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郭鵬
黃震:金融是城鎮化的驅動力
□ 本刊記者 郭鵬
黃震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金融法研究所所長
黃震強調,在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尤其要警惕部分權利處于過于粗放與放松的狀態,這些權利會直接粗暴地干涉當地人民的合法權益和權利。
從“城鎮化”到“新型城鎮化”,諸多人士認為,這將是新一輪改革的開始。從“物”回到“人”,將加速推動包括戶籍制度、土地制度、中央和地方財稅制度、高考制度、收入分配體制、養老統籌制度、醫療體制、行政管理制度等民生方面的重大改革。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在第一屆中國民生發展論壇上表示,城鎮化雖然有紅利,但同時也受到限制,新型城鎮化必須克服這些限制。
黃震把這些限制歸結為三點。一是,目前中國城鎮化大多依賴于土地財政。由于當前城鎮化的投資主體大部分是各級政府,所以要防止未來地方政府性債務演化為地方性債務危機。二是,城市過度擴張,建設面積遠遠大于需求。應防止大量出現以GDP為導向的“鬼樓”現象。三是,城鎮化必須預防和控制一些因運營管理跟不上而產生的“城市病”。
的確,新型城鎮化建設和GDP緊密聯系,但是城鎮化遠不只是錢的問題。黃震認為,從權利和權益的平衡觀來看,目前城鎮化在某些人眼中已經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是GDP提升的主要措施。
在這一過程中,很多人并沒有真正明白城鎮化的目的在于改善民生。黃震強調,在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尤其要警惕部分權利處于過于粗放與放松的狀態,這些權利會直接粗暴地干涉當地人民的合法權益和權利,導致“拿錢平事”盛行。
“拿錢平事”,錢從哪來?黃震表示,不排除印鈔機加速,貨幣超發的可能。與此同時,民眾會擔心地方政府是否會在土地財政上變本加厲,瘋狂上演地方債。“政府在投資過程中,如何防止民眾的資金被固化到一些垃圾建筑上,最終導致民眾的流動性缺乏,而產生巨大危機,這是已經出現的問題。”他說。
黃震認為,對城鎮化的金融支持來說,不僅要考慮初始階段和城鎮化的建設初期,同時也要考慮建設中和城市形成之后。不僅要考慮錢怎么來,還要考慮錢怎么花,如何保值增值。“在城鎮化過程中,金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驅動力,也可能形成一種城鎮化的新類型。一些地方已經制定了規劃,在城市中做一個金融集聚區的規劃。”他說。
但是,由于規劃不盡科學,很多城市開始在建設中陷入困境。例如資金鏈斷裂。黃震認為,這是由于在建設過程中,金融手段應用得不夠充分。另外,金融創新還沒有同城鎮化的具體問題相結合。
黃震分析說,新型城鎮化必須走內生型金融支持之路,需要更多地將城市內的生產要素轉化為金融資源,要發展農地金融、產業金融、普惠金融,在社會中發展社會創投等新金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