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新建
我們應該形成什么樣的改革觀
文/任新建
十八大吹響了全國新一輪改革的號角。在“人口紅利”逐漸減弱背景下,改革已成為我國新一輪發展的最大“紅利”。能否用好這“關鍵一招”,關系這個最大“紅利”能否有效釋放。要推進新一輪改革,不僅需要體制機制創新突破的智慧和勇氣,更重要的是,要更加深入地貫徹科學發展觀,要進一步加快確立新的改革觀。
為何要形成新的改革觀?這與新一輪改革面臨的復雜形勢有關。要看到,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這一輪改革面臨的背景、環境、條件、基礎都已不同,面對的壓力、挑戰、阻力、難點也已不同。十一屆三中全會所推動的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先行,針對的是我國當時經濟發展水平嚴重滯后,人民發展經濟、脫貧致富的愿望強烈這一現實。解決經濟發展問題成為首要任務,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成為必然舉措,并以經濟體制改革帶動其他領域的改革。新一輪的改革,面對的是我國經濟規模世界第二、社會財富大幅增加,但收入差距、城鄉差距、沿海與內地差距不斷拉大、其他領域改革具有不同程度上的滯后性的局面。因此,必須以新的改革觀來推動新一輪改革。
新的改革觀,應該是一種均衡協同的改革觀。30多年經濟體制改革帶來了市場經濟的繁榮和物質財富的顯著增長,但政治領域、文化領域、社會領域的改革相對滯后,導致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甚至過分倚重以市場化的思路推進社會民生領域改革發展等,導致房價高、看病貴、看病難、上學難等問題突出。因此,新一輪改革必須以均衡協同的思路,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改革,充分尊重不同領域的發展規律、屬性,形成正確的改革思路和指導方針;注重各領域之間的有機聯系和互相影響,避免片面式、孤立式、單兵突進式推進某個領域改革;更加注重社會領域、文化領域、政治領域改革的加快推進,加快償還改革“歷史欠賬”,形成各領域改革系統推進、整體推進、協同推進,各項重點改革多點開花、互相促進的良好局面。
新的改革觀,應該是一種上下聯動的改革觀。30多年前的改革開放,得意于安徽小崗村農民的大膽試驗,而來自中央層面的肯定和積極推動必不可少、至關重要。面對當前群眾呼聲最強烈的領域和問題,新一輪改革要更加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暢通“上通”渠道;多聽聽來自群眾的呼聲、聽聽他們對改革的訴求,將感性訴求上升為政府層面的理性思考,將群眾呼聲化為上層改革推進的動力;更加注重問計于民、問政于民,多看看來自基層的實踐,多從基層實踐汲取改革靈感、激發改革思想火花,并及時轉化為政府層面的改革舉措;保護好基層改革探索的積極性,鼓勵基層在國家法律范圍內大膽試驗、積極實踐,形成新的改革發展思路。
新的改革觀,還應是一種傳承創新的改革觀。新一輪改革,要繼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經驗,要繼續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繼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新的改革觀并不排斥仍然有效的老辦法。比如,“摸著石頭過河”,就是仍然有效的老辦法,新時期仍然需要大力提倡。同時,也要針對新一輪改革已進入深水區、險灘區、攻堅區的現狀,在方法論上大膽創新,更加強調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敢啃硬骨頭、敢涉險灘,善于突破習慣思維,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充分聚合改革正能量。
新一輪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上海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科學發展的先行者,必須抓住新一輪改革機遇,率先形成新的改革觀,率先以新的改革觀來指導改革、設計改革、推進改革,加快在關鍵領域形成一批改革創新亮點,加快在關鍵區域形成一批發展轉型亮點,引領全國新一輪改革的大突破。人大作為新一輪改革法治建設的重要機構,要準確把握新一輪改革的特點、規律和趨勢,加快與新一輪改革相關的立法研究,特別是要加強對社會民生領域、政治領域、文化領域的研究和立法,加強對全局性、系統性、綜合性改革發展難題的立法研究,加強對新一輪改革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的立法研究,為新一輪改革順利推進保駕護航。 (作者系市發展改革研究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管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