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鳳梅

首先我們來看2013年的一道最火的小學奧數題,題目要求在圖一中作出一條直線,使之分成兩個三角形。這道題在網上被快速轉載,很多大學生甚至碩士博士對此題都做不出答案。圖2給出了這道題的答案,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所做直線是一條粗的直線。成人做不出來很大原因就是不把題目中的直線固定的理解為和邊框一樣的才是直線,而忘了直線的定義沒有規定粗細。
小學階段是人的啟蒙階段,這一階段對兒童的思維方式有很大影響。學生應當作為學習的主人,在學習過程中要有積極性,兒童的求異性、廣闊性和聯想性是思維的特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對學生的特性進行培養和訓練,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
1 訓練思維的積極性
思維的惰性是影響發散思維的障礙,而思維的積極性是思維惰性的克星。所以,培養思維的積極性是培養發散思維的極其重要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要十分注意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的渴求,是他們能帶著一種高漲的情緒從攀學習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級《乘法初步認識》一課中,教師可先出示幾道連加算式讓學生改寫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義的依托,雖然是二年級小學生,仍能較順暢地完成了上述練習。而后,教師又出不3=3+3+3+3+2,讓學生思考、討論能否改寫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經過學生的討論與教師及時予以點拔,學生列出了3+3+3+3+3+2=3 X 5-1=3 X5-1=3 X 4+2=2 X 7......雖然課堂費時多,但這樣的訓練卻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尋求新方法的積極情緒。我們在數學教學中還經常利用“障礙性引入”、“沖突性引入”、“問題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發學生對新知識、新方法的探知思維活動,這將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在學生不斷地解決知與不知的矛盾過程中,還要善于引導他們一環接一環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間題。例如,在學習“角”的認識時,學生列舉了生活中見過的角,當提到端角時出現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認識呢?我讓學生帶著這個“謎”學完了角的概念后,再來討論認識端角的“角”可從幾個方向來看,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情緒在獲得新知中始終處于興奮狀態,這樣有利于思維活動的積極開展與深入探討。
2 訓練思維的求異性
發散思維活動的展開,其重要的一點是要改變已習慣了的思維定向,而從多方位多角度一一即從新的思維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求得問題的解決,這也就是思維的求異性。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小學生在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過程中由于年齡的特征,往往表現出難以擺脫已有的思維方向,也就是說學生個體(乃至于群體)的思維定勢往往影響了對新問題的解決,以至于產生錯覺。所以要培養于發展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必須十分注意培養思維求異性,使學生在訓練中逐漸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方法與能力。例如,四則運算之間是有其內在聯系的。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加與乘之間則是轉換的關系。當加數相同時,加法轉換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轉換成加法。加、減乘,加乘之問都有內在的聯系。如189-7可以連續減多少個?應要求學生變換角度思考。這樣的訓練,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靜止看問題,使所學知識有所升華,從中進一步理解與掌握了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又進行了求異性思維訓練。在教學中我們還經常發現一部分學生只習慣于順向思維,而不習慣于逆向思維。在應用題教學中,在引異學生分析題意時,一方面可以從問題入手,推導出解題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從條件入手,一步一步歸納出解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十分注意在題目的設置上進行正逆向的變式訓練。如:進行語一言敘述的變式訓練,即讓學生依據一句話改變敘述形式為幾句話。逆向思維的變式訓練則更為重要。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從低年級開始就重視正逆向思維的對比訓練,將有利于學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維定勢。
3 訓練思維的廣闊性
思維的廣闊性是發散思維的又一特征。思維的狹窄性表現在只知其一,不知其爪,稍有變化,就不知所云。反復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訓練,是幫助學生克服思維狹窄性的有效辦法。可通過討論,啟迪學生的思維,開拓解題思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多次訓練,既增長了知識,又培養了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重視計算結果,要針對教學的重難點,精心設計有層次、有坡度,要求明確、題型多變的練習題。要讓學生通過訓練不斷探索解題的捷徑,使思維的廣闊性得到不斷發展。要通過多次的漸進式的拓展訓練,使學生進入廣闊思維的佳境。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多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不僅要讓學生多掌握解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靈活多變的解題思維,從而既提高教學的質量,又能達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開發智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