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云計算技術、商業模式及服務模式的發展和應用普遍化,我們對于云計算的認識也逐漸清晰,云計算從本質來說是網絡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理念的創新,其表現出來就是分布式計算虛擬化服務,用戶可以從一個統一的界面獲得相關的服務,但其后面涉及到如何整合、管理、調配分布在網絡各處的計算資源。正如有學者認為,云計算概念主要是互聯網商業模式或理念的創新,其本身并未涉及多少硬件技術的創新,也未產生多少新產品。盡管如此,如何將軟硬件資源整合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也產生了很多云計算專利,也正是由于這樣的產生背景,云計算專利多為方法專利,而且大部分為多方實施的方法專利。
技術理念的創新,進而帶來商業模式及服務模式的創新,其影響不僅僅體現在專利上,版權、商業秘密以及數據安全也是受到強烈沖擊的重災區。作為上層建筑的法律,其規定總是落后于技術、商業模式和服務模式的發展,這倒是常態。但是老舊的法律制度如何去回應新技術的發展,這也是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雖然云計算從網絡技術中萌芽長成,但其本身在技術應用層面具有較強的創新性,用現行的法律規定去規制和保護云計算,就如同刻舟求劍,更像是站在地上用一個固有的模具,去套天上變化莫測的云團,面對這不安分的云,這規制結果總是模糊不清或是差強人意。也正是如此,如今涉及到云計算專利的糾紛多以和解告終,又或相似的案情往往得到不同的判決結果。
傳統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剛剛完善,此刻又得重新面對日新月異的“云”的挑戰。對于云計算而言,云計算的業務模式對法律保護規則能否適用、是否奏效影響密切。如最容易感知到的,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對于數據信息安全的不同影響,進而涉及到商業秘密的構成認定及保護。而從服務模式看,基礎架構即服務、平臺即服務和軟件即服務的各種服務模式、云提供商與用戶及最終用戶之間的關系,也對所涉的專利、版權、商業秘密、信息安全等保護中關鍵的法律要素產生影響,都需要重新界定。云計算中分布式計算特征帶來的地域管轄及適用法律的問題更是對大部分的涉云案件都有實際的影響。
考察現實,我們發現知識產權保護的難題已經在涉及云計算的相關案例中充分體現了。美國、歐洲和中國都是云計算技術和商業應用的核心區域。美國司法界對云計算專利侵權,就從機械地適用原有的直接侵權認定規則認為不存在直接侵權人,從而判定云計算服務商不構成引誘侵權,再發展到對侵權構成要件重新解釋,并在此基礎上重新界定引誘侵權的構成要件,從而發展出有利于云計算專利權人的侵權判定規則,這本身就反映了司法界對云計算蓬勃發展的回應及支持云計算創新和發展的司法政策考量。
相信隨著云計算的應用和產業的發展,拋給司法的難題將會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復雜。不過云計算還是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技術、商業模式的創新,雖然其對人們生活及商業的影響很大,但是其理念并沒有突破網絡環境。因此,也可以大膽地設想,如能打破僵化的法律思維,現有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以其本有的寬容性及加上司法實踐中的政策考量、司法彈性似乎就可以解決由其帶來的問題。但這將是一個難于預測的長期主題,糾紛的解決方式及結果也都將體現各方利益團體的智慧和力量,因此,讓我們拭目以待,看看透著各方利益團體的知識產權規則如何來化解這不安分的云所提出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