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峂偉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電視新聞學院2010 級學生)

電視娛樂節目發展至今,受眾需求的轉變、商業化運作模式的成熟、節目競爭的加劇等日益催生出一種新的團隊合作式的主持模式。本文對電視娛樂節目“主持群”現象的出現原因、特點以及該現象給我們帶來的思考進行剖析,以期為電視娛樂業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
電視娛樂在經歷了“綜藝表演—快樂游戲—益智競猜—真人秀”的節目模式革新之后,面對著電視事業體制改革后新一輪的激烈競爭,各大電視娛樂節目不得不將改革的眼光投入到自身內在精神、娛樂元素的變革與品牌形象的構建中。這其中,節目主持人作為娛樂必需元素之一,其集群現象逐漸走入我們的視野,一個新的名詞“主持群”也逐漸產生。那么,“主持群”是從何而來?有著怎樣的特點?對娛樂節目今后的發展有著怎樣的作用呢?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的主持人是以“報幕員”“播音員”的形象出現的。從功能定位上看,主持人往往作為電視節目的重要串聯部分,承擔著向受眾傳遞信息、實現節目間有效銜接的任務。從主持人數量與形式上看,盡管存在人數與性別變化,但“單一型”主持人在節目中“主角”的地位是從未有動搖過的,一個主持人往往獨自撐起一個節目的品牌與形象,如崔永元與《實話實說》、陳魯豫與《魯豫有約》均為典型代表。
那么,群體化的主持模式有怎樣的特點呢?
第一種是采取一人為主、其余為輔的“同心圓模式”。這一類型以《快樂大本營》為典型代表。何炅作為把控節目主題與進程的“一哥”,與活躍整體氣氛、精靈搞怪的謝娜同為“快樂家族”元老級別人物,同處于第一梯隊;而李維嘉與吳昕作為多才多藝的代表,加上杜海濤因其圓胖的體型與憨厚可愛的性格成為大家諷刺與調劑的對象,三者作為新人同處于主持隊伍外圍。
第二種是講究根據節目環節各有分工、各司其職的“環狀模式”。以《奧運向前沖》為例,主持人YOYO 負責賽前選手介紹;主持人楊樂樂負責“落水”選手的采訪;主持人李銳負責點評比賽過程;主持人曹穎比賽結束后發放獎品。每個主持人作為節目鏈條中的一部分又與其他鏈條相關聯。
無論是“同心圓模式”還是“環狀模式”,都是根據主持人性格特征、地域特點、外形特征以及節目中的分工,講求主持人在展示個體性格的同時,將自身融入集體中,以群體的形象進行節目主持。
“受眾即市場?!辈豢芍梅瘢鼙娛找曅枨蟮淖兓療o疑是主持群興起的一個重要動因。作為市場的受眾,是特定媒體或訊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社會經濟側面像的,潛在的消費者集合體。[1]隨著電視事業的改制,緊接而來的各大衛視對于受眾資源與市場的瓜分,以及迅猛的改革浪潮,從一定程度上彰顯了電視受眾對于電視傳媒行業根深蒂固的影響。
隨著我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電視受眾的數量迅速膨脹。中科院《2012 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稱,2011年的中國內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達到了51.3%。這意味著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中國城市化進入關鍵發展階段。由此也就帶來了受眾人數的擴大、不同需求的拓展、以及受眾意識的覺醒。人們不再滿足于作為“受”的一方被動接受電視節目告訴我們的信息,而是希望以更加主動的方式參與其中。這也是近年來人們紛紛投奔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以及電視娛樂節目中“選秀熱”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娛樂節目要滿足由農村到城市的不同年齡范圍人群的需要,滿足人們參與節目的自主性要求,就不得不拓展節目元素,滿足觀眾不同口味的需求。
主持群中的每一個成員在組合過程中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外形差異、地域差異、性格差異等。有人喜歡魯豫的骨感美,有人喜歡李湘的豐腴美;有人喜歡謝娜的精靈搞怪,有人又喜歡吳昕的乖巧可愛;有人喜歡何老師的能說會道,有人又喜歡海濤的笨拙可愛?!短焯煜蛏稀分懈且肷虾T挕V東話、四川話、山東話等各地方言,在拉近了與觀眾距離的同時,利用地域差營造了更多的笑點。
以《快樂大本營》和《天天向上》為例,我們不難發現,一個群體中往往存在著一個指揮者(何炅、汪涵)、一個搞笑者(謝娜、歐弟)、若干普通人(吳昕、李維嘉、田源)和一個可笑的胖子(杜海濤)。每個人扮演著生活中一種角色,如“快樂家族”中,何炅與謝娜扮演著家族長者的角色,對家族幼者(海濤、吳昕)自有一份關愛。海濤則一直以學生的身份扮演社會中單純可愛的普通人,盡管他的體型與小眼睛遭到眾人嘲笑卻依舊樂觀,給觀眾以深深的溫暖。
作為一個團隊,各個成員的精心搭配與角色分工的目的便是為了人為制造一些戲劇沖突。如矢野浩二不標準的中文發音、田源樸實憨厚的長相、海濤的小眼睛與大肚子、吳昕與維嘉的“被結婚”,都成為節目中屢試不爽的嘲弄對象,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笑點。同時,當嘉賓不能深入參與或者放不下架子時,各個成員又自動分成兩派,使嘉賓不至于處于孤立地位,也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節目質量過度依賴嘉賓表演的弊端,保證節目質量。
鳳凰衛視行政總裁劉長樂曾直言不諱地說:“我們不怕主持人出名,我們就是要全力讓主持人出名。這是樹立鳳凰品牌的重要戰略也是鳳凰開拓市場的重要戰略?!币浴翱鞓芳易濉睘槔?,“快樂”被上升到家族層面,采用新舊搭配的模式,何炅、謝娜、李維嘉作為家族長輩對杜海濤、吳昕的成長起到了提攜與培養作用,有利于主持隊伍的建設與新人的培養。
但在日益白熱化的競爭環境中,類似節目相互“挖墻腳”,名牌主持人“跳槽”的現象依舊時有發生,因此也只有培養主持人與電視欄目的“共存”意識與集體榮譽感,才能保證節目的可持續發展。美國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Wright Millis)認為,群體意識的形成和存在,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合理地、自覺地了解自我的群體利益,二是否定或者抗拒另一群體的利益,三是準備用集體的手段達成本群體的利益?!犊鞓反蟊緺I》中的“快樂家族”、《天天向上》中的“天天兄弟”、《智勇大沖關》中的“智勇家族”、《挑戰麥克風》中的“挑戰家族”,都將作為集體的存在,產生一種集體的向心力與榮譽感,這種群體意識在節目中能夠促進節目氛圍的形成,同時也作為欄目精神保持著對主持人個體與受眾的吸引力。
當然,主持群現象作為一種趨勢,在電視娛樂節目中展示了它強大的吸引力與向心力。但是,在集群現象中我們依舊要注意一些問題:
首先是主持群中個體搭配。在主持人的選擇過程中要注意相互之間性別差異、性格差異,避免造成角色雷同現象的產生。同時各個主持人片面強調個人表演而不顧及整體的利益,也會出現互相搶風頭、搶臺詞的現象,造成音軌被多個聲音占據、現場一片混亂、嘉賓邊緣化的現象。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認為信息會消耗信息接收者的注意力,過量的信息會導致注意力的貧乏。[2]節目信息的承載量也要適可而止,避免信息量過大造成注意力的缺乏。
其次,主持群作為節目運營的一種策略并不是電視娛樂節目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也不是所有電視欄目的通用策略。美國邁進傳媒中國學院總監方世彤并不贊同綜藝節目主持群的模式,他說:“我根本不看好主持群的形式,這種模式從經濟上講肯定不合適的?!盵3]此言論雖然有些過分偏激,但也為我們指出了主持群作為一種運營策略,必須符合經濟的觀點。一方面要考慮到節目的資金、資源承受能力,以免造成主持人搶占大部分資源,造成節目本身資源匱乏現象。此外,還要考慮到電視欄目類型與表達方式的獨特性。如新聞直播類節目中,主持人是從客觀公正的角度充當信息傳播者,因此在直播報道中多個主持人不宜同時出鏡,可以轉而在新聞評論欄目中采取多人探討的方式。談話類節目強調“聽”與“講”的互動關系,因此一對一的談話模式也不宜輕易變更。
綜上所述,電視娛樂節目的主持群現象作為一種新的節目運營方式,對于電視娛樂節目豐富欄目元素、滿足受眾參與需求、拓展節目賣點有著積極而有效的作用。但在這一模式的發展與推廣中,也要把握好個體與群體的關系,把握好主持群策略與欄目運營之間的關系,實現電視娛樂節目的長效發展。
注釋
[1]賽弗林:《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運用》,郭鎮之、徐培喜 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
[2]姜奇平:《基于意義的注意力經濟》,《互聯網周刊》2005(6)。
[3]季興帥:《淺析綜藝娛樂節目中的主持群模式》,《新聞知識》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