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耀芬 童志龍
(1.黑龍江外國語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2.國能巴彥生物發電有限公司,黑龍江 巴彥 151800)
面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缺陷及其帶來的危機,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探索著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發展模式,1992年6月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提出了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溫家寶總理在2005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從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棄物利用和社會消費等環節,加快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要積極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了適應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企業生產的供應鏈管理也要進行戰略性變革,即將企業創造價值的活動與環境協調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改變過去單向物流方向的供應鏈管理模式,以適應循環經濟發展的新要求。
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根本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人們以越來越高的強度把物質和能源開采出來,在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持續不斷地排放廢物破壞生態環境,以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其結果必然導致自然資源的短缺和枯竭,并引發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使人類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
我國發展面臨著巨大的環境與資源壓力。主要自然資源,如耕地、森林、水資源、石油、天然氣、礦產等人均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與資源短缺相伴的是污染日益嚴重,特別是以制造業為主導的工業污染嚴重,環境壓力越來越大。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每增加單位GDP的廢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單位工業產值產生的固體廢棄物要高出10倍以上。中國要打破世界經濟增長的“怪圈”——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的經濟增長階段,資源和環境的緊約束導致經濟滯緩甚至逆增長的狀況,就必須轉換發展路徑和模式,發展循環經濟,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傳統經濟的物質流動模式是開環型的,即:資源→產品→廢棄物。循環經濟的物質流動是閉環型的,即: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循環經濟強調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相結合,要求運用生態學的規律來指導人類的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建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循環經濟以“3R”為最基本的實際操作原則,即減量化原則(Reduce)、再使用原則(Reuse)、循環原則(Recycle)。這些原則一是減少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資源消耗量,改變商品的過度包裝,從源頭節約資源,盡量不生產一次性使用的產品;二是不斷重復使用消費品,盡量延長消費品的使用壽命;三是將使用過的廢物變成再生資源,制造新的產品,而不隨意排放廢物。
循環經濟要求人類在生產和消費的所有領域都能做到物盡其用,不給環境造成危害,其對供應鏈管理的技術要求就是在傳統工業經濟的線性技術范式基礎上,增加反饋機制。在微觀層面上,要求企業縱向延長生產鏈條,從生產產品延伸到廢舊產品處理和再生;橫向技術體系拓寬,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和無害處理。在宏觀層面上,要求整個社會技術體系實現網絡化,使資源實現跨產業循環利用,綜合對廢棄物進行產業無害化處理。
循環經濟下供應鏈管理目標更加多元化,主要表現在經濟目標、社會目標和環境目標的合一。首先,協調客戶需求與供應商的原材料之間的流動,降低企業的存貨成本;其次,強調供應鏈企業間物質和能量之間的循環利用;最后,實現廢物利用,提高企業的廢物處理能力,提高企業能量的循環利用能力,降低企業對環境的破環與污染等。
在傳統的供應鏈網絡中,主要包括從原材料采購、生產加工、產品銷售到最終用戶的消費的正向物流網絡。循環經濟下供應鏈管理不僅僅包括正向物流網絡,而且還包括逆向物流網絡。具體表現在各節點企業之間的廢物、回收物的循環利用,因此,循環經濟下供應鏈管理與傳統供應鏈管理相比,更加復雜,更需要科學合理的物流規劃和組織。
所謂供應鏈是指在生產及流通過程中,所有涉及到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活動的上游與下游企業所形成的網鏈結構。循環經濟下供應鏈節點企業類型更加多樣化,傳統供應鏈節點企業類型一般包括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等不同的行為主體,而循環經濟下供應鏈節點企業類型不僅僅包括以上相關方,還包括廢物使用者和處理者等。
供應鏈管理是指由原材料供應商提供資源,經由制造商進行生產,通過分銷商/零售商銷售給顧客進行消費,最終產生廢棄物,對這一過程進行管理。主要包括:物質流、信息流以及資金流等。傳統供應鏈中的資源流主要是“供應商—制造商—物流服務商—分銷商/零售商—顧客”方向的單向流動。

圖1 傳統經濟模式下的供應鏈結構
如圖1所示,傳統供應鏈是從供應商到顧客方向實現了以物質流為主線的單向流動。為了實現供應鏈管理的經濟效益,必須提高整個供應鏈的響應性、敏捷性,實現物料轉換功能及準確地滿足每一個客戶的需求和期望。在企業間進行交易時產生了供應商與制造商、制造商與物流服務商、物流服務商與分銷商/零售商、分銷商/零售商與顧客之間信息流的小循環,其中,下游企業將自己的需求信息以及購買信息反饋給上游企業。由于存在著信息傳遞的“長鞭效應”,所以信息失真很大,所以需要對供應鏈管理進行調整,將供應商與制造商、制造商與物流服務商、物流服務商與分銷商/零售商、分銷商/零售商與顧客之間進行大循環。供應鏈管理系統調整后的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修正后的供應鏈管理系統
修正后的供應鏈管理系統仍然是以供應鏈整體經濟利益最大化為目的,并沒有考慮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事實上在供應鏈的各個環節中,從原材料獲取到產品的制造、運輸、使用過程等都會產生廢棄物,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態平衡。其中還包括對物品的再循環利用,出于質量因素的返修、退貨行為,這些因素都改變著供應鏈中各種資源的流向。
在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社會呼喚一種能夠達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供應鏈管理圖。循環經濟的內在要求是實現物質流的良性循環,資源的減量化與減少廢物排放與污染環境,在降低廢棄物流比例的同時,盡量提高回收物流的比例;能量流的高效流動,提高能源的轉化效率,減少排放到環境中的廢能,盡量減少物質的運輸、裝卸搬運等活動;信息流的通暢與信息共享。而這些要求和措施實施的重要保證是對現有供應鏈進行戰略性轉變,循環經濟模式為新的供應鏈管理系統指明了方向。新的供應鏈管理系統如圖3所示。物質流在這里分成了兩類:一類是正向的,一類是逆向的。正向的是傳統意義上的物質流動的方向;逆向的是回收或退貨等原因帶來的物質的反向流動圖。回收的物品或是退貨,先進行分類,對功能完好、外觀破損的產品,可以通過物流服務商向二級市場或其它市場再配送;分類中發現可再加工的產品,則發送到制造商那里再生產;而對材料還可再利用的產品,能再循環使用的則送到原料供應商循環使用;不能再循環使用的部分分檢出來作環保性處理,以免造成環境污染。信息流仍然是整個供應鏈的信息共享及循環使用。
在循環經濟模式下的供應鏈仍然以物質流為主,伴隨著信息流、價值流和能量流,實現物質和能量的高效利用以及物質的閉路循環,對現存企業的能量流、物質流以及信息流等進行重新集成,形成供應鏈管理中的循環模式。在此系統中,不僅有順向的物質流,還包括了逆向的物資流、信息流、商務流,是一個循環的系統。它考慮了供應鏈中各個環節的環境問題,注重對環境的保護,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圖3 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四大體系之間的關系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供應鏈管理越來受到企業的重視,采用供應鏈管理有利于企業減少運營成本,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循環經濟下的供應鏈管理是在傳統的供應鏈的基礎上的發展與創新,比一般的供應鏈管理具有更大的優勢。
1.有助于減少企業的運營成本
通過對供應鏈各個環節進行管理和優化,從而減少企業的總成本,這是循環經濟下供應鏈管理的經濟目標,體現了節約的原則。
(1)節約原材料的采購成本
循環經濟下的供應鏈管理要求企業盡可能地采購無毒、無害的原材料,減少了企業為處理廢棄物所造成的成本。與此同時,循環經濟下的供應鏈管理促使企業采取集中采購、聯合采購以及準時制采購的方式從而降低企業的采購成本。
(2)采用清潔生產方式
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大量的余料,循環經濟下供應鏈管理要求企業在生產完成之后進行現場清理,這不僅節約了原材料和能源,而且控制了生產過程中廢棄物的產生,可實現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的目的。
(3)進行廢棄物回收再利用
一般的供應鏈管理是開環型結構,而循環經濟下供應鏈是閉環結構,企業對從采購、生產、銷售以及消費的全過程所產生的廢棄物進行處理、再利用。這種方式減少了資源的開采,進一步節約了原材料采購成本。
2.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要求有更舒適的生活環境。若企業能順應這種趨勢,競爭優勢會更加明顯。循環經濟下的供應鏈管理的實施要求企業實行綠色制造,產品綠色設計,對廢棄物進行再利用,進而使得企業有更突出的競爭優勢。
(1)產品層面的綠色設計
循環經濟下供應鏈管理要求企業研究產品的綠色設計,提高產品質量,為消費者提供環保型產品;另外,循環經濟下供應鏈管理要求企業盡可能使用可以回收或者可以降解的包裝材料,這些措施可以從末端降低環境治理成本。
(2)企業層面的綠色制造
循環經濟下供應鏈管理要求企業遵守節約、環境友好和最優化原則,原材料供應商盡可能生產無毒無害、可再生、可重復利用的原材料;制造商完成生產之后,對生產車間進行清理,回收可利用的資源,同時對廢棄物進行回收再利用,減少企業生產對環境帶來的負荷。通過這種方式,降低企業的總體成本,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1.有利于保護環境
循環經濟下供應鏈管理在采購過程中,促使企業采購無毒無害的原材料,從源頭上增強環保意識;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余料,進行清理,降低企業成本的同時,減少了環境的負荷;對生產末端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回收處理,從末端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2.有利于節約自然資源
循環經濟下的供應鏈管理改變了過去生產對資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以及高污染的弊端。循環經濟下供應鏈管理要求企業采用可降解、可再利用的原材料進行生產,這有利于原材料的重復利用。制造商或回收商對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減少了對自然資源的開采。
3.有利于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應用到供應鏈管理中有利于解決資源和環境問題,構建降耗、節能、降污、增效的資源節約型生產體系,實現以盡可能少的環境代價和能源、資源消耗,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曲格平.發展循環經濟是21世紀大趨勢[J].機電產品開發與創新,2001(6):10-13.
[2]趙瑋.循環經濟模式下的供應鏈管理[J].科研管理,2005,26(2):50 -51.
[3]包菊芳.循環經濟模式下的供應鏈績效評價[J].技術經濟,2006,25(11):8 -9.
[4]姜玉鵬,姜學民.關于循環經濟模式的基本理論問題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07,146(10):135.
[5]吳娜.循環經濟模式下的綠色供應鏈的結構探析[D].湖南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