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絢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成都 610031)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成都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成都作為中國西南核心城市的地位日益凸顯。眾所周知,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產業技術支持。目前成都已形成了2個國家級工業開發區和19個市重點工業集中發展區。其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位于高新區)暨2個國家級工業開發區之一,而天府軟件園就位于高新區南部園區核心地帶。
在各類建筑設計中,公共空間的設計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像軟件園這樣的科技園,對公共空間的設計要求不僅要滿足功能的需求,更要滿足審美和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2005年天府軟件園正式投入運營。天府軟件園位于天府新城核心地帶,也是高新區南部園區的核心地帶,與地鐵一號線的南端終點站世紀城毗鄰,交通便捷,乘坐地鐵到天府廣場20 min,到火車南站10 min,乘車20 min可達雙流機場(圖1、圖2)。
成都天府軟件園是中國10個軟件產業基地之一、國家軟件出口創新基地、國家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園區。園區已形成行業軟件、ITO、數娛、通信、以及BPO/后臺服務中心等幾大產業集群,并成為國內外知名軟件和服務外包企業在中國戰略布局的首選地,以及國內外軟件產業資源匯聚的焦點。(注:百度資料企業250 多家,人數35000 人,以上數據來源于軟件園人力資源中心)
軟件園依托成都,主要人力資源來源于成都各高等院校。園區企業每年錄用4000 人左右,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才達80%以上。
廣義上講,城市公共空間是指城市內建筑物之間的所有公眾可以任意到達的外部環境空間形式和總和。它包括城市中面向公眾開放使用和進行各種活動的空間,是社會、經濟、文化、科技、自然、地理氣候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于城市的物質形態表現。狹義上,是指能夠提供公眾進行公共生活與休閑娛樂的共享空間,是由各種實體(道路、街區、建筑物、樹木、廣場、綠地和其他設施等)共同構成的城市空間[1]。

圖1 天府軟件園區位圖

圖2 天府軟件園鳥瞰圖
有學者認為:公共空間首先是空間體的概念,具有空間體的形態特征(如圍合、界定、比例等),這使其與建筑實體區別開來。其次,是一個公共場所[2]。
本文討論的天府軟件園公共空間是指天府軟件園園區建筑外部開敞的,經過人工開發的,能為園區人員提供各種活動場所的那部分用地。
天府軟件園主要由A、B、C、D、E、F 園區組成,其中,一期建筑面積23×104m2;二期建筑面積56×104m2;三期總建筑面積25×104m2;三期(E 區)和四期工程一期(G 區)也于2009年正式投入使用。軟件園公共空間既是城市公共空間的組成部分,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體系。
天府軟件園作為新興的科技園區,其員工集中特點為高素質、年輕化。針對其人員構成特殊性、工作性質單一化、管理統一化,作者通過對其公共空間調研分析,得出以下幾點:
A、B、C、D 四個主園區皆為矩形地塊,其中C 區規模最大,D 區最小,A、B 規模相近,地理區位整體、連續。由于C、D 地塊投入使用時間最短,相對A、B 顯得更具時代性。
規劃設計方面,體現著整體規劃、統一布局的原則。A、B、C、D 四個園區都是以一條中央大道為主軸線貫穿整個園區,景觀節點沿軸線布置,建筑構圖緊湊、開合有度,形成理性有序的空間形態。建筑以多層為主,高層為輔,既降低了整個園區公共空間的使用密度,也使整個園區外部空間看上去高低錯落,形成流動的空間節奏。
園區中建立了多維立體公共空間體系,比如:空中連廊空間體系、走廊體系、下沉廣場體系。分別在地上、地面、地下構建了豐富、連續的空間層次,使整個園區公共空間更加生動、有趣,給人一步一景的空間感受。
在A、B、C 地塊中,主干道兩旁的建筑在三層處都以空中步行連廊相連,或封閉、或開敞,既加強了建筑的整體聯系性又增加了公共交流空間。連廊中設置桌椅,形成“內部式的外部”空間。一般情況下,連廊附屬于某公司內部,只有內部職員才能進入,具有很強的私密性。
地面步行走廊一般沿建筑邊緣設置或貫穿幾個建筑一層。走廊的設置獨立出一個有別于中央大道的步行空間,它和空中連廊中的活動都不受天氣的影響,但相比空中連廊而言,地面步行走廊更具開放性,他不附屬于某家公司,而是服務于整個園區。
由于C 地塊并不是完全平整的場地,道路兩旁場地存在較大高差,方案組因地制宜,在地勢較低出設置下沉庭院,并且庭院和庭院之間相互聯系,形成下沉廣場體系,它和走廊、空中連廊一起構成整個立體公共空間體系,使整個園區公共空間上下連續、層次分明(圖3)。
這種多維立體空間相比單一的地面空間,更能引起使用者極大的興趣,滿足使用者心理對復雜性的偏好。

圖3 連廊、下層庭院空間關系圖
天府軟件園的公共空間相比一般生活區缺乏參與性,由于員工對這里公共空間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上下班時間,大多數時候員工只能在辦公時間透過窗戶欣賞戶外風光。相比參與性,園區公共空間更具有景觀性價值。園區綠地覆蓋率在50%以上,綠地在工業園區中不僅作為視覺景觀存在,滿足園區內人群感官需求,還具有重大的生態效益,可調節微氣候、維持碳氧平衡、降低噪音、為動物提供棲息空[3]。園內遍植四季常青植物,如:比利時杜鵑、月桂、竹等,并搭配觀賞性植物,如金葉女貞等,線性的景觀帶與面狀的院落相結合,集中式庭院的迂回曲折、日式的枯山水、新中式的清新簡約于一體。水景主要集中在高層建筑底層入口一側,形成開敞的濱水休閑空間,營造輕松、自然的環境,有利于員工身心舒展,更大程度地發揮創造性;或用作是商業建筑入口處,臨水面設置濱水平臺,既可用于聯系外界交通又可用于休閑、觀景、用餐。
園區人員多為高素質人才,面對高強度的腦力勞動,身心都需要調節和放松,因此園區的文化性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城南作為成都新城建設的片區,配套公共文化場所的建設也不容落后,著名建筑設計師劉家琨設計的成都當代美術館就坐落于軟件園C 區的北入口處,從屋頂延伸至地面的坡形公共空間的獨特設計,使當代美術館與左側的天府軟件園有限公司一起構成“V”形入口空間。成都當代美術館集當代藝術作品和文獻的展覽、典藏、研究為一體,并利用美術館資源開展學術研究、教育推廣、文獻建設、對外交流和公共文化服務。當代美術館的建設,使得該區文化場所感倍增,同時也會帶來更多的流動人流,使用人群與公共空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使該公共空間更富有生氣(圖4)。

圖4 成都當代美術館
細節設計方面,無論是局部的雕塑構成元素,還是作為園區入口處柱上的圖案都有代表電子產品符號的元素,這些細部設計相互呼應、突出主題,處處彰顯著這里作為全國最大專業軟件基地的文化氛圍。
成都市天府軟件園作為中國最大的專業軟件園區之一,中國西部新產業的新坐標,在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在高技術和密集型產業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除了關注經濟利益的同時,更應關注這些成果的創造者們心靈深處的需求,以期創造出能為園區提供良好的環境品質的公共空間,使人們在快節奏、高強度的工作之余得到休憩和放松。本文通過對天府軟件園公共空間進行淺析,歸納出幾點個人看法,以期望用作今后設計指導補充。
[1]沈晨翀.城市設計維度下的公共空間設計[J].上海城市規劃,2011(4)
[2]王鵬.城市公共空間的系統化建設——博士文庫[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3]楊巧玲.生態工業園空間規劃方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9
[4]http://www.housing-cn.com/admin/eweb/uploadfile/20100826132235538.jpg[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