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建松
所謂方言,顧名思義也就是四方之言,就是一種語言的地方變體,是語言分化的結果。通俗說,就是那些帶有明顯地域特點的,以地區、族群等劃分的“小眾化”語言。我國有官話方言、吳方言、湘方言、粵方言、閩方言、贛方言和客家方言七大方言區,七大方言區內又有很多子方言。[1]
所謂方言電視節目,是以所在的地區為目標市場,以區域性觀眾為主要的定位,以方言為獨特語言表達形式而推出的一類節目。目前國內大多數節目是普通話節目,方言電視節目的出現也是對普通話電視節目的一種調劑。[2]
方言電視節目有著自身的特點:
一是形式生動活潑。就是把鏡頭對準普通的老百姓的生活,關注蕓蕓眾生的生活狀態,用平民化的視角講述老百姓的苦樂辛酸,這也是三貼近的題中之義。
二是內容貼近生活。身邊的人和身邊的事情成了方言電視節目要演繹的主要對象,從方言電視節目中我們可以看到平常老百姓生活的喜怒哀樂,展示人們生活的道德倫理,讓老百姓真真切切地看到自己平時的生活故事也可以登得上大雅之堂。

三是本土特色鮮明。一般來講,本地人喜歡看和本地相關的電視節目,這是符合新聞價值中的接近性,也就是說和當地人的文化比較接近的話當地人比較容易接受。一旦沒有了地域文化的支持,方言電視節目的價值也就蕩然無存更不用說是收視率了,大多數的方言電視節目都是用本地的方言,比如廣西的桂柳方言、廣東的粵方言,遼寧、黑龍江用的是幽默風趣的東北方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域文化的傳播特征造就了比較穩定的地域化的收視群體,這也是方言電視節目差異化的生存之道。
目前,國內的方言電視節目按內容來分類可以劃分為新聞類型和娛樂類,新聞類的比如南寧電視臺的《有話日日傾》、桂林電視臺的《板路》等;娛樂類的有廣西影視頻道的《老友一家親》、廣東電視臺的《外來媳婦本地郎》等。這些都是方言電視節目的代表。
毋庸置言,方言電視節目深受群眾喜聞樂見,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
首先是節目創辦一擁而上。
近年來,方言電視節目在各地辦得如火如荼,全國各地遍地開花。專家們對此表示反對和擔憂——有學者指出:當前電視節目普遍存在著火一個便一擁而上的情況,由于創新難、克隆易,如果泛濫也會失去特色最后大家都辦不下去;也有專家認為:要對方言類電視節目進行必要限制,防止功利趨向過度膨脹。不同電視臺不應失去各自的立場和主體,必須要有協調、有限制。[3]
其次是節目內容粗制濫造。
方言電視節目內容粗制濫造是方言電視節目發展的一大瓶頸,方言電視節目由于其比較特殊,其制作的成本是很低的,回報率很高,比如廣西某電視臺的方言劇,其中拍攝畫面不管是構圖還是影像的質量都是相當差的。所用的演員都是群眾演員,有些演技不自然顯得生硬,有些劇本都是老百姓去編劇,自然劇本的文本語言就不會那么到位。這種局面持續下去只會導致拍攝公司的利益受到不斷的損害。但也不見得最終的受益者就是電視臺,因為制片方銀根緊縮、回款緩慢(一般為半年周期),必將最大限度壓低成本,所以電視臺所收購的全是低劣的超低成本的碎戲,從而沒有一個贏家。
再次是節目題材過于低俗。
方言電視節目的選題往往一味迎合觀眾的需求,來獲得比較高的收視率和經濟利益。方言電視節目寓教于樂的作用應該是第一位的,選題應該是倡導社會和諧、社會文明這樣的話題,而不應該都是些犯罪、色情暴力等方面的題材,這樣的話就和方言電視節目的初衷相違背。
第四是節目形式受政策制約。
方言電視節目與國家的相關政策的矛盾還是比較尖銳的。1982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總綱第十九條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2000年10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二條規定:“廣播電臺、電視臺應當使用規范的語言文字。廣播電臺、電視臺以普通話為基本的播音用語。”這更確立了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言的法定地位,規定了學校、國家機關、廣播電視和出版物,以及公共服務行業推廣使用普通話的法律責任。如果因特殊需要用方言播音的,第十六條對其手續作了特別的補充規定:需“經國務院廣播電視部門或省級廣播電視部門批準”。此外,《民族區域自治法》、《義務教育法》、《教育法》以及多種法規、規章,也都對普通話的推廣使用作出規定。[4]可見,方言電視節目要在國家政策的大環境下發展下去是不容易的,必須要在國家的法律法規框架內合理地開辦,必須正確處理好方言電視節目和國家政策之間的關系,這樣方言電視節目才能生存、健康地發展。
最后是本土特色制造隔閡。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外來人口不斷增多,方言電視節目會對外來人口制造一些隔閡。方言電視節目本來就是針對本地的觀眾,也是對本地節目的一種文化壟斷,而外來人口面對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他們也需要了解周圍世界的發展以此來擴大自己的視野,但是方言電視節目令外地人無法看懂,所以電視節目也帶有一定的排外性,這樣的話就會傷害外地人的情感,他們會感到沒有共同話語、沒有歸屬感。所以方言電視節目在考慮本地受眾的同時也要方便外地的受眾,這樣社會才能和諧發展。
南寧電視臺《有話日日傾》是方言電視節目成功的代表,它以平民化的視角,展現了南寧老百姓的生活常態。其中的新聞串詞、主持方式、欄目的包裝都是獨具特色。桂林電視臺的《板路》,定位、編排策略、立足點都是依據實際,定位于中下層的百姓,用的素材也都是真人真事,盡量選擇大家關注的焦點問題,這樣就比較有親和力。柳州電視臺的《擺古》,從被斥為“一個無聊的人創造了一檔無聊的節目吸引了一大群無聊的人”,到今天的炙手可熱,稱之為“電視傳奇”也毫不為過。
但是,方言節目中出現的問題是迫在眉睫的,要使方言電視節目保持生命力,凸顯自己本身的文化魅力,必須在節目的制作、形式、品牌、內涵方面下功夫,走精品化的道路,這樣,方言電視節目才能更好地為受眾服務。
適度原則就是注意控制數量,打造藝術精品。方言節目能對普通話節目起調劑的作用,這兩者要做到數量上的平衡。方言電視節目要按實際的需求去辦,不能一哄而上盲目跟風,要控制好此類節目在整個電視臺的播出份額以及此類電視節目的播出長度,播出的時間長的話,觀眾就會覺得厭煩,心理上感覺不舒服并且會有審美疲勞,因此要充分考慮實際的狀況。外來人口過多的城市不宜辦方言電視節目,因為本地受眾群是固定的,過多的方言電視節目會造成大家之間的語言、情感隔閡。
打造藝術精品就是注意節目的質量,不僅僅是在節目的形式上有所創新,更重要的是在節目的內容上下功夫挖掘節目的內涵。
在當今媒體激烈競爭的時代,提升節目的內涵與品位是重中之重。在節目的選材上要用一些比較積極的、健康向上的題材,能夠反映社會的道德取向和倫理價值觀,這樣的話題才是好的、能夠引導受眾的。然而當今的電視媒體面對收視率的誘惑,選取一些低俗的、負面的題材來吸引觀眾,對于此種現象要用相關的法律法規來約束,不能為了經濟利益而去爭奪受眾。還有就是方言新聞電視節目在信息量的選擇要結合受眾的需求,很多時候,一條電視新聞經常在很多臺重復播出,這樣的話就會造成信息的浪費,這種做法也是沒必要的,增加信息量要結合本地的實際和觀眾的需求,要精益求精。
形式不是電視節目主要的,但是它是為內容服務的。要使方言電視節目得到健康發展,創新節目的形式是必要的,方言電視節目的形式要多元化發展,要把自己節目與其他電視節目的個性與特點表現出來,樹立節目的品牌意識,使節目不斷走向成熟。
我國是以普通話為通用語言,方言電視節目應該知道自己所處的環境,清楚自己的位置,普通話電視節目應該占主導的地位。
方言電視節目和普通話節目之間沒有說哪個比較高雅哪個比較低俗,兩者只有他們的使用范圍不同。國家提倡使用普通話和方言電視節目的出現并不是一對此消彼長的矛盾關系,兩者之間應該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這樣方言電視節目和普通話電視節目才能和諧共存。
方言電視節目的主要受眾是當地的老百姓,但是現在經濟高速發展、外來人口不斷涌入,僅僅滿足當地受眾的需求是不行的,外地受眾也會關注新聞信息,外來人員也應該和當地的受眾有同樣的知情權。外來人員在獲取信息的數量、質量和當地的電視觀眾是不一樣的,這種不平衡可能會帶來情感傷害或者是語言隔閡。和諧社會的主要精神是以人為本,因此方言電視節目要本著人文關懷去容納、包容外地的電視觀眾,要考慮他們的實際需求。在播放方言電視節目的時候,給方言電視節目加上漢語版的字幕,這樣的話外地人在收看的時候不僅能看懂電視節目要表達的意思而且可以學習當地的方言,這樣可以促進外來人與本地人之間的交流,更好地幫助他們去適應、融入城市的發展。
現在的方言新聞電視節目一般來講都是本地的新聞信息,而人們的需求絕不僅限于此,這就要求方言電視節目在提供信息上不僅要關注國內外的大事而且要精選信息,這樣的話公共話語空間就會慢慢地建立起來。
總之,方言電視節目作為一種新的電視節目形態,豐富了我國的電視節目形式,讓受眾獲得了更多的精神享受。方言電視節目的出現是對普通話電視節目的一種調劑,是地方電視媒體在節目形式上的一種創新。方言電視節目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的本土化、區域化、平民化的定位使自己獲得了發展,但是國家的法律政策對它又有一定的限制,所以方言電視節目要發展,需要在符合相關的法律、政策的框架內獲得發展。要使方言電視節目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國家、媒體、大眾都需要作出努力,為方言電視節目提供一個健康發展大環境。
注釋
[1]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M],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6月第2 版,P1。
[2]李小寅、王妙妙:《也談方言電視節目》[J],《當代電視》,2006年第6 期。
[3]王楊:《方言電視節目不要一擁而上》[N],《中國藝術報》,2006年3月31日。
[4]秦正長:《大眾傳媒濫用方言絕不是一種進步》[N],《中國新聞報》,2005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