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崔靖芳
管清友:新型城鎮化需要簡政放權
□ 本刊記者 崔靖芳
管清友 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
管清友認為,改革的核心是簡政放權。放松管制,創新制度,短期可以穩增長,長期可以調結構。
“新型城鎮化是未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總抓手,改革的核心是簡政放權。”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認為,放松管制,創新制度,短期可以穩增長,長期可以調結構。
在第一屆中國民生發展論壇上發表演講時,管清友分析,新型城鎮化首先是一個改革的命題。可以通過制度創新、體制改革打破束縛發展的條條框框,進一步增強經濟的內生動力,激發民間投資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改善民生。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頂層設計在與地方實踐相結合的時候,特別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中央政府不要管得太多,也管不了那么多。中央政府在負責設計方案的時候會有很多障礙,特別是意識形態上的障礙,但地方政府沒有,可以大膽地讓地方去嘗試。” 管清友表示,中央設計原則、方向、標準,允許各地根據本地區的情況先行先試,探索城鎮化的具體模式。“如果可以解決中國幾千年來面臨的重大矛盾——中央集權和多中心治理的矛盾,那么對整個中國歷史都會是一個重大貢獻。”他說。
在土地確權和交易、土地資源使用、戶籍管理、國有資本管理和使用等方面,一些地區已經走出了很有特色的路子。
陜南地區在推行城鎮化的過程中引入市場機制解決避災、扶貧和生態保護等問題,為生態脆弱和貧困地區實現城鎮化提供了有益嘗試。
陜西省地方國有企業拿出部分資金支持城鎮化建設、保障房建設,這是國有資產收益服務于本地經濟發展的一種新模式。
成都的土地指標交易,在堅持土地公有和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的前提下,實現土地“占補平衡”。
家庭農場在各地開花,農民中的一些“能人”開始搞起了適度規模經營。
管清友透露:“減政放權才能出活力。目前,省一級政府已經在研究下放審批權的具體措施,但如何放,放到哪一級,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放是主流,但也要避免以往出現的‘一放就亂’。”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規模本身既是優勢,也是劣勢。在管清友看來,在經濟發展戰略上,還應更多地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實現經濟發展的多中心治理。
他認為,要改變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就需要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的財稅關系,調整分稅制。實現財權和事權的匹配,需要給地方政府更大的財權,中央財政兜底基本的民生安全,各地在此基礎上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新型城鎮化帶來了旺盛的投資需求。“這個投資需求是必要的,但是要理性對待,要用可持續的方法。中央監管部門要堅守這條底線。”管清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