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孟飛 馬晉平/編譯
心血管疾病:生物化學行為
咸孟飛 馬晉平/編譯

圖一

圖二
● 心血管疾病 (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仍然是死神的主要代名詞,但人們可以采取措施來阻止世界頭號健康殺手。
心血管疾病是指心臟、血管和腦血管系統的疾病。與其他疾病相比,它奪去了更多人的生命,約占全球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在CVD中,缺血性心臟病(心臟供血不足)主要是由于動脈阻塞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是導致男性和女性突發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不同性別的心臟疾病表現差異很大。據估計,至少到2013年為止,心血管疾病所導致的死亡人數將繼續增加(見圖一)。
在未來的二十年中,冠心病(缺血性心臟疾病)和中風導致的死亡人數將顯著增加,僅次于癌癥,而其他疾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將減少(見圖二)。
世界各地男性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病率有很大不同,而女性的這一發病率沒有太大差異(見圖三)。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8年的數據顯示,高收入國家居民的總膽固醇是低收入國家的兩倍之多。因此,最發達的國家可能是預防措施的最大受益者,如改變飲食習慣等(見圖五)。
世界心臟病聯盟將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分為兩類。特定群體-男性,老齡以及有心臟病家族史的人群——的患病風險增高并且這些風險是不可避免的。其他危險因素如圖所示,這些是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避免的(見圖六)。

圖三
脂肪、膽固醇、細胞廢物及其他物質可在動脈的血管內皮細胞積累,形成斑塊和阻塞,導致心臟缺氧,引起心臟病發作。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高血壓和香煙煙霧,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可能會促進斑塊的形成(見圖四)。

圖四

圖五

圖六
[資料來源:Nature][責任編輯:彥 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