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陽
[摘要]應屆本科生不考慮機會成本而盲目就業、考研是不可取的。本文考慮機會成本主要是從經濟成本、就業成本、時間成本、心理成本等角度分析應屆本科生就業的個人機會成本。分析秦皇島市大學生就業的機會成本,進而給出指導性意見,有利于促進理性對待就業、考研、創業,提高大學生的成本意識,推進就業指導。
[關鍵詞]機會成本;就業選擇
2012年的考研剛剛落下帷幕,2013年考研的號角正緊鑼密鼓地吹響。考研還是就業,新的學年里,相信還有很多同學還在猶豫彷徨中蹉跎這大學最后的春光,考慮著如何抉擇,但這之前要知道如何對自己的就業成本進行分析,做出最優抉擇。
首先說明一下機會成本的具體含義,那就是當把一定的資源用于某種產品生產時而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上可能得到的最大收益。機會成本并不是生產活動中的實際貨幣支出,而是根據這些資源在其他用途上可能產生的最好收益來衡量。機會成本是指從事某一種業務而損失別的業務的代價,我們在理解機會成本這一概念時要注意,機會成本不同于實際成本,它不是做出某項選擇時實際支付的費用或損失,而是一種觀念上的成本或損失。
那么大學生繼續深造的成本有多少呢,讀研成本=顯性成本+隱性成本。顯性成本=(研究生學宿費+年人均消費)×3。以秦皇島市幾所大學的平均學宿費、生活費計,學宿費大概8200元/年,年人均消費最低7200元/年,三年顯性成本為15400元/年。本科生年工資)×3=(8000+7200+12000)×3=約84000元,這是經濟成本中的顯性成本。總體上學歷和收入確實成正比,但學歷常常和資歷(工作經驗)綜合影響收入的高低。很多人覺得目前本科畢業的時候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過兩三年拿到碩士學位以后就勝券在握了。這種思路犯了典型的形而上學的錯誤,用一成不變的觀點來看問題。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市場貨幣需求總量是一定的,發行的貨幣越少,單位貨幣就越值錢,而發行得越多,單位貨幣就越不值錢,即所謂“通貨膨脹”。如果說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相當于市場貨幣需求,那么,中國這些年明顯已經通貨膨脹了,而且還在繼續膨脹下去。近幾年來,研究生招生規模平均每年增長26.9%。每個人都只相當于面值恒定的紙幣而已,伴隨著通貨不斷膨脹,每個大學生的“購買力”必然不斷下降。研究生擴招的速度是26.9%,也就意味著碩士學位貶值的速度是26.9%。所以,三年以后的碩士學位恐怕和現在的學士學位不會有多少區別。事實上現在的研究生學歷和幾年前的本科學歷比較起來已經沒有多少區別了。當你本科畢業的時候研究生比你更受歡迎,當你研究生畢業的時候應該比應屆畢業的本科生也更受歡迎,但是,這種比較都是將應屆畢業生作為對象的。如果你讀研,三年以后將成為一個應屆畢業的研究生,而如果你不讀研,到那個時候你就成為了一個有三年工作經驗的本科生。對于大部分用人單位來說,一個有三年工作經驗的本科生絕對比毫無工作經驗的研究生更有吸引力,這在市場營銷、公關等非技術性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
研究生一般是三年制,讀研期間的三年是相對封閉的三年,在這個過程中很可能會錯失人生中的很多機會和機遇,這些考研的大學生還有部分人是為了逃避現實就業壓力,那么這三年就相當于是浪費掉了。考研同樣面臨著就業的極大壓力,往往在完成研究生學業時也到了該成家立業的年齡,而這個時候研究生可能還沒有穩定的工作,或者事業剛起步。
機會成本的涵義是指在決策分析過程中,選擇某種最優方案,而放棄次優方案所失去的潛在利益。大學生擇業觀的形成和發展,與時代的變化是緊密相連的。不同發展時期的社會有著不同的階段目標,不同時代的大學生就有不同的擇業目標,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大學生開始有了自己選擇職業的意識,但畢業時必須服從國家分配。他們在就業時最看重的是“社會地位”,追求的理想職業是“科學家”和“工程師”。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擇業標準,第一位是社會地位,第二位是社會意義,第三位是發揮個人才能和報酬。到了80年代末,“符合個人特長”成為他們擇業的首要標準。20世紀90年代前期,大學生就業時追求“第一職業求穩定,第二職業求發財”。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曾流行的“待遇決定職位選擇”的模式已基本過時,“能否發揮專長”又成為大學生擇業首要標準,許多大學生認為要在個人和社會兩個價值之間找尋最佳結合點。由此可見,大學生擇業觀表現出了強烈的時代氣息。21世紀經濟、科技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市場經濟條件下畢業生在人才市場的競爭主要是綜合素質的競爭,大學生在大學四年應注意自己各方面素質的培養,提前做好擇業準備。在擇業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困難、挫折、矛盾和沖突,畢業生應學會全面了解社會,客觀地分析、評價自我,使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統一起來,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關系,根據社會需求正確解決自己就業定位問題,調整自己的擇業心態。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還要注意培養自身抗挫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奉獻精神、創業精神和艱苦奮斗精神等。
大學生離職違約金的機會成本分析,大學生在畢業三年內發生離職的現象具有普遍性。根據麥可思調查,在已就業的2010屆、201 1屆全國大學畢業生中,平均有38%在畢業半年內發生過離職(其中本科生平均有27%,高職高專生有48%)。如果把調查時點延伸到畢業三年后,這一比例更高。根據麥可思對2007屆、2008屆大學生的跟蹤,在已就業的人群中,平均有61%的本科生畢業三年內發生過離職,高職高專生有79%。當大學生在一個職位上工作一段時間后,發現自己不喜歡或者不適合這個工作,或者因“薪資福利偏低”、“工作要求和壓力太大”、“對企業管理制度和文化不適應”、“個人發展空間不夠”、“就業沒有安全感”、“準備求學深造”、“想改變職業或行業”以及其他原因,致使大學生想離職,這時要考慮好對其中的機會進行分析。
大學生面對畢業后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也在畢業后做了各種不同的選擇;在找工作時每個大學生也在進行著不同的比較和選擇。面對大學生畢業后的各種選擇的利與弊,要做出最合適的選擇就要學會成本分析,這樣大學生才會在以后的工作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職位,實現自己的目的和理想。
參考文獻
[1]陳亞敏.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J].南昌高專學報.2009(03)
[2]趙健.多維度構建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03)
[3]張亮,歐高林.大學生網上創業教育探討與SWOT分析[J].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2011(06)
[4]韓衛紅.影響大學生就業行為選擇因素探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12)
[5]張旭,高鵬.高等學校創業教育現狀調查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