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循環經濟研究中管理學研究的缺位及建議

2013-07-09 07:40:28
關鍵詞:經濟研究企業

王 興 瓊

(四川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成都610066;西安交通大學 管理學院 西安710049)

自20世紀90年代起,隨著循環經濟思想逐步引入中國,我國有關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就不斷深入。1998年引入德國循環經濟概念[1];2000年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對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整合[2];2002年從新興工業化角度認識循環經濟的發展意義[3];2003將循環經濟納入科學發展觀,確立物質減量化的發展戰略[4];2004年提出從不同的空間規模——城市、區域、國家層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5]。目前,對循環經濟的研究已從早期單純的概念引進、意義闡釋階段[6],進入技術研發、具體實施探討階段[7];研究視角也頗廣泛,每個學者從各自的學科背景對循環經濟展開論述和論證,涉及經濟[8]、技術[9]、法律[10]、哲學[11]等各個學科領域,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

但在對國內循環經濟研究文獻進行梳理和歸納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了管理學研究(指工商管理、企業管理)在循環經濟研究中的缺位①,具體表現在:(1)在研究對象上,涉及企業的研究較少,在國家、地區、城市、產業、行業的宏觀、中觀層面研究較多;(2)在研究主體上,管理學家和學者參與較少;(3)在理論支撐上,管理學理論較少被提及和使用,經濟學理論占了主導;(4)在研究方法上,管理學規范的研究方法,包括質性和量化的方法使用較少,思辨方法占了主導;(5)在出版刊物上,一流管理學刊物參與較少。

因此,本文在對國內循環經濟研究文獻進行全面梳理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國內循環經濟研究現狀,并對管理學研究在其中的缺位表現和原因進行陳述和分析,提出管理學參與循環經濟研究的必要性及其未來研究的一些可能視角,以便管理學能為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思想資源。

一 管理學研究缺位的表現陳述

截至2012年2月20日,筆者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數據庫以循環經濟為題名進行精確檢索(因對博、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以及報刊全文數據庫的檢索出現類似特征,所以這里只報告學術期刊網絡數據庫信息),總計搜索到15430篇循環經濟論文。按照數據庫分類標準,分別對論文以學科領域、學科類別、發表年份、文獻出版來源等進行分組統計。盡管數據庫以題名和文獻來源分類導致數據部分存在重合的情況,但它們大致反映了我國循環經濟的研究現狀,也反映了我國當前管理學研究在該研究領域的缺位。

(一)從學科領域和類別來看

表1列示了循環經濟研究在各學科領域的論文發表情況。

表1.循環經濟研究在各學科領域的論文發表情況

從表1可知,經濟與管理學科領域在循環經濟研究方面占了絕對優勢,高達13942篇,占90.36%;其次是工程科技,占23.88%。如果把工程科技、信息科技、農業科技、醫藥衛生科技合起來的話,可以發現當前循環經濟研究的兩大主流方向:一是經濟與管理科學領域,二是科技領域。這說明學界普遍認識到技術在循環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更力求從經濟學(包括生態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尋求循環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礎和合理化解釋。

鑒于經濟與管理科學領域的研究在循環經濟研究中占有的絕對優勢地位,有必要進一步分析經濟學與管理學研究各自所占的份額,以明晰目前管理學研究在循環經濟研究中所擁有的角色和地位。表2顯示了循環經濟在經濟與管理科學領域各學科類別的論文發表情況。

表2.循環經濟在經濟與管理各學科類別的論文發表情況

從表2可知,在高達13942篇經濟與管理科學領域的研究文獻中,屬于“管理學”的僅有1篇。當然如前面所說,因數據庫只是簡單根據題名和文獻來源進行分類,數據難免會有偏差。所以,筆者對屬于管理學的文獻范圍進行擴大,檢查了每個學科類別的論文情況。結果在“企業經濟”中發現有以企業為背景探討循環經濟下企業投資、融資、風險收益分析等財務管理內容的論文,但沒有涉及對企業中人的研究。

總的來看,目前我國經濟與管理科學領域的循環經濟研究,雖名為經濟與管理,但實則是經濟學領域占絕對主導地位,主要側重國家、地區、城市、行業、產業等宏觀和中觀層面的經濟問題研究。對微觀企業,尤其是企業中人和組織行為的研究涉及較少,以管理學的視角進行定性或定量的規范實證研究幾乎為零。

(二)從發表年份看

圖1以經濟與管理科學領域的文獻(13942篇)為例,顯示了我國循環經濟論文每年的發表情況。從1997年第一篇有關循環經濟的論文(實際是個專訪)發表以來,表現出幾個明顯的階段性特征。

圖1.經濟與管理科學領域循環經濟論文發表情況

這種明顯的階段性特征與政府政策因素有很大關系。2002年前,學者多是自發研究;2002年后,表現出強烈的政策導向性。2002年開始,循環經濟的發展得到了中國最高決策層的直接關注。(1)2002年10月,江澤民在全球環境基金成員國會議上,發表了關于“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的循環經濟之路,可持續發展才能得以實現”的重要講話。2003年,循環經濟研究第一次速增。(2)2004年十六屆四中全會和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決議都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調整經濟結構和布局,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2005年7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的通知》和《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10月,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進一步指出,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這些決議和通知直接激發了2005年循環經濟研究的激增。(3)2006年,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進發展循環經濟的各項工作。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的奮斗目標;2008年國務院出臺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中提到“加強生態環境建設”;2009年1月1日,胡錦濤親自簽署的《循環經濟促進法》正式實施。連年政策所傳遞出的積極信號,刺激中國循環經濟研究也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而隨著政策從籠統到具體,循環經濟研究內容也逐漸從務虛向務實轉變。

循環經濟研究文獻的發表年份體現出的政策性背景,反映了經濟學研究服務于政策、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據[12]的顯著特征。而這些政策最終將直接或間接對企業的實際經營行為和成效產生重大影響。但是作為與企業實際接觸最直接最密切且需要與企業情境要素緊密結合的管理學研究,卻忽視了循環經濟政策對企業的影響,沒有深入研究相關政策對企業經營管理行為的改變、如何改變、如何應對等問題。

(三)從文獻出版來源看

以經濟與管理科學領域的循環經濟研究文獻為例,截至2012年2月20日發表了至少30篇有關循環經濟文章的期刊有60多家,其中超過100篇的有7家。

這60多家至少30篇循環經濟文章發表的期刊中:(1)沒有純粹的管理學期刊,只有個別刊物設有管理學板塊;(2)屬于近年入選CSSCI來源期刊的只有10家,比率不足17%;(3)其中不少刊物是給錢就發表,文章篇幅短小,主要是為適應當前中國學術考核要求而誕生的以賺錢為目標的刊物,嚴格意義上不能稱為Journal[13]。對這60家刊物的簡單分析,可以估測我國循環經濟研究發表文獻的大致情況。我國管理學期刊,尤其是一流管理學期刊的缺位,某種程度上對我國目前循環經濟的管理學研究缺位也有一定責任。一個研究領域的興起及其高水平研究需要有號召力的高水平期刊平臺參與,從而引起更多學者加入和爭鳴;健康而規范的成果市場可以推動學術研究不斷提升,與之形成良性循環[13]。

二 管理學研究缺位的原因分析

(一)對循環經濟的內涵存在認識誤區

1.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認識。盡管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鮑爾丁早在1966年就將循環經濟置于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強調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性[2],但國內學者卻逐步將其狹義地理解為工業生產過程中的物質和能量循環[13],或單純理解為一種經濟增長方式[8,14]或一種技術范式[15],沒有看到其整體性和系統性,因而大多孤立地從經濟、技術、法律、政策等方面進行研究。然而,政策支持、法制保障、技術支撐只是循環 經 濟 的 推 進 手 段[16]108,134,161。 經 濟 學 以 企業同質性為假設前提做出的行為推論,并不能代替具體情境下的企業行為選擇[12]。企業作為循環經濟鏈條“投入-生產-消費-再生”中的基本構成單位,它們的行為并沒有得到重視并被納入到整體系統中加以有效解釋。

2.對循環經濟發展的艱巨性和長期性認識不足。大量思辨性的文章對循環經濟一味加以褒揚,盲目樂觀,沒有看到現階段在我國推行循環經濟面臨的真正問題,沒有認識到循環經濟還有漫長的發展道路要走。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0》的數據,截至2009年,我國中小企業約有4200多萬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中小企業工業生產總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60%;同時,污染密集型企業大多數也是中小企業。因此,把中小企業作為建設生態企業的重點,是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路徑。現在的問題是,大多數中小企業缺乏建設生態企業的積極性[16]25。目前,學者們更多是從資金不足、技術不高、政策不力等方面去探尋原因,而忽視了企業自身的內部運行機制問題,忽視了管理學在解決這些問題方面的優勢。

(二)對循環經濟的執行主體——企業重視不夠

1.循環經濟體系研究對企業的重視不夠。盡管目前大家普遍認同循環經濟要從企業、生產基地等經濟實體內部的小循環,產業集中區域內企業間、產業間的中循環,包括生產、生活領域的整個社會的大循環三個層面來展開[17],并認同企業是循環經濟的重要主體,循環經濟需要企業積極參與,企業從被動向主動承擔環境責任的行為轉變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18,19],但目前的研究側重從宏觀、中觀層面展開,強調技術、政策、法律的重要性,并用博弈論等分析這些要素可能對企業行為產生的影響[20],卻沒有認識到直接把企業及企業行為作為研究對象展開研究的必要性。

2.企業自身缺乏主體意識。在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有許多企業并沒有充分認識到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實現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而純粹將循環經濟理解為環境治理的一種方式,只看到企業投資、成本增加,并沒有認識到這有助于企業自身可持續發展。有些企業即使認識到企業生態化建設可以帶來綜合效益,但對于經濟效益之外的其他效益并不感興趣[16]30。企業缺乏在循環經濟發展中的主體意識,沒有認識到自身參與循環經濟對于企業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作用。而一些學者作出企業在循環經濟發展中往往扮演不參與、不配合,甚至是反對者角色[19]的假定,進一步導致研究中對企業主體地位的忽略。

(三)管理學界認識和參與不足

1.對企業微觀層面的需求認識不足。與經濟、技術等學科領域積極進行循環經濟研究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循環經濟研究并未引起管理學界的普遍重視,尤其是在企業微觀層面的研究。以經濟學領域為例,各經濟學科以博弈論、外部性理論和利潤最大化理論等為理論基礎,從宏觀和中觀層面,對國家、地區、行業、產業等應采取的循環經濟政策和措施進行了積極探討,對驅使企業采取行動的“外力”進行了深入分析。與此相應,符合管理學研究分工角色的是,管理學者應從微觀層面探討企業面對這些“外力”,應該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更有效地應對政策約束,取得環境、社會、企業多層面共贏的結果。但遺憾的是,管理學界并沒能從這個角度展開深入思考和分析,對企業在循環經濟背景下的微觀層面需求沒有給予足夠關注。

2.對企業微觀層面的研究不夠。雖然學者認為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研究常常相互滲透、交叉和融合,沒有必要對經濟學和管理學進行嚴格區分[21],而且許多社會經濟現象確實需要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共同參與才能得到有效解釋和解決,但二者事實上存在不同的研究分工,具有不同的研究對象和目標。管理學通常以個別企業為研究對象,關注如何解決企業面臨的獨特問題,以發掘和提高其競爭力,而經濟學通常以企業同質為假設前提,關注整個國家或行業的表現,以期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和參考;管理學認同企業中人的價值創造性,而經濟學假定企業在環境中是被動的。正因為如此,經濟學在循環經濟領域展開的廣泛研究,不能代替管理學應該承擔的研究責任。而一些管理學者所具有的經濟學思維,研究結論總是回歸到為政府獻策獻議上[15,18],進一步說明了對企業微觀研究的忽視。

三 管理學參與循環經濟研究的必要性

基于前面分析的循環經濟發展與企業的實際需要,管理學有必要參與到循環經濟研究中。這里并沒有否定經濟學或其他學科領域參與循環經濟研究的作用和成效,而是需要管理學加入到循環經濟的研究,與各學科研究互相補充,以更好地解決循環經濟發展中的整體性、系統性問題。從管理學角度講,管理學有能力更有效地解決循環經濟執行主體——企業所面臨的問題,激發其參與循環經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更有效地通過對人的管理而將人、技術和資源更好地整合起來,取得整體性效果。

首先,從循環經濟的初始概念出發,“人”是循環經濟體系中的一個關鍵要素。在循環經濟最早的定義中,鮑爾丁(1966)是這樣解釋的:循環經濟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2]。也就是說,循環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三大要素。但在循環經濟引入我國的過程中,學界對資源和技術保持了高度關注,而相對忽視了人的重要性。如社會上目前普遍推行的國家發改委(2005)的定義是這樣的:“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22]但不論是資源的高效利用、循環利用,還是循環技術的發明、使用,都離不開人,尤其是扮演生產者和消費者角色的企業中的人。循環經濟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也不是單純的技術和環保問題,是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準則,要求人文文化、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結構調整等的整體協調,而這離不開管理學的參與。

其次,從循環經濟實施層面來看,企業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主體,這一點得到了學界共識[15,18,19]。張迪等指出,企業是市場活動的主體,一方面,企業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自然資源的使用者,也是環境污染物的主要排放者[18];另一方面,各種政策最終都要直接或間接作用到企業,推動企業行為轉變是循環經濟走向深化的必然要求。企業作為社會分工體系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在發展循環經濟中扮演著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雙重角色[15];企業是企業小循環、區域中循環、社會大循環的循環體系構建的基礎,企業的行為將直接決定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進程[17]。正因為如此,眾多學者運用經濟學理論探討了企業行為轉變的原因、對策等,為政府規制提供了充分的理論根據和有效建議。但是擁有嚴格假設前提的經濟學理論常常忽略企業間的差異性,可能削弱了相關政策的效果。而管理學能充分考慮情境因素,結合企業具體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為具體企業提出的建議將更有針對性。管理學研究的參與對于影響和改變企業行為不可或缺。

第三,從循環經濟的執行效果來看,管理是循環經濟發展成敗的關鍵。由于循環經濟發展的主體是企業,人是循環經濟系統的關鍵構成,對人和組織的動機、價值觀和行為的引導和管理,就顯得異常重要。現在我國循環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技術問題,社會上廣泛存在技術具備、但企業卻不采納不實施的現象,也不僅僅是經濟學能解釋的問題,也許還與企業文化、企業聲譽、領導價值觀、個人特征等組織、領導、個人層面的因素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展開這方面的管理學研究,有助于引導企業按照經濟學倡導的政策方向積極行動,實現多贏局面。

四 管理學參與循環經濟研究的視角探討

(一)企業理念轉變

為了給政府決策提供有說服力的理論依據,從宏觀上對企業行為進行統一的制約和管理,經濟學者在研究企業如何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和循環經濟模式之間抉擇時,常常假定作為市場經濟主體中的企業是一個理性的“經濟人”,在沒有自身利益推動的前提下,企業不會放棄傳統的生產模式而選擇循環經濟[23],甚至有利可圖時,企業也不會在沒有外力作用的情況下“自覺”選擇循環經濟模式[19]。基于這個假設前提,經濟學者建議必須用強大的法律強制力才能實現循環經濟的發展。從政府規制上說,經濟學研究是積極有效的,但經濟學對企業和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在情境變化下的適應能力的忽視,可能會削弱政策及法律的效果。

管理學相信企業和人的創造力和適應力,且能通過管理激發和引導這種創造力和適應力。對于企業而言,外部壓力固然重要,比如政策和法律的強制要求、技術的發展進步、市場的優勝劣汰等,都會對企業產生強大的外在刺激,驅使其被動地遵循政策法規要求、順應市場需要。但內在的動力才能真正激發其行動的積極主動性,除了通常強調的利潤動機外,企業的道德責任感、社會價值觀等也是日益重要的因素。一些研究證明,循環經濟這種經營理念在經濟上是有利可圖的[24]。但為什么有利可圖的事情,企業缺乏積極性?可能與企業的環保意識、道德責任感等價值觀念有關。

所以,管理學的研究可以從企業價值觀、企業道德感等方面展開研究,分析企業目前持有的價值觀是什么?什么類型?哪些類型更有助于循環經濟行為的實施?哪些因素會影響它們并對循環經濟行為產生影響?等等。從企業微觀層面塑造有利于循環經濟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將會提升經濟學等學科領域從宏觀、中觀層面提出的政策和措施的實施效果。

(二)企業運行機制建設

張思鋒認為,生態企業的建設,需要生產方式和運行機制兩方面的變革[16]26。其中,運行機制作為企業生產的制度環境,可以形成企業內部共同的目標和愿望,增強企業的凝聚力,使各成員主動而真誠地奉獻和投入,更好地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性,并指導、規范和監督企業的生產活動,保證生產建設的方向。運行機制是整個企業平穩運行的根本保證。只有在生態化的運行機制中進行生產方式的變革,才能保障企業與環境“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但是,目前我國生態企業的建設主要集中在生產方式的變革上,組織機構、管理制度等運行機制的建設相對滯后,影響了生態企業的建設成效[16]32。

對此,管理學可以對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生態企業建設的運行機制展開研究,分析現有的企業運行機制,探索其適宜與不適宜生態企業建設的內容,選擇恰當的運行機制進行試點,檢驗有效的運行機制的影響因素并加以改進,以提高生態企業的建設成效[16]32。

(三)企業情境應對策略

經濟學基于宏觀政策服務目標,常常假設企業行為的被動性,如外部性理論就假定企業是不負責任的環境行為主體。但理論研究和實踐證明,企業在變化了的人文環境下可以成為負責任的環境主體[25]。企業對環境的變化常常迅速甚至預先做出反應。正如孔茨等人在其《管理學》中指出的那樣:“預先反應是計劃過程中的一個關鍵部分。”[26]75

比如近年循環經濟政策的頻繁出臺,內容從籠統到具體,要求越來越嚴,對企業產生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但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不是只能被動接受,它也可主動消化吸收,循序漸進,通過企業行為的主動改變來適應政策法律的要求,取得皆大歡喜的結果。從管理上講,可以強調企業績效評價標準的變革等,這早已在管理學研究中展開。在企業宏觀和微觀環境都發生改變的背景下,企業績效評價不能以經濟效益作為唯一衡量標準,而要以多元利益相關者為評價主體,以創造企業整體價值的過程和成果為客體,將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共贏作為總目標。這里可以看出,管理學基于企業市場環境提出的多元目標,更有益于企業在循環經濟條件下的生存與發展,更有益于企業主動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也更有益于全社會循環經濟的發展。

注釋:

①本文所強調的管理學研究在循環經濟研究中的缺位,是側重管理學與經濟學的區別與聯系展開的。針對社會問題進行分析研究中日益呈現的經濟學與管理學相互混淆的局面,有必要強調管理學與經濟學各自獨立的研究范疇和側重點。經濟學研究的是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即經濟運行本來該是怎樣的;而管理學研究的是在現有經濟運行條件下,組織如何實現效率最大化。也就是說,經濟學側重解釋社會資源利用和配置的方式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擅長于解釋“who”和“why”,通常在國家、地區、行業或產業層面展開分析;而管理學側重提供實現組織目標的組織資源最優使用原理和方法,擅長于指導“how”,通常在特定組織層面展開分析。雖然經濟學是管理學最主要的理論基礎,經濟學的實用化也只能通過管理學才能轉化為生產力,但經濟學與管理學在研究目的、研究視角、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假設前提和研究發展路徑上都各有不同。關于經濟學與管理學的關系辨析,參見武博和嚴旭的《經濟學與管理學區別和聯系的再思考》,經濟評論,2007年第5期,第15-22頁。雖然基于多方面原因,經濟學與管理學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但兩者之間客觀存在的諸多區別是不可抹殺的。經濟學與管理學各自肩負的不同使命和責任說明,循環經濟研究中偏重經濟學的研究不能取代管理學方面的研究。

[1]諸大建.循環經濟與上海可持續發展[J].上海環境科學,1998,(10):1-4.

[2]諸大建.從可持續發展到循環型經濟[J].世界環境,2000,(3):6-12.

[3]曲格平.發展循環經濟是21世紀的大趨勢[J].當代生態農業,2002,(Z1):18-19.

[4]解振華.關于循環經濟理論與政策的幾點思考[J].中國環保產業,2003,(11):6-10.

[5]陳潔,吳斌,趙元華.論循環經濟的實質與實踐體系[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37-40.

[6]李兆前.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4):51-56.

[7]陳興鵬,趙永波,薛冰.基于循環經濟的低碳農業建設路徑研究[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10,(3):321-324.

[8]王晶.循環經濟條件下企業行為最優化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經緯,2010,(1):93-96.

[9]王長征,郭小芳.錳系鐵合金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J].鐵合金,2010,(4):37-39.

[10]周紅格.論循環經濟立法中的基本激勵制度——以回歸人性為基礎[J].生態經濟,2010,(5):68-70.

[11]孫文營.對循環經濟哲學精神的思考[J].理論月刊,2007,(4):73-75.

[12]譚勁松.關于中國管理學科定位的探討[J].管理世界,2006,(2):71-80.

[13]譚勁松.關于中國管理學科發展的探討[J].管理世界,2007,(1):81-92.

[14]王守安.循環經濟的經濟學解釋[J].當代經濟研究,2005,(4):35-39.

[15]陳勇.基于循環經濟的企業與政府行為模式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0,(2):51-54.

[16]張思鋒.循環經濟:建設模式與推進機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7]鄭亞城.淺析循環經濟理念下的企業行為[J].能源與環境,2006,(1):32-36.

[18]張迪,張象樞,陳禹.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行為分析模型研究[J].生態經濟,2009.(6):28-32.

[19]趙峰.基于循環經濟的企業行為轉變的動力學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07,(8):102-106.

[20]馬馳,周琳.基于循環經濟理念的制度創新博弈分析[J].消費導刊,2009,(7):40-42.

[21]烏家培.經濟學與管理學的關系[J].管理科學學報,2000,(2):82-83.

[22]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發展循環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途徑[J].宏觀經濟研究,2005,(4):3-10.

[23]羅俊霞,李忠斌.傳統經濟與循環經濟條件下企業行為選擇[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110-112.

[24]O’Hara,P.A.Principle of Circular and Cumulative Causation:Fusing Myrdalian and Kaldoria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Dynamics[J].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2008,(2):375-386.

[25]余瑞祥,朱清.企業環境行為研究的現狀與未來[J].工業技術經濟,2009,(8):2-6.

[26](美)哈羅德·孔茨,海因茨·韋里克.管理學[M].郝國華等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3.

猜你喜歡
經濟研究企業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今日農業(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云南畫報(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午夜久久|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亚洲成人精品|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999福利激情视频|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va在线观看|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熟妇丰满人妻av无码区| 欧美在线一二区|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国产小视频免费|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亚洲精品第五页|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91美女视频在线| 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综合色婷婷| 99精品高清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青青操国产视频|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伊人查蕉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日本午夜影院|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久久鬼|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天堂成人av|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国产91小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日本黄色a视频| 九色91在线视频|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出轨无码中文一区二区|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第一页第二页|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综合网|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欧美日韩专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色综合狠狠操|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