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
廣播媒介是世界上最早的電子媒介。電視興起之后,廣播又成功轉身為一種貼身的伴隨性媒介。而如今隨著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不斷涌現,廣播的影響力是否會被蠶食?事實證明恰好相反,廣播媒體所擁有的獨特內容優勢很難被完全取代,而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反而為廣播節目主持人的自由發揮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空間。那么身為主持人的我們如何更好地生存在新媒體時代?
世界紛繁復雜,信息爆發燃燒,傳播渠道不斷推陳出新。這是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鮮明特征。是新技術創造了新媒體,新媒體也創造了新的傳播環境。與目前的中波、調頻方式傳播的傳統廣播相比,能夠同時搭載視頻、音頻和數據的CMMB 數字廣播,以及基于互聯網平臺、能夠匯聚網絡聊天與微博大眾力量的互聯網廣播等,無不凸顯出主持人與受眾溝通方式的變化。不論是互聯網、手機微信等新媒體,還是在數字及網絡技術下推動的數字廣播,這些技術在傳播過程中共同存在以下特點,這些特點使廣播的傳播方式發生重大變革:
廣播不只有聲音,也可以加載圖片、視頻。廣播與電視的界限進一步模糊。幕后的廣播節目主持人有可能走向前臺。

從錄播到直播,從熱線電話到手機短信,從網絡討論版到語音微信,受眾參與節目的方式在不斷變化?;ヂ摼W時代的到來讓受眾邊聽網絡廣播邊參與節目變為可能。
從我說你聽的“共餐式”,到分眾化的“分餐式”,再到你點我說的“訂餐式”接收模式,受眾可以自由選擇收聽的內容、收聽的時間、收聽的場所。
3G/4G 移動通信技術、數字采訪機等新的通訊技術讓采編播的流程大大簡化,同時,像“語音微信”技術的運用,也能做到第一時間將廣播最具標志性的“音響”送入受眾的耳朵。新技術讓廣播輕裝上陣,快速出擊。
以上所說的這些新技術、新手段將降低媒體傳播的門檻,讓媒體越來越具有以“我”為主的魅力。
在新技術給廣播主持人工作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提出了新要求:主持人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各種新技術的特性,并且要比普通人更加善于利用這些新技術、新手段,增加廣播節目的魅力。
FM93.7 江蘇新聞廣播在江蘇電臺率先開設騰訊微信賬號,吸引聽眾通過“語音微信”這一嶄新方式參與新聞話題調查,節目互動。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在新聞節目中開設專欄,對相關新聞話題直接引用聽眾的語音微信觀點,豐富了節目的音響素材,增強了可聽性。
互聯網及層出不窮的聊天工具以及“微博”等新興社交平臺給主持人了解外界打開了一扇窗口。對于廣播主持人的啟發就是:我們不僅可以通過個人欄目、微博、博客聚集人氣,還能收集信息、捕捉受眾的變化,這能讓調整節目更有針對性。所以新媒體時代首先讓我們大膽地把新技術用起來。
互聯網“播客”并不算是新鮮事物了,從2004年就有人用它在網上發布音頻,到了2012年情況則大有不同。隨著蘋果i-Phone 等智能手機的興起,相關手機應用軟件的提升和傳統廣播人的加入,使得基于手機平臺的“播客”卷土重來。山東DJ 楊樾的前8期播客節目“YY club”僅通過蘋果網上商店下載就突破50 萬次,下載地區覆蓋118 個國家,不僅受眾更廣泛,由此也能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
相比傳統的廣播節目,播客的優勢在于收聽來源多樣,沒有地域限制,制作空間寬廣,主持人發揮余地更大。而最重要的則是:人人可以做播客的主持人!
這也說明,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不再是信息產品的消費者而是變為信息產品的生產者、評論者甚至是參與者。“人人都可做主持人”對于我們傳統的廣播主持人就意味著需要重新進行角色定位。面對新媒體時代,我們要努力成為信息達人和傳播高手。
如今,信息已經成了與物質、能量相并重的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大要素。新媒體時代,受眾的精神世界需要藝術作品、廣播電視節目等人造信息產品的填充,有人形象地比喻主持人是受眾的“精神環境規劃師”。新媒體時代,網絡信息紛繁復雜,但海量的信息背后大多缺乏條理成“碎片化”分布。而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受眾發現、梳理、傳達信息,使之有節、有序、有趣地呈現在受眾面前。這要求我們必須有過人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加工的能力。
南京新聞廣播《網羅天下》節目以網友最關注的熱點新聞為素材,并延伸成一檔新聞脫口秀節目。節目主創人員曾談到:在討論香港女導游謾罵內地游客不消費事件中,曾從2000 多條網友跟帖中梳理出三大類觀點:有人認為歸罪于“內地游客貪便宜”;有人譴責設置消費陷阱的人;第三種認為罵人導游也是弱者,行業潛規則和管理部門的不作為才是罪魁禍首。網民差異觀點的梳理與呈現,造就了話題可持續討論的意義,也超出了新聞本身的價值,在觀點的交鋒中更能帶來聽眾的共鳴。
這正是說明:主持人必須要用自己個性的方式積極為廣大受眾梳理出海量的信息,并通過廣播這一聲音產品為受眾帶來新的感知。在“碎片信息”廣播化的篩選與再造過程中,我們理應成為“信息達人——Know All”。
新媒體的高度互動性,也讓面對大眾的廣播節目更加趨于個性化、個人化。主持人只有像面對面交流一樣,與每一個獨特的受眾進行傳播,才能讓聽眾覺得自己并不是局外人。
而在這種和人際傳播相似的過程中,談話技巧、提問技巧、傾聽技巧、反饋技巧以及非語言傳播技巧等都將成為主持人必備的應對技巧。究竟用什么樣的感情來引導、用什么樣的聲音來表達,選擇怎樣的方式來反饋都需要設計。這些技巧也將成為主持人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必備素質。
前面說過,在新媒體時代,我們首先要不斷向新技術、新方法汲取營養,但是所有的創新都不可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美國新媒體研究專家羅杰-費德勒在《媒介形態變化》一書中說:“新媒介并不是自發地和獨立地產生的——它們從舊的媒介形態變化中逐漸產生。當比較新的傳媒形式出現時,比較舊的形式通常不會死亡——他們會繼續演進和適應。”通俗地說:新媒體所謂的“新”只是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對已有元素的重新整合。所以不論如何求新求變,對于廣播主持人來說,有一點是不變的:這就是廣播的“音聲化”屬性。在新媒體環境下更需要重新認識廣播媒介的根本特性——聲音。如何學會更好地用聲音來表現世界上任何可以表現的藝術形式?如何直接針對人的聽覺功能和聽覺審美,在繼承傳統上做出創新?如何讓我們的節目好聽、愛聽、耐聽,這些都需要我們思考。
廣播的改革變化無論從體制機制還是節目樣式上,最終是要落到在廣播的本源“聲音”上,對于廣播主持人來說還是要體現我們“說”的功夫上。在應對新媒體時代的時候,有一點不容忽視:“有聲語言”才是構建完美聲音文本的法寶。作為主持人最高成就應該體現在語言表達的境界上,主持人的注意力也應當集中在語言功力的錘煉上。
主持人的有聲語言和書面語以及電視畫面相比最大的劣勢就是容易消逝。所以,在新媒體時代,多種元素沖擊下廣播節目主持人更要進一步強化廣播有聲語言的耐聽型。
雖然,新媒體環境下對于我們的要求更復雜更全面,主持人膽子要更大、反應要更靈、功底要更深、視野要更廣、綜合能力要更強。但是只有抓住核心——語言基本功,做能于運用、善于傳播、精于新技術的廣播主持人,才算是找到了制勝的法寶,無論環境再變,節目再變,也能無所畏懼。
1.王佳一:《廣播直播主持藝術》,華夏出版社,2011年第1 版。
2.柴璠:《當代廣播有聲語言的創新空間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