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
媒體評論員
觀點VIEWS
以平常心看“史上最嚴”高考
陳方
媒體評論員
我們總不能一方面批評高考中監考者監管不力傷害了高考公平,另一方面又去腹誹監考者為防止舞弊所作出的努力。
今年有些地方實施了“史上最嚴”高考安檢,金屬探測儀一響,即便只是文胸后面有兩排金屬搭扣,也將被拒之門外。
“史上最嚴”的高考安檢經媒體曝光后,激起了輿論的強烈反彈。一些人認為,如此“極端”的安檢措施讓本已緊張的考生更加緊張,考場上如何能發揮出理想水平?況且,僅僅盯著考生的穿著,真的就能根治舞弊嗎?
很多人對“史上最嚴”高考安檢表示震驚,那是因為之前沒有關注過各地在防治高考舞弊方面所做的努力。據媒體披露,2011年吉林參加高考保障工作的無線電技術人員共有239人,其中部分人參加過北京奧運會、60周年國慶、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活動的無線電保障工作,高考期間整個無線監控平臺投入高達1億多元;2012年,吉林高考防作弊再次升級,全省5600多個考點全部應用音視頻,進行實時指揮和監控。在外人看來難以理解的“史上最嚴”,只不過是一個“不斷加碼”的過程而已。
近些年被媒體曝光的高考作弊手段越來越隱蔽,顯影碳粉、透視眼鏡、針孔攝像機、無線耳機、信息手表、隱形鋼筆等高科技作弊手段讓人目瞪口呆。如果過度批評吉林省實施的“史上最嚴”高考安檢,確實有失厚道。在高考舞弊手段不斷翻新的當下,高考安檢的嚴苛,事實上也是一種無奈。盡管有些考生有一種“被檢疫”的不爽,但是為了高考公平,這些代價也應該學會承受。至于高考安檢導致的考生情緒緊張,如果平時多演習幾次,真正步入考場安檢時,緊張情緒也應該也能有所緩解。我們總不能一方面批評高考中監考者監管不力傷害了高考公平,另一方面又去腹誹監考者為防止舞弊所作出的努力。
當然,打擊高考舞弊,“技防”之外的“人防”也要強調。監考者本身有沒有參與舞弊,考場上監考者的眼睛耳朵有沒有“失明失聰”,這些“人防”的基礎性工作必須做牢做實。只有“人防”工作做扎實了,“技防”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只不過,我們不能在強調“人防”重要性的時候,去否定“技防”的努力。換句話說,輿論不能因為“史上最嚴”高考安檢等“技防”手段對部分考生的心理造成些許沖擊,便以此否定它的必要性。
高考除了需要考生用自己的智力、知識、體力、毅力獨立完成命題答卷外,也成了監考老師與參考學生運用高科技武器斗智斗勇奮力博弈的尷尬場所——這種現象也并不是突然出現的。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防范考試作弊經歷了從人防到技防的過程,監考者與舞弊者之間“貓鼠斗爭”的曲折,也早已成為高考話題中一個另類的“熱點”。
所以,輿論不妨以平常心對待“史上最嚴”的高考安檢,以一種淡定的心態去圍觀看似“極端”的安檢,這樣反而有助于平復考生的心情。如果輿論也過度渲染“史上最嚴”高考安檢的過分程度,對考生也起不到什么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