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 斌
關注身邊事 謀劃全局事
——市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代表議案和書面意見綜述
文魏 斌
市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是黨的十八大之后本市召開的第一次市人代會。人民群眾對城市發展與改善民生滿懷新要求、新期盼,期望通過人大代表們匯聚、傳遞、反映訴求。代表們在會前認真參加集中視察,深入社區聯系群眾,認真思考調研,在會議期間通過提交議案和書面意見等法定途徑,共謀民生之利,共圖發展之計。
本次會議期間,代表共向大會提交十人以上聯名的議案102件,其中37件議案被列為正式議案,在大會閉會后交市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書面意見732件(包含65件議案轉為書面意見)。
這些議案和書面意見緊扣城市發展與民生關注,著眼于“美好環境”,著力于完善推進,既關注身邊事,也謀劃全局事;既有建章立制方面的建議,也有對制度執行落實方面的意見;既有對問題鞭辟入里的分析,也有操作性強的建議;既有對多年老問題的持續關注,也有對前瞻性問題的建言。
轉型發展需要各方面的創新,為這些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是代表們正在思考的。黃紅元等14位代表提出在上海設立“證聯”公司,提供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推動金融中心建設;張頁等15位代表提出將航運金融作為新一輪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戰略重點;徐國毅等 26位代表建議進一步推進北外灘“航運服務總部基地”建設;陸風等11位代表建議確立“國際創新中心”戰略發展目標;吳堅代表提出抓緊開展“上海國際能源樞紐”的研究、規劃和建設,助推上海轉型發展。一個個新詞,在代表的議案和書面意見里醞釀、提出并予以闡述;一條條新思路,在代表的議案和書面意見里漸漸清晰、成形并完善。
近年來代表們在聯系社區過程中經常有群眾反映希望加快舊區改造力度,期盼能有更舒適的居住環境。會議期間,20%的市人大代表不約而同表達了對舊區改造的關切。李貽明等61位代表、蔣建華等47位代表、朱洪超等14位代表、顧宏偉等29位代表、吳曉童等12位代表、陳必壯等10位代表紛紛就改善群眾居住條件,加快舊區改造提出議案。173位代表在議案中關注同一問題,在歷次人代會上也不多見。
交通出行“小環境”歷來是代表議案和書面意見的聚焦點。書面意見按主題詞搜索,排名前3位的是“公共交通”、“交通安全”和“市政設施建設”,均與道路交通相關,總數達130多件。郭海鵬代表提出大力推進公交優先,建議從公交專用道、公交優先信號系統設置等方面著手,積極創建國家“公交都市”;李飛康代表提出降低公共交通費用,并在大會現場辦理時與有關部門負責人積極溝通;不少代表就優化涼城、黃渡、閔松公路、桃浦、漕河涇、殷行、龍吳路沿線、羅涇、紫竹、張江等地區公共交通條件提出書面意見。
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PM2.5、霧霾等與生態環境相關的熱門話題近期引來代表關切的目光。許麗萍代表一直密切關注生態環保問題,會上她提出土壤(地下水)污染綜合治理方面的建議;楊新等12位代表提出,應當建設針對大氣污染全過程的超級監測站,提升污染預警能力;丁明等12位代表建議加快制定《廢舊氣體發電燈回收處理規范》;厲明等16位代表在議案中提出空氣治污應法制化,建議制定大氣污染防治地方細則;錢翊樑等12位代表和崔麗萍等13位代表分別就制定《上海市濕地保護條例》提出議案。
養老、就業、醫療服務、社會保障、社區建設……社會建設與管理既需要建立工作制度,更需要不斷根據實際情況和工作要求,細化制度規范,通過有力有效的執行讓制度落實到位。代表們在議案和書面意見中從多個角度提出完善制度的建議,也對一些執行不到位問題提出意見。針對社會誠信環境,盛雷鳴等15位代表提出關于制定《上海市社會信用管理暫行條例》的議案;張春景等17位代表提出關于加快誠信立法步伐,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信用管理體系和監督體系的議案;針對大型居住社區居住環境,一些代表建議建立人口導出區與人口導入區的利益平衡機制,建立經常性的轉移支付機制,落實長期的社會管理運行經費保障;針對養老體系大環境建設,有的代表建議提高高齡納保老人的養老補助標準,有的代表建議采取多種方式解決資金、人力等瓶頸問題,進一步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還有代表從另一個角度看養老服務,建議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小時工資標準與全市小時工資標準同步上調。同時,代表們也看到,好的工作制度和措施需要執行到位,一些代表分別就切實加強城市安全責任制的落實、明確并落實區縣行政服務中心機構性質和行政編制、落實商業健康保險稅等優惠政策等提出書面意見,代表們提出這些議案和書面意見的本意也就是促進政府部門重視將“紙面”落實到“行動”,使工作制度和措施能夠擁有良好的“生長環境”,發揮更好的長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