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欽偉
“每案感受公正”:監督不徘徊
文/孫欽偉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去年底新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先后兩次提出這一要求。對此,人大如何貫徹?
一提到個案,很多人也許“面有難色”:人大怎樣開展司法監督,才能既不失職,又不越權?
錯案率即便是萬分之一,對當事人來說就是萬分之萬的錯案率。人大司法監督,如不涉及個案,好像缺乏抓手。而個案監督“來頭不明”,缺乏嚴格明確的法律依據,法學理論界爭論頗多。對涉及個案的信訪件,也多由人大常委會信訪機構轉交“兩院”依法處理,但這不屬于人大常委會集體行使的司法監督職權,且不同地方人大在操作上存在很大差異。可能出現兩種情況:要么是“文件旅行”,要么是人大常委會領導批轉信訪件被有些專家認為“用力過猛”,有干預司法獨立之嫌。
不管怎么說,追求司法公正必須從個案做起。所謂個案監督的爭論無需停止,而人大不能也無需停止前進步伐。要在堅持黨的領導、集體行使職權、依法監督原則指導下,用好、用足憲法法律明確規定的監督方式,把“出師有名”的“三招兩式”準確用在“穴道”上。
總的來說,不搞個案監督,但要從了解個案入手。了解個案,但“圍而不打”,不干預司法獨立。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源頭上、完善司法制度上推動解決共性問題,再回頭從個案入手了解解決實效,如此循環往復,推動司法公正螺旋上升;善用“巧勁”,通過加強對檢察院的監督,推動其加強對法院的法律監督等。
需注意的是,司法活動“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事實”,是指法律事實,由證據支撐,只有證據才是司法無限接近客觀事實的途徑。而證據收集和使用受時空等限制,因此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是有差異的。但“打官司就是打證據”,特別是民事案件,證據意識和舉證能力強弱經常成為官司輸贏關鍵點之一。而且對同一司法結果,因不同的人法律認知能力等有差異,會有不同公正感。當然,這需從多方面入手解決,如,督促加強法官隊伍建設,以提升法官指導舉證能力較弱的群眾、證據審查判斷等能力。而需要長期開展的工作,就是把普法貫徹于各項司法監督工作之中,讓司法公正得到人民群眾認同。
具體講,建議重點開展如下工作:
公信來自公開,公開“倒逼”公正,要著重監督推動司法公開擴大,并推動“兩院”從人民群眾認知能力出發,著眼于人民群眾感受,提供有關背景材料,提升公開效果。同時,推動落實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和人民監督員制度,保障人民群眾“從知情到參與和監督”,深化司法民主。
司法腐敗是司法公信力大敵。人民群眾是最通情達理的,即便因法官能力所限或客觀原因導致錯案出現,改判后也許仍會得到一定程度諒解,而對“打官司就是打關系”,人民群眾深惡痛絕。有時因對“潛規則”的疑懼,即便對公正的判決也有疑慮。因此,人大要切實用好檢察官、法官選舉任免權,加強司法工作人員瀆職行為監督。而懲治司法腐敗,最“難啃”的“硬骨頭”,當屬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對此要及時向黨委匯報,在黨的領導和支持下,敢于碰硬,依法行使罷免權,推動完善司法獨立相關制度。
要通過多種形式,如組織代表、公民旁聽庭審等,深入了解分析個案,增強聽取和審議“兩院”工作報告、執法檢查實效。其中,與實體公正相比,程序公正的規則更明確,更有可檢查性,要善于從司法程序入手推動司法公正。
涉訴信訪工作需加強規范;著重搭建信訪群眾與“兩院”溝通“博弈”平臺,對典型案件進行聽證,化解信訪積案,并加大溝通過程結果的公開;多一些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打開信訪群眾心結。
“讓人民在每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公正”,是一項系統工程。如,搞準司法公正的“定盤星”,確?!傲⒎ㄕx”,特別是要根據監督發現的問題,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包括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社會救助等,并推動落實。通過行政案件監督,推動政府完善決策程序、依法行政等,讓案件源頭減量。
最具基礎性的工作,就是人大要自覺置身于人民監督之下,以確保司法監督正確有效運行,“倒逼”監督能力智慧提升,從而讓人民群眾打心底里感受到司法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