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軍
廣播與電視是兩種不完全相同的傳播媒介,兩者在播音方面的差別還是非常顯著的。本文從廣播電視傳播特點不同、接受主體心理特點不同的角度,對廣播電視傳遞信息的播音形式、播音節奏與語速等方面加以辨析,以期為不同媒介新聞播音主持人提升專業素養提供參考,達到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的傳播目的。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媒體的傳播形式日益多樣化,傳播渠道也在不斷拓展。然而,作為傳統的媒體傳播形式,廣播、電視新聞節目仍然是廣大受眾最為關注、最廣泛接受的新聞傳播方式。新聞節目是社會各階層受眾了解國內外發生的各類事件、獲取各種信息、認知世界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生動、及時、準確的新聞報道一直受到廣大受眾的歡迎。無論是廣播還是電視新聞節目在受眾生活中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播音作為節目藝術的主要表現形態,有著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眾多的表現樣式,無論是單靠聲音傳遞訊息的廣播新聞,還是畫面與聲音相結合的電視新聞節目,在播音的表現形式上有著顯著的共同特性。如,同是運用聲音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傳遞訊息,都要求播音員清晰、準確、規范地表達出生動、及時、真實的新聞內容。然而,廣播與電視新聞畢竟是兩種不完全相同的傳播媒介,兩者之間的差別還是非常顯著的。
廣播與電視新聞作為受眾獲知信息的最主要途徑之一,傳播覆蓋范圍寬廣,非常便于視聽,其獨特的媒介資源和傳播優勢,承擔著訊息傳播、輿論導向、政策法規宣傳等功能。廣播與電視面對受眾群體,有著各自不同的傳播方式,從廣播電視學角度來講,聲音語言是廣播新聞播音的唯一手段,廣播是用聲音傳遞和表達內容,以聲音為主要創作方式,受眾主體只能靠聽覺器官聆聽內容,感知播音的情感,其最大的特點是有聲而無形。電視以有聲和畫面相結合,運用聲音語言和圖形圖像傳遞信息,受眾主體同時用聽覺和視覺器官接受信息,其最大的特點是有聲也有形,是視和聽的統一。
考慮到受眾的生理接受方式,廣播、電視新聞兩種媒體必須要根據自身的傳播形式特點,來決定各自傳遞信息的播音形式。對于廣播的受眾對象來講,只能通過聽,才能獲知新聞報道的相關信息。而人的生理特征表現為,人們在接受語言信號時,只有左半大腦在活躍著,聽覺神經感知的信息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這就會造成在同一條新聞報道中,廣播受眾對象渴望得到更加詳細、全面、便于理解的傳遞信息。而對于電視受眾對象來講,不僅能夠聽得到,而且還能看得見新聞報道,人們在接受語言信號的同時,右半大腦也在活躍著,以接受形象具體的信號,視覺與聽覺神經感知的作用下,大腦能夠接受的信息容量會明顯多于僅靠“聽”的廣播傳遞方式。因此,廣播新聞播音更加強調音色及音調要適應特定時期大多數受眾的心理及生理接受方式與鑒賞習慣,在把握好與受眾情感交流的同時,強調用適宜的聲音語言和適量信息,準確無誤地進行表達,便于受眾理解和接受。電視新聞播音則要注重聲音與畫面的融合,運用端莊、平穩、流暢、嚴謹的語調,配合圖像播放,恰如其分地將新聞節目展現給受眾。
廣播新聞只能通過聲音傳播信息,受眾通過聽覺器官接受傳播內容時,理論上需要有一個對感知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轉化時間,受到這種傳播形式的限制,廣播新聞播音的語速不能過快,節奏上要緩和、平穩。廣播新聞播音更加強調播音的技巧與自身修煉的功底,運用充足的“說話”底氣調整呼吸,平和而輕松地對語速快慢、聲音的大小進行控制。感情上也有著“度”的把控,既不能平淡無奇、毫無態度,又不能太過熱情、令人反感。廣播新聞播音是根據稿件的實際特點,在理解和掌握內容要義基礎上,用簡潔明快、清晰易懂、干凈利索的節奏,適當、合理地加以停頓,避免播音表述不清,受眾沒有思考與理解的空間,盡量減少播音時的新聞信息損耗,創造出完美的播音效果。

電視新聞是通過畫面與聲音向受眾傳遞信息,接受的主體不但可以聽,而且還能親眼看到,視覺與聽覺同時作用,使受眾所能獲取的信息容量遠高于單靠聽覺的容量。因此,傳播形式與受眾接受方式的差異,電視新聞無論是在播報節奏,還是語言速度上都要快過廣播新聞播音。此外,電視新聞用連續變化的畫面和生動親切的語言傳遞各類信息,畫面不斷前進,所呈現的內容也在持續不斷進行,這就要求播音員在播報時,要時刻注意圖形畫面前進的節奏和速度,要做到聲音與畫面的和諧統一,須與畫面進行保持同步,不能做隨意的停頓,否則造成聲音與畫面不能協調一致,達不到聲畫并茂的效果。實踐證明,廣播新聞受眾接受語速能力在每分鐘約200 字左右,而有畫面相結合的電視新聞受眾接受語速能力在每分鐘約250 字左右。電視新聞播音具有流暢、明快的特點,各條新聞之間停頓較少,音節短促,重音也較少,在視覺和聽覺的結合下,播音節奏的加快顯得自然、順暢。而只有在畫面長而文字少的情況下,可在句群與段落之間做適當停頓,放緩播音節奏,順應運動畫面,彼此照應,保持整體節奏上的和諧一致。
廣播新聞播音員用聲音闡釋新聞事件,用聲音與受眾對象進行情感交流與聯系。一般來講,受眾都習慣于有聯系性語言交流和敘事情景的虛擬再現,這就要求廣播新聞播音要具備基本的播音素質,不能刻板地做“傳聲筒”,要結合播報內容真實性和受眾的習慣,融入更多的情感和個性化風格,展現良好的播音修養和魅力。可見,廣播新聞播音首先要求播音員具備應有的專業素養,同時還要會調整自身心理狀態,有較強的理解、應變、掌控能力,與受眾主體產生心理上的呼應,增強播報的吸引力、感染力。
雖然,電視新聞中的聲音不再是唯一的重要因素,但相比廣播而言,電視新聞播音員有著更多的約束限制。電視新聞是受眾主體通過視覺與聽覺兩種器官同時接受傳遞的信息,在受眾的心里更能產生真實、逼真的現場感。受眾眼中的播音主體已不單單是個附屬,而是和電視新聞中闡述的畫面融為一體,播音員及其聲音與連續鮮活的電視畫面相互配合、互為依托。這就決定了電視新聞播音員受到多重制約,除具備播音員應有的專業素養之外,還應考慮與受眾“面對面”交流的動作體態、音容神情、面部表情等形態的表現,這都能使受眾感受到播音員的情感與態度。此外,電視新聞播音員應具備電視畫面與聲音語言的掌控能力,這點有別于廣播新聞播音。
播音作為一種表現形式,在廣播、電視新聞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著其各自的風格特征。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人們對新聞播音也有著更高、更新的需求。現在很多地方臺,特別是縣級臺,像我們橫縣廣播電視臺,就存在著廣播電視播音主持資源共享的實際,比如筆者做了十幾年的電視《橫縣新聞》的主播,這兩年又做了廣播《橫縣新聞》的主播。在實踐中,筆者更加認識到了廣播、電視媒體播音差異,所以努力從每天的播報中,不斷提升播音專業素養、語音表達技巧,不斷總結經驗,以期在播音的事業中創新發展,全心全意服務廣大受眾,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
1.李茜 :《廣播、電視新聞播音差異之辨析》,《紀實》2008(7)。
2.陳萬懷 :《“說”新聞和“播”新聞的傳播之道》,《今傳媒》2010(4)。
3.李杰、段業輝:《新聞傳播中語言信息的若干問題——兼論不同媒介新聞語言的比較》,《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7。
4.仲虎:《對不同時間段新聞節目的播音狀態的建議》,《視聽界》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