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定初,田 濤
(四川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成都610101)
2012年12月1日至2日,“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的理論視野與實踐模式”研討會在四川師范大學隆重召開。此次會議由四川師范大學與東北師范大學聯合主辦,來自北京、江蘇、浙江、重慶、河南等多個省(市、區)的專家、學者、教育行政人員及一線教師等約200人與會,就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與討論。
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需要立足現實,著眼未來。因而,如何構建有效的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模式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與會者認為,只有在高度重視這一問題的同時,因地制宜,才能構建適合本地區實際的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模式。
四川師范大學校長周介銘教授指出,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核心是回答培養什么人和如何培養人這兩個問題。從“區域”的視角展開認真研討,有利于推動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并強調,中國基礎教育目前正處于改革和創新的關鍵時期,它同時涉及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處于中觀層次,其改革和發展需要綜合考慮各個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本土文化的獨特性。因此,如何在準確把握區域實際及其特點的基礎上,探索具有區域獨特性的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模式,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中心主任田慧生研究員認為,在基礎教育區域發展過程中,雖然發展的大方向都是逐步實現教育現代化,但由于我國不同地區的發展極不平衡,不同發展水平的區域需要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的關系。因此,不同的區域應該立足各自教育發展的難點、熱點和優勢點,并努力尋找其突破口,先行先試,總結有益經驗,以促進本區域基礎教育進一步發展。同時,推進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需要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黨的“十八大”的有關要求,使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的方向與國家發展的總方向保持一致,并繼續著眼于提高質量和促進公平這兩大戰略重點。
成都市錦江區的代表報告了錦江區在深入分析區情特點與區型定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錦江教育的發展目標和戰略,以教育主體功能區建設來優化區域教育發展格局,在實踐探索中初步構建了“串校成鏈、織鏈成網”的發展模式。指出,“串校成鏈”是由同一學段的不同學校組建教育鏈,實現優質學校的延伸性發展和鏈點學校的整體性提升;“織鏈成網”是以社區功能定位為依據,以現有學校空間分布為基礎,對地域相近的中小學、幼兒園開展跨學段統籌發展的探索。這一發展模式,合理地解決了區域教育發展的布局問題,有效地推進了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
北京市海淀區的代表報告了海淀區立足區域未來發展的方向,從教育整體協調發展的角度,調整學校布局,優化辦學效益,建構了以“一體三主”為特色的多元立體的區域教育發展格局。指出,“一體”是指構建由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民辦教育等為核心的功能齊備、結構合理的一體化協調發展機制;“三主”是指構建三大主體功能區,即以品牌教育群體為核心的高端教育輻射區,以優質教育學校為核心的特色教育發展區,以民辦教育集團為核心的多元教育拓展區,進而使全區教育的特色化、多樣化、信息化和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
鄭州市二七區的代表報告了二七區基于其經濟發展水平和地理特點等,以“多彩教育”為發展理念,構建了“一主三區”內涵發展、整體提升區域教育的均衡發展模式。指出,“多彩”意味著色彩多、特色多、精彩多;多彩教育既著眼于學生個性化發展,讓學生做最好的自己,又致力于學校的特色化發展,形成學校獨特的辦學風格;并率先推出“一人雙崗”機制,即一人同時兼任農村學校與城市學校,或者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或者傳統名校與新建學校的業務領導,組建“教育發展共同體”,通過溝通理念、共享資源、借鑒方法等,實現全區教育聯動發展、品質共升。
阿壩藏羌自治州理縣的代表報告了作為四川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理縣,根據農業經濟資源稀缺,生產環境較差,縣域內海拔落差大,學生無序流動較大等特點,逐漸摸索出了富有民族特色和區域特色的“一體(帶)三梯”垂直發展格局和相應的教育發展路子。
上述扎根實踐、富有成效的實然探索,引起了與會者廣泛的關注。它既為我國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提供了頗為寶貴的經驗與參照,也為我國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的理論研究不斷深化和應然追求更臻明晰提供了難得的反思樣本。
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的應然追求是對實然的反思和對未來的理解,也是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追求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研討中,與會者著重針對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概念,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與主體、制度建設、特色創建等問題開展爭鳴與探討。
關于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概念。南京師范大學吳康寧教授認為,“區域”是“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的一個關鍵概念,它有兩方面不同的含義,一是指稱行政區劃,如上海市、錦江區,二是指稱地理條件等相近的區域,如長三角、長株潭;只有清晰界定“區域”,找準其邊界,才能明確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的具體指向,進而確立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的主體。北京師范大學裴娣娜教授強調,“區域性發展”是一個空間單元,具有基于教育發展水平、資源環境條件,滿足教育發展價值取向所決定的核心功能;是一種全局性、關鍵性、長遠性的策劃與決策;是一個自我更新、自我發展的生態系統,具有相當強的文化力、變革力和領導力,并具有戰略功能、信息功能、運作功能和管理功能等。
關于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的主體。與會者認為,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必須提高主體的自覺性,明確不同主體之間的關系。南京師范大學郝京華教授指出,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要走多主體的道路,充分發揮政府、研究者和學校三個主體的作用;在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的過程中,學校主體被弱化的現象值得關注;雖然政府的主導、引領作用不可否認,但學校也要明確自己的主體地位,政府要下放權力與責任,讓學校和區域有更大的主動性。河南大學劉志軍教授強調,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應發揮三方主體的作用:一是教育行政部門自上而下的有力推動;二是學校自下而上的積極探索;三是研究人員收集、整理和提煉典型經驗,在此基礎上形成未來基礎教育發展的政策建議。吳康寧則主張不能將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的主體泛化,而應當區分教育的國家發展、學校發展和地方發展三者各自的主體,并認為教育的國家發展的主體是中央政府,教育的學校發展的主體是每個學校及其師生,教育的地方發展的主體是區域內的行政部門。
關于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與制度建設。與會者認為,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與制度建設息息相關。一方面,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需要合理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也應積極促進地方的制度改革與創新。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副司長王定華博士指出,黨的“十八大”將教育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清晰勾勒了“兩個提高”(提高人們受教育程度,提高創新人才培養水平)、“兩個進入”(進入人才強國行列,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一個實現”(推動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的宏偉藍圖,因而在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中要更加聚焦發展,進而提出真正有效的建議,以增強決策的科學性與民主性。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劉貴華教授認為,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是需要政策與制度的保障,研究者要通過扎實的研究為地方政府提供具有合理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議,拿出切實可行的決策咨詢報告,促進地方政府改革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從而使研究成果得以落實和體現。西南大學宋乃慶教授強調,在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過程中,要促進區域性制度的改革,構建有效的教育模式,從而最終將發展體現于、落實到學校,促進學校、教師、學生共同發展。
關于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與特色創建。改革基礎教育需要回應人們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因而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應當著眼于特色創建。劉志軍認為,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有共性和個性兩方面的特征。就共性看,區域基礎教育要滿足國家對教育的要求和當代教育發展對區域發展的要求;就個性看,區域基礎教育不但要找準所在區域的教育發展的獨特性,而且要構建區域教育主體功能區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思路,并著力探討區域特色發展的模式與途徑。首都師范大學勞凱聲教授指出,當前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著重指向均衡,但經過若干年均衡發展實現之后,學校教育則有可能出現同質化的傾向;由于人們的教育需求總是多元的,可選擇性是未來教育的新特征之一,因而人們要求提供可選擇的教育,諸如“在家上學”等需求目前已經萌芽,所以基礎教育區域性發展應當回應民眾的多樣化需求與選擇。四川師范大學劉世民教授認為,學校特色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策略,而不僅僅是為了改變千校一面的狀態;營造學校特色是學校頂層設計的重要環節,其核心指向是學生的發展;教師是創建特色的重要的推動力量,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學校特色的基本條件和必要保障。東北師范大學鄔志輝教授強調學校特色化發展是學校發展的一種新戰略,“特色學校”與“學校特色”不同,前者是校際比較概念,是學校的整體特質,后者是校內比較概念,是學校的特色項目;學校特色化發展的實質是促使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然而許多校長在抓特色建設時往往專注于如何不同于其他學校,熱衷搞那些能快速出名的項目,沒有把學生置于核心的位置,更沒有關注其個性的全面發展;學者的研究也偏重特色化學校的外顯特征、形成路徑與發展機制,即使注意到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也較少把重心放置于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