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楓
一首經久流傳的歌曲,一定會有一段或者幾段膾炙人口的旋律讓我們稔熟于心;一部蕩氣回腸的電影,必然會有某些經典橋段或人物形象深藏我們的腦海。而一位大眾喜愛、業界認可的主播(代指播音員、主持人),其身上也一定會有讓我們交口稱贊的優質“屬性”。
中國傳媒大學兼職教授、資深媒體專家靳智偉老師在與廣西電視臺節目主持人業務交流時的一段話讓筆者至今記憶猶新:“全國那么多播音員主持人,可是真正讓我們印象深刻的并不多,為什么?共性有余,個性不足,當然,這個‘個性’是優質的。”這段話中提到的“個性”其實就是優秀主播必須具備的優質“屬性”。
互聯網新型媒體的搶占、傳統媒體下各欄目同質化、觀(聽)眾審美疲勞造成的“刁口味”等,是目前大部分主播面臨的從業環境。現在大家看電視聽廣播不再有以前的耐心了,幾秒鐘沒有吸引住他他立刻換臺。激烈的競爭環境對主播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主播們不光要有滿足常態播出的基本條件,還必須具備各種優質的“屬性”,這樣才會讓自己牢牢地形成標識化的品牌,才不僅僅是存在,更是脫穎而出。
本文所指的“屬性”,是指主播們區別于他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性化、標志化的優質專業特點。優質屬性范圍太廣,當然是越多越好,限于篇幅,本文從三種優質“屬性”來說明它對主播們的重要性。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財富的增加,人們的政治信念和思想意識也發生了許多變化,再加上信息的觸手可及,現在的受眾都變得“深刻”和敏感了,泛泛的大道理、沒有營養的甜言蜜語不僅不能打動他們,甚至還會引起反感。白巖松老師在與廣西電視臺播音員主持人業務交流時曾說過:“在外面辛辛苦苦地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打開電視還要聽你的虛情假意,誰都不愿意!”而靳智偉老師也說過類似的話:“不管你是什么類型節目的主播,都要在節目中體現出你本人的善良和誠意。”其實兩位老師都表達了一個意思,那就是真誠。哪怕是批評人,也要讓人家感受到是發自肺腑的真誠。真誠是發自內心的一種關愛和善意的傳遞,主播是傳遞的始發人,而受眾是看不見卻感覺得到的接收者。
“2012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有廣西桂林陽朔12 歲的小女孩何玥,在生命即將逝去之時,她決定捐出器官拯救他人,被稱為“最美女孩”。何玥父母參加完感動中國頒獎晚會后回到陽朔,在2013年1月14 日下午接著參加陽朔縣高田鎮民族學校操場上舉行的何玥事跡首場報告會,當時有媒體人這樣問何玥的父親:“回到孩子的母校了,有什么感受?”何玥父親沉默……提問者繼續:“是不是想起女兒了?”何父點頭并沉默……提問者:“何玥雖然走了,可她永遠留在同學們的心里。”何父滿臉疲憊地繼續沉默……乍一看這段采訪沒有什么問題,可是推敲后卻發現,提問者沒有得到受訪者的回應,完全就是自問自答地完成一場“互動”。展示給觀眾的也是一個“提問+沉默+提問”的過程。筆者認為,原因是提問者提的問題過于程序化,為了答案而去設計問題所以顯得“干巴巴”了。如果這時候提問者把自己擺在何父這個位置上設身處地地想:這是一名失去心愛女兒的父親;失去女兒的父親已經經過了中央、省、市等各級媒體的采訪,可能同一個問題已經被問了許多遍而現在的他已經很累了;他現在需要的不是回答問題,更需要的是安撫和開導。那么,提問者所說出的話一定會真誠而有溫度,何父的反應也一定不會是沉默加繼續沉默。而反觀感動中國頒獎晚會上,主持人白巖松在面對何玥父母時的情緒、態度,以及最后說的那番話的真誠度值得我們學習和深思。在幾乎全場都被小玥玥感動得淚流滿面時,作為主持人的白巖松和敬一丹卻極力克制著自己,他們也感動,你能從他們說話某些時候異于常態的艱難和語氣的停頓上聽得出他們內心情緒在強烈波動著,可是他們得引導受眾的情緒,于是他們成為了場上必須不能哭的兩個人。最后白巖松說,“不知道該怎么安慰他們了,只想說,如果他們夫妻倆去哪打工,走到您的單位的時候,如果有合適他們的工作,趕緊接收他們。因為這是一對多么棒的夫婦啊,他們有著多棒的孩子啊,祝福他們!”
真誠不是抽象的人道主義和空洞的泛愛精神,更不僅僅是眼淚和同情,它所揭示的是平凡人內在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嚴。就像是在山谷中吶喊,用真誠去發聲,必然會獲得真誠的回音。
平時我們都說,主播們都必須是雜家。受眾記住并認可你,那一定是他們用心聽進去了你說的每一句話。如果不是半個專家,說的話漏洞百出,甚至電視機外、收音機外的人們認為你說的還沒他們說的好,怎么可能會聽你說并認可你呢?(關于這個問題,第三優質屬性環節將著重展開。)這就涉及到主播們的另一個優質的屬性——學習、傾聽的屬性。在談到這個屬性之前,首先要明確主播們集“多重角色”于一身這個問題。在“單向傳播”(即我播出,受眾接收)的節目形態中,主播的角色定位是“大我”,是“傳播者”,這時的主播要體現出權威和底氣,因為你是傳播內容的“統帥”。在“互動式”傳播(即有嘉賓或觀眾的現場)節目形態時,主播的角色定位又變成了“小我”和“傾聽者或求教者”。在這里,僅就以上兩種角色定位來談談學習、傾聽屬性的體現。
首先說“大我”、“傳播者”。主播以這種角色出場時,一般節目內容已經定調,即將直播或錄制,而內容不一定是你之前有研究的,那么如何在最短時間內讓自己成為“半個專家”甚至整個“專家”呢?這時與主編或者負責記者的交流溝通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抓緊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因為經過別人的第一道梳理,展現給你的已經是一個成型的思維體系,盡管它不一定適合你的邏輯思維,但是它一定會讓你少走很多彎路,所以先別急著否定,用“傾聽”的姿態先全面接受、吃透。然后再用本身習慣的展現方式為它打上自己的“烙印”。內容吃透了,形式也磨合了,接下來該是權威傳遞的時刻了。所以說,單向傳播的節目形態下,你學習傾聽的對象是傳播的內容和你的同事,而結合眾人智慧的播出內容也必將轉化為受眾心中對你的美譽度。
其次說“小我”和“傾聽者或求教者”。在有對話嘉賓或者帶觀、聽眾的傳播形態中,主播們要承擔話語責任。“學習”和“傾聽”已經不再是主播一個人的事情。學習,帶著現場的受眾一起學習;傾聽,幫著現場的受眾一起傾聽。傾聽時一定要沉下來用心當耳朵去聽,這樣才能幫受眾聽到“弦外之音”,當發現受眾的疑惑時,代表受眾去求教嘉賓或者權威人士,通過他們的解讀達到和受眾一起學習的目的。筆者認為,在這個環節上主播們關注細節的基本功一定要體現,因為在互動的傳播形態中,有主播、嘉賓、受眾等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人際互動中觀點、情緒反應容易出現碰撞,碰撞自然會影響到嘉賓、主播和受眾的現場反應。因此,主播要時刻關注細節,關注在“場”內有多個語言和非語言的符號在同時參與傳播的過程。這些符號蘊含的信息和情緒在“場”內川流不息,注重細節,就能瞬間捕捉到一個眼神或者一個表情。哪怕稍縱即逝,我們也能用“心”傾聽得到。這樣一來,主播、受眾、嘉賓之間的溝通更順暢,“學習”的效果更高效。
近年來,隨著電視頻道、廣播頻率的增多,節目日益求新求變,受眾也逐漸分化,傳媒向“小眾”、“窄眾”方向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越來越精細的受眾對廣播電視節目和主持人也是越來越挑剔。光有鮮亮的外表而內心空洞的主持人播音員只會被稱為“花瓶”;而出眾的駕馭能力,專業領域里的權威性、基本功的專業性,都將是受眾記住并認可你的制勝法寶。

首先我們說專業領域里的權威性。無論你是做新聞、財經、地產還是做生活服務類等任何一類廣播電視節目,主播必須要是相關知識方面的專業人士,甚至要求是權威人士。比如現在幾乎每個電視臺都有的財經類節目、地產類節目。此類節目專業性強,其收視群體也非常專業,其中的受眾群體里,有大量的基金經理、行業分析師、地產顧問、投資分析師等,他們都不是菜鳥,鑒別能力強、影響力大是他們的特點。如果在他們面前呈現的你是只會說“是”、“沒錯”或者大量背誦經濟數據、市場流量表,他們肯定會嗤之以鼻,可是,如果換一個在NASDARK、IPO、大小非、房屋存量與市場流量等專業數據前條理清晰、邏輯縝密的主播時,他們一定會伸出大拇指說:嗯,這個節目值得關注,因為它能給我帶來“營養”。央視財經頻道王牌欄目《對話》辦了十一年,嘉賓每期換,唯一不變的是主持人陳偉鴻。大家都知道對話的嘉賓都是很成功的人士,眼界高,可是他們和觀眾一樣都很認可陳偉鴻。在陳偉鴻說過的一句話中,我們也許能找到他優秀的原因,他說:“和他們對話,我如履薄冰,只有盡量讓自己做到專業。”
其次,我們說基本功的專業。不管你是做新聞、財經、地產還是生活服務類等任何一類電視廣播節目,都離不開基本功,都要用有聲語言去傳播。那么對聲音表現這項基本功的修煉,必不可少!
聲音有情感,傳播有態度!而態度,是用聲音的態勢來體現的。主播們每天工作一個必然環節就是把無言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那么,你在變的過程中,是加分還是減分,取決于你對稿件的把握。把握準確了還只是第一步,關鍵是怎樣更準確地傳遞給受眾時不流失、不誤導。這就需要主播們在有聲語言的情感上、風格上、規范性上花大力氣了。在有聲語言的諸項基本功中,情感是關鍵。它是有聲創作過程中的動力源泉,是把無聲文字轉化成有聲語言的出發點,它可以激發主播們豐富的想象力,使其與受眾的情感交融統一,從而更容易貼近他們和被他們所接受。所以在每一次開工之前,筆者都會高度重視自己情感的調動。可能你會說,如果是播股票節目也要調動情感嗎?要!股票是冷冰冰的數據,可是這些冷冰冰數據的接收者是電視廣播面前的人!而他們是需要情感和態度的。
在媒體業態蓬勃發展的今天,主播們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是均等的。主播們一方面應重視打好基本功,隨時迎接挑戰;同時也要注重修煉優質屬性,善于抓住機遇,這樣才會讓自己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