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音華
當今美食節目紅紅火火,各家媒體爭先渲染美食所帶來的樂趣,但是尋覓一檔大家每天都愿意收聽,并且會有收獲的節目,目前還是少之又少。如何制作一檔讓大家津津樂道的美食節目,趣味性是關鍵。趣味性包括哪些?能帶來怎樣的效果?本文作一淺析。
提到廣播美食節目,大家想到的都是教別人怎么做菜,或者用長達10分鐘的語言啰嗦介紹一家店的美食,或者跑到十萬八千里遠的國外說一些自己都沒吃過的東西,這樣的節目讓人一聽就想換臺。快節奏的生活時代,忙碌了一天后還想回家如何如何花心思做飯的少有人在。在路上,堵車早已令人煩惱不已,哪有興趣聽主持人一句一句教授如何做菜,哪怕聽了,回到家也忘了。所以美食節目還不如來些有意思的美食推薦或者輕松的美食話題更適合大家。
中國美食文化源遠流長,很多美食有著上千年的歷史,這讓民以食為天的“吃”有了更深的意義。我們不單要吃,還知道為什么吃,美食背后有怎樣的故事,這是其他國家美食所不能有的優勢,我們沒有理由埋沒祖先留下的珍貴記憶。所以節目中,告訴大家美食的來歷有著非凡的意義;正是因為不知道,才有“求知”的欲望,才能聽得下去。
中國是禮儀之邦,哪怕一雙吃飯的筷子,也有很多講究。筷子是我國傳統的用餐工具,以筷進餐少說也有3000年的歷史了。古人稱筷子為箸,它是世界上最獨特的一種餐具,看似簡單的兩根小細棒,集挑、撥、夾、拌、扒等功能于一身。使用筷子有很多講究,小時候父母就教育我們,吃飯時不能舉箸不定,不要用嘴含住筷子,也不要用筷子指向別人,更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飯中,等等。民間也有許多禁忌:比如用餐時桌面上不能擺放長短不一的筷子,這樣有“三長兩短”之嫌;不能用筷子敲打碗盤,因為有諺“敲碗敲筷子,討吃一輩子”;更不能將筷子倒拿使用,這種“顛倒乾坤”的拿法給人一種“饑不擇食”的感覺。怎樣?有意思吧?小小一雙筷子能有這么多講究。這些文化也要傳承給下一代,但不是每個人都熟知,所以媒體有傳播的責任。
再比如中國的酒文化,要說起來幾天幾夜都聊不完。酒不單單是一種你我開心的飲品,在不同場合它能帶來不同的作用,業務員能憑借自己的喝酒功力拿到好幾萬甚至上億的合同。但是,酒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喝法,你是否都了解?比如:上司相互喝完后才輪到自己敬酒;敬酒一定要站起,雙手舉杯;可以多人敬一人,決不可一人敬多人;自己敬別人,切不可比對方喝得少;自己的杯子永遠低于別人;沒有特殊人物在場,碰酒最好按時針順序;碰杯、敬酒,要有說詞;等等。

中國八大菜系,其實細分起來還有很多,比如我們廣西的桂菜,雖然沒有進入八大行列,但也有自己的歷史。說到荔浦芋頭,全國首屈一指,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芋頭里最好吃的要數荔浦芋,它肉質細膩,具有特殊的風味。其中個頭大、芋肉白色、質地松軟者為上等。古時代,荔浦芋作為廣西的首選貢品在歲末進貢皇家大典,尤其是在清朝乾隆年間達到了極盛。隨著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播出,荔浦芋頭更是在全國家喻戶曉。芋頭可以做成各式各樣:芋末丸子、香芋紅燒肉、爆炒芋片、芋頭排骨、芋頭扣肉,等等,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故事?哪怕是廣西人也未必說得出。劉羅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當你像說故事似的把荔浦芋頭的來歷一一道來,大家聽得興味盎然,下次在品嘗如此美味的時候,再饒有興致地告訴下一代,這是多有意義的事情啊!
生活中一些小技巧,削芋頭皮手癢怎么辦?醋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怎樣拔雞毛會更快?魚頭豆腐湯放什么東西可以更好地釋放鈣質?吃海鮮為何不能喝啤酒?你不知道吧?美食節目來說說,大家就感興趣了!畢竟這些都是和自己息息相關,甚至碰到過又不知如何解決的問題。
基于以上元素,一個為聽眾喜聞樂見的美食節目誕生了——廣西交通廣播的美食節目《回來吃飯咯》。2010年,美食節目《回來吃飯咯》在同頻率收聽率排在前三位,曾6 個月排在第一位;2010年11月,參加“全國廣播美食節目”評選,獲得全國十佳美食節目銀獎,主持人獲得十佳主持人金獎。節目《芋頭扣肉+白斬雞,廣西人餐桌上的常客》獲得廣西新聞獎一等獎、廣西廣播電視獎(廣播主持)一等獎。2012年美食節目《美食江湖》長江后浪推前浪,延續著輝煌。
主持了6年美食節目,從《陽光之旅》、《美食辣妹》、《大開食戒》、《回來吃飯咯》到現在的《美食江湖》,不斷碰壁的我不斷改版創新,嘗試不同的內容,最終沉淀下來能夠為聽眾所喜愛的內容就是這些趣味性的內容:美食故事、美食禮儀、生活常識等。當然,要想聽眾樂于接受,還得考慮傳播形式,快節奏的生活使得大家在短暫時間內接收到好玩有用的信息尤為重要。
那么,如何讓聽眾樂于接受這些信息呢?
(一)通過美食互動話題吸引聽眾參與。派發獎品,既好玩又實惠。節目光是說教似的傳播會讓人聽覺疲勞,如今社會人人平等,沒有必要像個學生似的聽你講,如果調動大家積極性,一些互動趣味性的問答題可以很好解決聽覺疲勞的問題。比如:“古人趕考為何送豬蹄?”大家就有興致參與了,而且熱情特別高漲!熱線答題的人蜂擁而來,總比用陳述的方式平鋪直敘地告訴大家要好。
(二)塑造美食形象要豐滿。比如說“荔浦芋頭”,根據史實改編成小品,用人物對話把故事演繹出來,既好聽又增長知識!
(三)推薦美食不限于它的色香味,要從文化歷史角度進行深入挖掘。經常有聽眾反映:“我去吃了主持人介紹的什么什么美食,沒有想象中那么好吃。”這對于主持人的形象就會有影響。其實,人的口味眾口難調,與其介紹食物多么多么好吃,色香味怎樣怎樣,還不如多些話語介紹食物的來歷、和名人的關系、背后的小故事等。
(四)介紹美食資訊力求豐富、簡短、明確。介紹一道美食花個五分鐘:如何制作、色香味形怎樣,保管聽眾立馬換臺。聽眾力求在短時間內掌握大量美食信息再進行選擇,比如地址、特色、價位等因素,簡單明了地介紹即可。說得再五花八門誰也記不住。
(五)保持“原創性”和“本土性”。人有一種特性,關心身邊的事情,你介紹的東西誘人萬分,他要開車去立馬能吃到才認可,如果說到幾千公里,坐個飛機花幾個小時去吃的美食那就免了吧!因為吃不到就不會太關心,“本土性”就很重要。每個媒體要有自己的觀點,節目也要有主持人自己的想法和個性,不然大家說的都是千篇一律的,毫無影響力和個性,那就算了,所以要堅持“原創性”,有自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