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張 晗 楊天學 馬聰麗
(環境污染與健康研究室/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重點實驗室,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12)
環境保護部與國家發改委、建設部、科學技術部、商務部于2003年10月9日聯合發布了《廢電池污染防治技術政策》,該技術政策針對我國廢電池的污染防治從生產標識、收集、運輸、貯存、資源再生、處理、處置以及污染較大的廢鉛酸蓄電池污染防治均做出了相關的規定。
然而,隨著技術進步及市場主體消費者使用產品的變遷,廢電池污染防治的重點發生了明顯變化,主要體現在:(?。U電池種類的變化:市場主導種類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市場上一些電池(扣式、鋅錳等)已不是主流,而伴隨著電動車行業的興起,多種充電電池(鉛酸蓄電池、鎳氫電池、鋰蓄電池等)逐漸成為主流廢電池;(ⅱ)處理工藝的變化:相比十年前的處理工藝,再生企業采用的處理技術也有較大進步,許多原始的火法再生技術逐漸被淘汰;(ⅲ)廢電池再生規模發生了很大變化:以鉛酸蓄電池為例,生產和再生廠已經從當年的200多家上升為1300多家,2009年最高峰時工商注冊的企業達到1900多家,還未將一些以盈利為目的的非法拆解處理作坊統計在內;(ⅳ)信息技術領域的巨大變化:目前家庭人均電腦擁有量遠遠超過十年前,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大中型城市,無線網絡已能夠覆蓋許多社區和公共場所,公眾獲得信息的方式已從報紙期刊轉為電子化產品,人均手機擁有量比十年前增加數倍,手機上網逐漸得到普及,以上變化均對廢電池的收集方式產生巨大影響;(ⅴ)多個部委對廢電池管理呈現從嚴趨勢:以鉛酸蓄電池為例,因其再生引起的環境問題近年來呈現高發態勢。因此,針對廢鉛酸蓄電池的行業管理門檻也隨之提高,2003年的廢電池污染防治技術政策中再生鉛的生產規模要求大于5000噸/年,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管理需求。而今,環境保護部、工信部等組織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簡稱電池協會)制定了《鉛蓄電池行業準入條件》,對再生企業規模及新建項目都做出了新的要求,遠遠高于舊的政策標準。此外,對鉛酸蓄電池再生時的廠址選擇做出了明確規定,要求必須考慮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需要特殊保護的地區。對鋰蓄電池的管理也類似,2013年工信部有關部門將對鋰蓄電池以及鋰蓄電池原料生產企業提高行業準入門檻。與此同時,對廢電池管理有了較大的政策變化,根據2011年正式實施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及《制訂和調整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的若干規定》,廢電池中的一些種類可能會被列入二批目錄中,《廢電池污染防治技術政策》也將緊隨國家大的管理趨勢做出修訂。
因此,2003年出臺的《廢電池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管理需求。為了能夠及時、客觀的反映經濟發展、技術進步以及針對廢電池再生行業的管理需求,環境保護部于2013年啟動了《廢電池污染防治技術政策》(以下簡稱《政策》)的修訂工作,以便科學、客觀、及時的制定出適應我國廢電池行業管理需求的政策。
下面,我們就政策制定中的關鍵點進行分析。
在舊版《政策》總則中的 “1.5 廢電池污染控制的重點是廢含汞電池、廢鎘鎳電池、廢鉛酸蓄電池。逐漸減少以至最終在一次電池生產中不使用汞,安全、高效、低成本收集、回收或安全處置廢鎘鎳電池、廢鉛酸蓄電池以及其他對環境有害的廢電池?!睂嶋H上,我國1997年發布了《關于限制電池產品汞含量的規定》,要求自2001年起實現電池生產低汞化(< 0.025%),2005年實現堿性鋅錳電池無汞化(<0.0001%)。因此,自2005年后,汞電池在市場上逐漸淡出。近年來隨著電動車的興起,我國動力電池增長勢頭迅猛,在修訂版《政策》中,廢電池管理目標重點將針對鉛酸蓄電池、鎳氫電池和鋰蓄電池,原因在于這三種電池的產生量和廢棄保有量近十年增長迅猛(見表1,表2和圖1),未來的環境管理形勢不容樂觀(王紅梅,2012)。

表1 鉛酸蓄電池、鎳氫電池和鋰蓄電池的社會產生量(包括全年銷售量和企業自用消耗)

表2 鉛酸蓄電池、鎳氫電池和鋰蓄電池的廢棄產生量

圖1 鎳氫電池的社會產生量和廢棄保有量
在舊版《政策》中,規定“廢氧化汞電池、廢鎘鎳電池、廢鉛酸蓄電池屬于危險廢物,應該按照有關危險廢物的管理法規、標準進行管理?!睂嶋H上我國《危險廢物名錄(2008)》對電池廢棄物相關內容做出了明確規定(見表3)。在修訂版《政策》中,將依據國家最新規定的危險廢物名錄對相關內容做出規定。
在舊版《政策》中,雖然對電池的污染防治做出了要求,但是可操作性不強,例如總則“1.9 各級人民政府應制定鼓勵性經濟政策等措施,加快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廢電池分類收集、貯存、資源再生及處理處置體系和設施建設,推動廢電池污染防治工作”,在修訂版《政策》中,政府的職責將更加明確,將與工信部、發改委等有關部門的政策方向一致,將切合實際地提出通過“明確全面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加大關鍵共性技術的公關力度,加快成熟使用技術的推廣應用,積極推進源頭減量替代,突出生產過程控制,強化再生利用規范,努力促進鉛蓄電池生產及再生行業綠色發展”等實現污染控制。

表3 電池生產及再生過程相關的危險廢物名錄
與舊版《政策》相比,修訂版《政策》將與數字化信息相結合明確電池分類標識設計,引導公眾及社會團體進行一般電池的回收。
舊版《政策》中“2.8鼓勵和支持消費者使用氫鎳電池和鋰離子電池等可充電電池以替代鎘鎳電池;鼓勵和支持消費者拒絕購買、使用劣質和冒牌的電池產品以及沒有正確標注有關標識的電池產品”,以上內容比較空洞,如何進行鼓勵才是重點,缺乏引導性的措施。在修訂版《政策》中,將對生產企業做出要求,從源頭杜絕劣質和冒牌的電池產品及沒有正確標識的電池產品,將配合信息技術和多種經濟政策鼓勵消費者購買新型環保產品。
針對電池的生產,與舊版《政策》中“鼓勵開發低耗、高能、低污染的電池產品和生產工藝、使用技術。鼓勵電池生產使用再生材料”總體思路保持一致,修訂版《政策》中的管理思路將更加明確地提出綠色環保的電池生產工藝。修訂版《政策》將對主流電池,從生產上鼓勵采用新技術,限制或減少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
修訂版《政策》將明確不同種類電池的回收方式,提高全社會廢電池的回收效率。
舊版《政策》規定“扣式電池由制造商、進口商、使用商等進行回收”,實際上,此類電池在消費者使用后因不具備太多的市場回收價值,很難讓消費者直接交由經銷商進行單個電池的回收。本課題經過問卷、座談、隨訪等方式對我國廢電池回收的方式進行了調研,分析結果顯示影響廢電池回收的主要因素還是經濟利益。對于一次電池,如扣式電池、5號、7號堿性電池等,在消費者將其廢棄后,因它們體積過小,市場價值不明顯,所以一般沒有專業回收機構回收。有些社區即使設置了廢電池回收裝置,也不知道該交由什么機構進行處理、處置。而對于那些已存在回收價值的鉛酸蓄電池或回收后可重復使用的手機電池,則會有一些主動上門的商販進行回收。
可見,目前有效回收電池的途徑基本上是以利益驅動型為主,從消費者到商販或維修站。雖然有一些再生廠也設置了自己的回收點(如格林美),但回收能力有限,回收效率不高。因此,對于廢一次電池,最佳的回收方式是采用社區設置回收箱進行回收。對于鉛酸蓄電池,因其污染較大,一些小商販在回收過程中缺乏社會責任意識,直接將酸液倒入城市管網。為從回收源頭進行污染防治,修訂版《政策》將鼓勵生產者利用其銷售網絡進行回收、再生,企業利用其現有網絡進行回收等。
修訂版《政策》將鼓勵廢電池的資源循環利用,鼓勵產學研結合發展廢電池的再生處理技術。除現已明確的鉛酸蓄電池外,其他類的電池也將被鼓勵其資源再生。
關于廢電池的運輸要求,修訂版《政策》將遵循舊版《政策》的基本要求,但對于廢電池是否屬于危險廢物,將做出明確定義。整只廢電池應該不屬于危險廢物。在廢電池的包裝運輸前和運輸過程中應保證廢電池結構完整,不得將廢電池破碎、粉碎,以防止電池中有害成分的泄漏、污染。在鉛酸、鎳氫、鎳鎘等電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和廢水處理污泥將按危險廢物的處理、處置要求,并遵從《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的要求。修訂版《政策》將對廢電池的運輸過程做出明確的防泄漏要求。
修訂版《政策》將對廢電池的收集點、貯存點做出明確地要求,尤其對資源再生過程中和處理、處置前的存放行為。
舊版《政策》提出:“廢電池的資源再生工廠應當以廢充電電池和廢扣式電池的回收處理為主,審慎建設廢一次電池的資源再生工廠?!币虼蠖嗫凼诫姵匾矊儆谝淮涡噪姵兀源颂岱ㄓ行┎煌?。修訂版《政策》將明確提出對現階段已成熟的再生工藝中的技術要求及廠址選擇要求。在廢電池再生廠址選擇中,首先滿足國家最新要求的規定,必須考慮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需要特殊保護的地區。
電池再生過程產生的危險廢物,應按照國家危險廢物綜合利用設施要求進行管理。工藝流程中涉及危險廢物的廢電池資源再生廠應在取得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后運行,參照危險廢物綜合利用設施要求進行管理。從保護人體健康的角度出發,修訂版《政策》中將對再生過程中(拆解、破碎、分選工藝)涉及到的操作方式及操作場所、設施做出嚴格要求,如鼓勵在負壓密閉的設施中進行機械破碎。并根據國家清潔生產要求,對水、氣等排放做出相關約束。與此同時,如何通過采用先進工藝,減少生產過程中有害氣體和粉塵逸出,如何實現尾氣達標排放等問題,都將在修訂版《政策》中做出更為明確地規定。修訂版《政策》將鼓勵開展廢電池資源再生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經濟、高效的廢電池資源再生工藝,提高廢電池資源再生率,最大限度的保護人體健康。
考慮到目前我國人口密集的一些大中型城市,由于土地資源緊缺,垃圾處理方式越來越傾向于焚燒。因此,修訂版《政策》將明確不得將廢電池與普通生活垃圾混在一起,提出廢電池將以資源再生的方式逐漸替代填埋、焚燒的方式,爭取將廢電池環保、有效、經濟地進行處理、處置。修訂版《政策》推行廢電池的資源再生技術,暫時沒有處理技術的區域,為便于將來廢電池再生利用,將實行特殊的分區分類填埋處置或貯存。
隨著鉛酸蓄電池環境污染事件的頻發,國家各部門對鉛酸蓄電池生產和再生的要求不斷提高。舊版《政策》規定“再生鉛的生產規模大于5000噸/年及新建企業生產規模應大于1萬噸/年”的限制,這明顯與國家新出臺文件不一致,舊版《政策》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管理要求。國家鉛產業政策體系包括產業規劃、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技術升級等,主要針對有色金屬產業和再生有色金屬產業規定了調整方向和重點,行業新建類和限制類項目、鼓勵及淘汰技術和工藝等。
在2012年8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公布了《再生鉛行業準入條件》。該《準入條件》明確要求“新建再生鉛項目必須在5萬噸/年以上(單系列生產能力,下同),淘汰1萬噸/年以下再生鉛生產能力,以及坩堝熔煉、直接燃煤的反射爐等工藝及設備。鼓勵企業實施5萬噸/年以上改擴建再生鉛項目,到2013年年底以前淘汰3萬噸/年以下的再生鉛生產能力?!辈⒁笤偕U企業必須整只回收廢鉛蓄電池,執行《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18597)(此處危險廢物指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者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準和鑒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廢物)中的有關要求。新的國家政策對再生過程的污染排放也做出相關要求:現有再生鉛企業綜合能耗應低于185千克標準煤/噸鉛,鉛的總回收率大于96%,冶煉棄渣中鉛含量小于2%,廢水循環利用率應大于98%。現有再生鉛企業綜合能耗指標應在2013年底前達到新建項目標準。
總之,修訂版的《廢電池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將體現與其他部委發布的政策相一致原則,并結合更明確的回收、貯存及運輸要求,特別對廢鉛酸蓄電池實現全方位的污染防治。而且修訂版的《政策》將體現污染防治工作的前瞻性,在體現企業現有技術的同時,積極推廣先進的技術,更加科學、有效地逐步實現我國廢電池污染防治;在體現環保為基本理念的同時,實現與國家其他多個部門密切協調發展。
[1] 王紅梅,劉茜,張晗. 幾大類廢棄電池的產生量估算.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11):24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