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護兒童的“最大利益”

葉匡政 著名詩人、學者、文化批評家
如果一個社會連兒童都無法獲得妥當照顧和保護時,這個社會無疑會讓每個成人悲哀和擔憂。
兒童節(jié)前后,各類侵害兒童權益的新聞,明顯增多。由于社會常年缺乏對兒童教育、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的質疑與問責,使我們的立法意志、教育觀念和社會文化心理,對兒童權益的保護嚴重滯后。聯(lián)想到近年的兒童被性侵、留守兒童、乞討兒童、校車事故等,顯然都屬于相同的問題。
孩子們因為不會表達,他們的權益總是在出現(xiàn)了大量問題后,才被社會想到。無論是兒童受教育的權利,還是校車、午餐等物質權益,或者是福利及其他權益,莫不如此。
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制定已有22年了,中國加入該公約也有21年,《公約》明確規(guī)定“國家應確保兒童受到保護,不因為語言、身份、性別而受到任何不平等待遇”,并確立了“兒童最大利益”原則。所謂“兒童最大利益”,是國際通行的保護兒童原則,它認為在涉及兒童的所有行動中,均要以“兒童最大利益”為首要考慮,這不僅是所有兒童的權利,更是國家的全部義務。《公約》以條約法的方式賦予“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在世界范圍內的法律效力,就是要讓現(xiàn)代國家在對兒童權利的保護中發(fā)揮更大作用。可以說,“最大利益”是所有簽約國兒童個體的一項基本權利。
“最大利益”原則意味著一個國家,要在法律和制度建設、利益分配方面,優(yōu)先確保每一個兒童在身體、心智、道德和精神方面的全面發(fā)展,要處處體現(xiàn)“兒童優(yōu)先”的理念。孩子不僅是父母的孩子,更是國家的孩子。當孩子因各種原因得不到來自家庭的全面照顧時,國家自然有履行保護孩子的義務。雖然中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對此原則有所表述,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兒童的權利保護卻往往處在最邊緣位置,所以才有留守兒童、流浪兒童、校車事故、兒童營養(yǎng)等問題的大量存在。直到今天,大多數(shù)人因傳統(tǒng)觀念仍然認為,照顧和保護孩子只是父母的青任,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也因為這個觀念,延遲了國家對保護兒童義務的履行。
我國的社保和醫(yī)保是從城市職工開始的,直到今天都沒有建立起專門的兒童醫(yī)療保障制度。比如《公約》規(guī)定,“殘疾兒童有權獲得特別照顧,國家應提供預防保健和康復服務,使殘疾兒童更好地參與社會生活”,但至今我國對殘疾兒童仍缺乏保障措施,各種兒童福利制度處于缺失的狀態(tài)。
大多數(shù)民眾并沒有意識到,國家對孩子在家庭中的成長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在父母撫養(yǎng)孩子有困難時,政府要通過福利提供最大支持。在父母侵害孩子權益時,政府有責任提供保護。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保護兒童的權利,就是在保護國家和社會的未來,也是在保護自己的未來。
兒童的發(fā)展將塑造世界的未來。孩子不僅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國家的孩子,是每一個公民的孩子。如果一個社會連兒童都無法獲得妥當照顧和保護時,這個社會無疑會讓每個成人悲哀和擔憂。
□ 編輯 羅燕 □ 美編 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