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輝,唐曉玲,趙云紅
(四川省地質工程勘察院,四川成都 610072)
四川省地理位置位于東經97°21'~108°30',北緯26°03'~34°19',位于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資源豐富,地質條件較為復雜。淺層地溫能資源蘊藏于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巖石中,開發較為便利,適宜于以熱泵技術加以開發和利用。
四川省跨越寒冷、夏熱冬暖和夏熱冬冷三個氣候區[1](如圖1)。寒冷地區夏季溫度15~25℃,冬季氣溫最低可達-20℃;西南攀枝花地區夏季氣溫高于35℃的天數達30 d 以上,冬季溫度一般在15℃左右;經濟相對發達的夏熱冬冷地區,屬于典型的濕熱、濕冷氣候;該地區夏季氣溫高于34℃的酷熱天有10~40 d,極端氣候可達41℃,空氣濕度80%以上,冬季溫度低于5℃的天數達20~50 d,極端氣溫可達-10.2℃,日照嚴重不足,僅為15%左右,人體感到冬季陰冷潮濕,夏季悶熱難受。

圖1 四川省建筑氣候區劃圖
因此,從溫度條件來看,四川省西部寒冷地區可在冬季利用淺層低溫能資源制熱,夏熱冬暖的攀西地區夏季可利用熱泵技術制冷。有專家認為,利用熱泵技術冬季制熱或夏季制冷的地區,冷量和熱量不能得到有效的平衡,建議不用或者少用熱泵技術。相比較而言,東部的夏熱冬冷地區冬季可以制熱、夏季可以制冷,熱量和冷量可以得到較為有效的平衡,該地區更適合利用熱泵技術開發和利用淺層地溫能資源。
1.2.1 地表水資源
四川境內共有大小河流1419條,其中流域面積500 km2以上的河流有345條,1000 km2以上的有22條,號稱“千水之省”。除西北的白河、黑河由南向北注入黃河外,其余均屬長江水系。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沱江、涪江等河流長度皆超過500 km。河網結構明顯的分為三個不同類型:東部的四川盆地內的水系,如岷江、沱江、嘉陵江和涪江等大體上由西北流向東南,最后匯入長江干流,構成樹枝狀水系;西南部橫斷山區的金沙江、雅礱江和大渡河等水系,均作南北走向,東西依次平行排列,構成典型的羽毛狀水系;西北隅的白河和黑河則由南向北而流注入黃河,是唯一北流的網狀水系。江河發育具有山區河道特征,谷坡陡峻,河道彎曲,比降大,流水切割強烈。
長江在宜賓以上稱金沙江。在長江水系中,除川東北邊境的漢江支流直接流出省境外,其余都在省境內流入長江,主要河流有:金沙江、雅礱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沱江、嘉陵江、渠江、涪江,還有宜賓至瀘州長江干流及部份支流。
發達的水系為熱泵技術直接利用江、湖、河水進行熱交換創造了良好條件,在部分核心城市的臨近江河地段,可利用地表水作為交換熱源,有利于降低系統總體成本。這些城市包括長江流域的成都、德陽、樂山、宜賓、瀘州、綿陽、遂寧、南充等核心城市。
1.2.2 地下水資源
河流的沖刷、搬運和沉積作用也造就了平原(壩)區的第四系松散巖類堆積體,豐富的地下水資源,也可作為交換熱源進行開采和利用。四川地貌類型多樣、巖性齊全,受地貌及巖性控制,各巖土體的含水性、透水性、含水層類型及分布情況有所不同,根據上述因素及地下水動力特征,將地下水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碳酸鹽巖類裂隙溶洞水、基巖裂隙水等四大類。但后三類地下水具有埋深較大開采難度大、水量相對較小等特點,不適宜地源熱泵技術加以開采和利用。因此僅對松散巖類孔隙水做介紹。
松散巖類孔隙水分布范圍在全省的面積達2.78×104km2,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安寧河谷沖積平原、若爾蓋平壩,亦零星分布于其它河谷階地及山間盆地區。
(1)成都平原:面積0.647×104km2,分上下兩個含水層,上部含水層由第四系全新統(Qal+pl4)和上更新統(Ofgl3)砂、卵礫石和含泥砂、卵礫石層組成,層厚一般10~20 m,局部約40 m,其厚度由四周向中心增大;水位埋深一般1~6 m,含水層賦水性良好,單井出水量1200~2400 m3/d,沿主要河流及補給條件良好地帶大于3000 m3/d;下部含水層由第四系中、下更新(Qal+fgl2+1)泥質礫卵石層組成,厚約70 m,東部埋深漸淺,含水中—微弱,單井出水量100~500 m3/d,具承壓性。而成都平原東部臺地地區松散層以黏性土為主,則基本無水。
(2)安寧河谷平原:面積0.187×104km2(包括西昌盆地),分四個含水層,第一含水層由第四系全新統(Qal+pl4)砂、礫石層組成,厚15~70 m,水位埋深0.5~7 m,賦水性好,單井出水量1000~3000 m3/d。第二含水層為第四系上更新統(Qfgl3)砂、礫石透鏡體,水位埋深1~18 m,富水性不均,總體上為微弱~中等,單井出水量一般小于100 m3/d,西昌盆地水頭高出地面達18 m,自流量達440 m3/d,具承壓性。第三含水層由埋藏較深的中、下更新統(Qgl+fgl2+1)含泥砂、礫石層組成,頂板埋深60~170 m,厚10~25 m,水位埋深較淺,賦水性中等,單井涌水量100~1000 m3/d,具承壓性,局部自流。第四含水層為第三系昔格達組(N2x)松散礫石層組成,頂板埋深多大于200 m,水位埋深1~5 m,具承壓性,賦水性中等,單井出水量100~1000 m3/d。
(3)若爾蓋草原平壩:面積0.91×104km2,由第四系松散砂、礫卵石堆積組成,厚數十到數百米不等,沼澤發育,水位埋深0~5 m,賦水性中等,一般涌水量500~1000 m3/d,局部自流;白河中上游、加曲河沖積階地及熱爾大壩等地賦水性好,單井出水量1000~5000 m3/d,白河下游、黃河沿岸的沖積層等地帶富水性中等,單井出水量500~1000 m3/d,黑水河中、下游寬谷平壩及黃河高階地古河道、白河瓦切谷地等地地下水含水層賦水性中等,單井出水100~500 m3/d。
(4)其它山間盆地與河谷階地:面積約1.034×104km2,分布零星,一般由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層(Qal+pl4)組成,賦水性中等,盆地主要河流階地含水層厚5~20 m,地下水位埋深1~5 m,單井出水量可達500~2000 m3/d[2]。
四川省巖土體大致可分為兩類[3]、[4],一類為平原區的松散巖類堆積區,代表地區為成都平原和彭眉夾平原,核心城市成都、綿陽、德陽、眉山、樂山即分布于該區,巖土體成分以砂礫卵石層為主,適宜開采淺層地下水和埋管,造價相對較為經濟;另一類為基巖分布區,地層包括前震旦系到新生代,巖石堅硬,水量一般較小,不適宜開采淺層地下水,基本適宜豎式埋管,其中侏羅系、白堊系紅層丘陵區砂泥巖成孔成本相對較低,對降低系統成本較為有利。
四川省轄18個市和3個自治州,幅員面積48.5×104km2,2005年底總人口為8642.1 萬人,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7385.11 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為1481.14億元,第二產業生產總值為3067.23 億元(其中工業生產總值為2527.08 億元,建筑業生產總值為540.15 億元),第三產業生產總值為2836.74 億元[5]。但是,地區間經濟發展也極為不平衡,成都、綿陽、德陽、樂山、眉山等經濟最為發達,對開發利用淺層地溫能資源有較大的推動作用;丘陵區次之,高原山區經濟發展水平最為落后。
本區的城市(城鎮)臨河地段可直接利用地表水(江河水和湖泊水)作為空調系統交換熱源,可節約室外成井費用,且不用對地下水抽取和回灌,對建筑物地基穩定性無影響。成本主要為空調主機成本、安裝成本,相對最為經濟。據測算,每1 m2造價約為200~250 元。但由于受地表徑流條件和便利程度的影響較大,直接利用地表水作為熱源的限制條件較多,項目開發應該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表水作為熱交換源。
全省能夠直接利用江、河、湖泊水作為熱交換的城市主要位于長江(包括金沙江)、岷江、涪江、青衣江、大渡河、嘉陵江、渠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兩側,如樂山市、眉山市、成都市、綿陽市、宜賓市、瀘州市、內江市、資陽市、馬爾康縣、康定縣、攀枝花市、雅安市、西昌市等,部分經濟條件較好的縣城也可根據條件發展。
本區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地下水滲透性較好,利于地下水的抽取和回揚,是直接利用地下水作為換熱源的良好地區。適宜范圍主要包括位于平原區的核心城市,部分川西高原重點城市冬季也可利用。系統成本主要為空調主機成本、安裝成本和室外抽水井和回灌井施工成本,相對較為經濟。據測算,每1 m2造價約為250~350 元。該區也是我省經濟條件最好和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地區,對項目的推廣和開發利用比較有利。為保證地下水的抽水和回灌能夠順利實施,須做好項目的前期論證及勘察評價工作。
不具備前兩者條件的地區,可利用土壤源的方式開發和利用淺層地溫能。主要包括我省的紅層丘陵地區和攀西地區。該區地層巖石硬度相對較小,鉆探成本相對較低,適宜于利用土壤源豎式埋管作為熱交換源加以開發利用。系統成本為空調主機、安裝和室外埋管鉆孔和回填等施工成本,根據地層條件,系統每1 m2造價為350~400 元。
(1)四川省土地面積大,水資源豐富,地層溫度變化較小,地質條件較為復雜,經濟發展不甚平衡,基本適宜開發和利用淺層地溫能資源。各地區應根據氣候、地質、水文地質、水資源等條件,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和利用淺層地溫能。
(2)四川盆地為夏熱冬冷地區,經濟條件相對較好,人口密集,是我省最適宜開發利用淺層地溫能的地區。寒冷地區和夏熱冬暖地區適宜應根據自身地質條件和經濟條件,合理開發和利用淺層地溫能。
(3)建議在系統運行后做好地溫變化應先范圍監測,以及水質變化和水環境影響監測,以保證淺層低溫能資源可持續開發和利用,也可保證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1]四川省建設廳.四川省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S].成都:2002
[2]劉宗祥.四川省環境地質調查總結報告[R].2000
[3]四川省地礦局.四川省1.20 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報告[R]
[4]四川省地礦局.四川省1.50 萬區域地質圖[M]
[5]四川省統計局,四川調查總隊.四川統計年鑒-2006[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