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坤
摘要:隨著工業化在我國的深化發展,城鎮化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我國人多地少,土地問題是城鎮化建設必須解決的問題,對于在城鎮化建設中的農民宅基地的拆遷與安置問題一定要作為一項長遠的、科學的、系統的工程來抓,一定要先安置后拆遷,規劃先行。本文以虞城縣城基礎公共設施建設城郊鄉公路建設工程為例,來探討城鎮化建設中農村宅基地拆遷與安置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關鍵詞:城鎮化;農民;宅基地;拆遷安置
在城鎮化程中,無論是產業結構的調整、人口的集聚,還是基礎設施的建設,都必須通過土地的重新配置來實現,土地資源配置已經成為推進城鎮化進程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在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如何合理利用土地、妥善處理好農民宅基地的拆遷工作, 以及拆遷后的農民生產生活的安置等工作擺在我們面前,以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城郊鄉為例對這問題作一探討。
1 基本情況闡述
虞城縣城郊鄉,地處虞城縣與商丘市之間,地理位置優越。隨著經濟的發展,民營工業發展勢頭強勁。虞城縣發揮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現已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500多家。經濟的發展需要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保障,為此,虞城縣近幾年來開展了大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以道路建設為例,不僅拓寬了通往商丘市的原有道路,并且修建了新的大型公路,既促進城市內部發展,也為了更好地與商丘市鏈接形成地緣優勢。在修建公路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農村宅基地征用,拆遷等相關問題。本次拆遷的補償辦法主要是貨幣補償,雖然出臺了相關的補償及安置辦法,但是安置工作卻將近一年也沒解決,在安置上,拆遷戶多有怨言,出現了一些問題。
2 村民宅基地拆遷和安置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2.1 安置工作不能及時妥善解決,使拆遷戶的利益受損,給村委會的工作帶來巨大壓力和行政成本
“先安置后拆遷”是拆遷工作的一個原則。現實中很多因為拆遷出現的上訪戶、釘子戶、群體性事件,大多是由于補償和安置沒有到位引起的。應當堅持先建后拆的原則,不能集中居住地點的農房還沒建好就讓農民拆房。本次的拆遷工作由于是先拆遷后安置,導致部分村民的房屋安置問題至今沒有得到解決。
在這個過程中,先拆遷后安置,導致房屋拆遷后,安置跟不上,使很多拆遷戶現在都依然沒有房子住。 有些人由于以前房屋修建時等級較高,補償費得到相對多,而有些則由于等級低,補償費甚至不能夠使其重新在縣城購買一套商品房。于是,很多人就重新找到村組織要求再批宅基地重新建房,也有相當一部分的拆遷戶就通過重新購買耕地用作宅基地。另外,由于沒有安置好,房屋拆遷后到重新安置好這段時間的拆遷戶的住房損失很大,這使拆遷農戶的利益受損,招來怨言。而且在這過程中實際上也無形中增加了村委會的行政成本。特別是在事后的安置工作中,由于涉及的人多,情況不統一,村委會幾乎每天都有上門來找的,這就給村委會增加了工作壓力和行政成本,也使村干部多有怨言。
2.2 宅基地拆遷使農民搬離原有地區,使得這部分農村居民無法享受到新區建設所帶來的成果,同時還造成一部分農民無法進行農業生產,影響其收入
隨著經濟的發展,虞城縣城的建設規模和速度開始大幅度提升,隨著縣城中心的西遷為城郊鄉提供了不少基礎設施上的便利,木蘭文化公園、體院館等公共場所建立在新興建的道路兩旁,新區附近。而原來擁有這些宅基地的農民,好不容易才盼來周遭生活環境的提高,卻不得不因為道路建設等原因搬離這一擁有較好生活環境的地區,更別說,隨著建設發展一部分農民希望通過此種方式,提高固定資產,增加家庭收入這一想法了。
城鎮規劃的科學與否,決定城鎮建設的水平、速度和質量。在城鎮化的過程中,通過拆遷農民宅基地并使其集中居住的辦法能夠節省大量的土地,這也是城鎮化所需土地的最主要的來源。但是在拆遷前一定要做到統籌規劃。此次工程拆遷的安置工作是先拆遷后安置,而安置也缺乏統一性和前瞻性,基本上是由拆遷戶自行決定或者由村委決定。由于缺乏統一性和規劃性,對于縣城的整體發展規劃必然會產生影響。像這樣的城鎮化建設中,土地由于其稀缺性,必然會不斷地升值,而這些分散的,不符合縣城發展規劃的房屋建設,甚至是村集體的集中住房,必然會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而導致“重復拆遷”的現象。這不僅在短期內由于不能合理科學地利用不斷升值的土地資源而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且對未來的長遠發展也是一種建設的浪費。
3 對村民宅基地拆遷和安置工作的幾點建議
3.1 先安置后拆遷,盡快出臺有關農民宅基地拆遷的專門法律,全方位保障農民利益
按照2010年7月13日國土資源部發出的《關于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要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履行有關程序,做到先安置后拆遷。通知還要求合理進行住房拆遷的補償安置,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安置方式,妥善解決好被拆遷農戶居住問題,統籌規劃有序推進征地拆遷。雖然在這個通知里明確要求拆遷工作要做到先安置后拆遷,但是這也僅僅是一個通知,還不是法律,這樣就給地方政府以很大的靈活性,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很容易導致政策變通,而先安置后拆遷也僅僅是一個文件精神,并不具備法律效力,這樣就難免造成現實中現很多先拆遷后安置的現象,而農民在利益受到傷害時無法進行有利的司法程序,所以要將這些文件精神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切實保障被拆遷農戶的利益。
3.2 要對土地利用進行長遠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集約利用,避免“重復拆遷”
隨著縣城城鎮化的發展,土地在不斷地增值,在城鎮建設上要有規劃,宏觀布局上要有控制,有限的土地資源必須得到科學長遠的安排,才能不產生建設浪費。在城鎮化建設中,要加強宅基地規劃管理,根據經濟發展程度及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客觀需要,加強城鄉統籌規劃制度建設。要科學預測農村居民點的數量和用地規模,完善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村莊土地利用規劃、村莊建設規劃,從嚴控制村莊建設用地及宅基地用地規模和布局。充分考慮土地權益均衡的原則,建立宅基地整理激勵機制。特別在城鎮化建設中已被拆遷的農民宅基地安置上,如果還由其自由選擇,隨意建設,不僅導致資源的浪費,還會導致城市發展的減速,帶來其他的社會問題。所以,在城鎮建設中要注意通過科學的規劃、有序的開發來壓縮城 鎮人均用地規模。引導城鎮居民改變過去的一家一院的農村型居住方式。通過設計環境優美、居住舒適的住宅小區吸引居民逐步向標準單元式住宅樓的現代化城鎮型居住方式轉變。
3.3 出臺城鎮化建設中的拆遷安置辦法,探求多種補償形式
加強對農民的就業培訓,切實提高被拆遷農戶的社會保障現在對于城鎮化建設中的拆遷安置補償主要是貨幣補償,即以貨幣形式對被拆遷戶的房屋和土地進行補償。由于一次性獲得的金錢數額較大,大部分民往往也樂于接受。但事實上,期望用金錢一次性“買斷”政府對農民未來生活的責任只是政府的“一廂情愿”,因為土地或者說是住房不僅是農民的生存手段,更是農民的生存方式。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特別是對于城中村的農民來說,其相對面積較大的住房,由于具有區位優勢,已經明顯具有不僅是其生活住房的保障,更加具有收入、就業、社會保障等三大功能,目前的拆遷補償只是解決了生活住房功能,其他功能則隨著房屋的失去而失去。簡單地實行“貨幣安置”辦法,已不能滿足農民生存發展的需求。所以我們要創新拆遷安置辦法,采取多種形式的補償辦法。
參考文獻
[1]徐勇.現代國家鄉土社會與制度構建[M].北京:中國物質出版社,2009.
[2]劉伯龍,竺乾威,程惕潔等著.當代中國農村公共政策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厲敏萍.試論我國農村城鎮化與縣域經濟的協調發展[J].商業時代,2010(10).
[4]李瑞記.城市化視野下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制度創新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0(7).
[5]鄭振成.農村宅基地整治利用的探索[J].寧波 經濟,201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