□ 本刊記者 鄭旭
軟實力是城市發展的動力
——訪吉林省扶余市市委書記王浩
一座城市向上要有提升的空間,就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硬件設施上,而是要積極拓展城市的軟實力。事實上,未來城市的發展動力往往取決于軟實力。
□ 本刊記者 鄭旭
王浩:此次撤銷扶余縣設立扶余市,是扶余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這對提高扶余知名度,引進人才和資金,擴大改革開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設市以后有利于我們爭取投資,提高城市化和現代化水平,從根本上加速扶余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撤縣設市”有利于傳承扶余千年古國、百年老縣的悠久歷史和厚重文化,充分發揮交通區位優勢,促進吉林和黑龍江兩省間經濟往來和銜接,加快扶余在東北亞經濟腹地以及哈大經濟走廊的快速崛起。
王浩:除了需要配套政策扶持以外,我們還將進一步發展和壯大主導產業。
扶余礦產資源儲量豐富,旅游等新型產業也正在迅速崛起,多元化的支柱產業體系已基本形成。事實上,扶余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運銷基地,也是東北最大的楊木木材加工基地。糧食加工、木材、建材等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扶余兩個工業集中區和兩個工業園區的食品、建材、化工等支柱產業日益壯大,呈現良好勢頭。這些因素都為扶余今后的經濟發展、城市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M:扶余的行政區域、政府駐地、機構設置、人員編制會發生改變嗎?
王浩:設立縣級市后,扶余市的行政區域為原扶余縣的行政區域,市政府駐地設在三岔河鎮。按照“精簡效能”原則,扶余市不僅不會增加機構和人員編制,而且還將合理設置現有機構和人員配備。
王浩:目前看來,“撤縣設市”帶給群眾的好處還是隱性的,換言之,因為時間太短,很多群眾還不能直接受益于設市帶來的發展成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城市的“市制”功能被激活甚至被放大時,最直接的受益者其實就是廣大的人民群眾。
“撤縣設市”標志著扶余已由傳統農業社會進入加快推進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階段,這是這座城市向前發展的必然結果。但無論怎樣發展,我們始終秉承并堅持民生是第一使命的理念不動搖,因為我們已經厘清了一個道理,城市是人民群眾的城市,只有群眾才是一座城市真正的主人。
檢驗一座城市的標準并不是說樓建得有多高、房間有多大,而是要看能在民生領域投入多少。醫院的床位夠不夠?學生們多少人使用一個教室?早上起來,有多少老年人可以在滿是綠地的公園里散步……這就是最基本的服務,要讓群眾受益于設市帶來的顯性效應。
王浩:首先,扶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建國后又經歷過多次建制變遷,這里的人們擁有強烈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他們渴望扶余能夠振興發展、也渴望扶余能夠再現歷史的輝煌,這足以說明我們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其次,擺在扶余發展道路上的障礙,是如何處理好發展進程中的幾個關鍵性問題:如何在發展中轉變城市的服務功能、如何在發展中提升城市的內外形象、如何在發展中增強城市的核心競爭力。處理并解決好這些問題,需要的是城市管理者的智慧,更需要人民群眾的支持。

吉林省扶余市市委書記王浩。圖/受訪者提供
王浩:扶余是吉林省的北門戶,陸路、鐵路、水路、航空都很發達,這為扶余的發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礎,這是硬件。一座城市向上要有提升的空間,就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硬件設施上,而是要積極拓展城市的軟實力。事實上,未來城市的發展動力往往取決于軟實力。
我認為,城市的“軟實力”是城市發展的精神文化力量。例如城市中,民主與法制化程度如何?不同民族、人群、階層是否和諧?社會是否穩定?公民受教育程度與道德養成程度如何?城際之間的地位、交往與交流能力如何?這些都是促進城市軟實力提升的根本動力。
提升軟實力,要從提高市民素質和提高城市文明程度開始,使廣大扶余市民建立起開放的、前瞻的、健康的心態,同時還要打造一個精干、民主、高效、廉潔的政府。
王浩:我所理解的“城市病”是指人口過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主要表現在城市規劃和建設盲目向周邊攤大餅式的擴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越發尖銳。
目前看來,扶余市未來的目標是要打造成為可容納3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既然是一種病,我們就應該以預防為主。
我認為,扶余市要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我們知道,傳統城市化走的是一條“拼土地、拼資源、拼成本”的道路,這樣的城市化進程帶來的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環境污染嚴重、城市管理水平粗放等一系列問題。
而新型城市化道路是遵循科學發展觀的城市化發展之路。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統籌兼顧為原則,以民生幸福為方向,以新型工業化為基礎,遵循工業化與城市化、農村與城市、人口與城市協調發展的城市化規律,倡導建立政府主導、市場主體、社會參與的城市化機制,著力推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集約型、可持續的城市化發展模式。
王浩:2013年,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將深入扶余的每個角落。隨著更多就業崗位的開發,高校畢業生和“4050”人員再就業問題將得到解決,新增就業1.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4%以內。推行應用社會保障“一卡通”。實現醫療、養老、失業保險全覆蓋。提高城鄉低保、臨時救助水平。積極發展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等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在生態環境日益改善的同時,積極推進供銷商貿城、商業中心建設,逐步完善商務、休閑、娛樂等功能,不斷滿足城區居民生活需要。深入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網工程”,加強區域配送中心建設,努力打造便利、安全、資源節約的消費環境。
□ 編輯 崔靖芳 □ 美編 徐政
教育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