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周 菲 通訊員 李 娜


2012年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財政局基層特約監督員內部檢查培訓會
2010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一場惠農資金專項清理和檢查工作,不僅促進了全國各地財政部門強農惠農資金的科學管理,也給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財政局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帶來了勃勃生機。以“強農惠農”資金清查工作為契機,丹徒區對涉及鄉鎮的所有資金進行了清理,形成了系統的清查臺賬。這項工作帶來的成效不僅僅是從根本上規范了涉農專項資金管理,還強化了丹徒財政部門重視專項資金管理、專款專用的意識,財政所對鄉鎮財政資金就地就近監管的序幕也由此拉開。
走進丹徒區財政局財監科,墻上“一切圍繞規范,規范決定一切”的標語特別醒目。財監科工作人員朱成圓告訴記者,這是去年由財監科幾名同志自創,經領導同意后貼上去的。墻上的標語如同一座警鐘,時時提醒著財政監督人員在工作中以科學謹慎的態度來規范操作。
工作流程的規范是第一步。鄉鎮財政資金監管是涉及全局各職能科室的一項工作,單靠財政所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的。為保障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扎實推進,首先必須對各職能科室、財政所的相應職責進行細化。朱成圓拿出厚厚一摞文件,有丹徒區財政局結合本區實際,制定的《關于切實加強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的實施意見》,該意見明確了區財政各業務科室和鄉鎮財政的主要職責,以及就地就近監管的主要方法和形式。還有一系列具體細則,包括《丹徒區鄉鎮財政資金監管信息通達制度》、《丹徒區鄉鎮財政資金監管信息公開公示制度》、《丹徒區鄉鎮財政資金監管信息抽查巡查制度》等,對鄉鎮財政資金監管的具體工作作了更加細致的規定。此外,該局還繪制了詳細的流程圖,其內容涵蓋外部監督檢查、內部監督檢查、內部管理執行情況檢查、會計信息質量檢查、政府采購監督、聘請中介機構參與財政業務工作、財政行政處罰工作等方面,細化到各項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丹徒區財政局局長宋守雷說,“定崗、定員、定職”之后,嚴格按照制度和工作流程開展工作,就比較科學規范了。
一項工作要保持持久的生命力,重要的是要有推進工作常態化落實的有效機制。實踐中,丹徒區財政局除了明確責任體系、規范操作流程,還制定了嚴格的考評機制,促進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朝著科學化、精細化的目標邁進。在丹徒區財政局的百分制考核體系中,鄉鎮財政資金監管信息通達、公開公示、抽查巡查工作的落實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按照要求,農業科每月將各科室傳遞的鄉鎮資金監管信息進行匯總分析;財監科、預算科、國庫科聯合根據農業科提供的監管信息匯總表進行不定期的抽查,發現信息傳遞缺失的記錄在冊,作為年底綜合考核的重要依據。財政所要按月上報監管信息、意見和建議,監管建議、意見被采納的作為加分因素。區財政局將組織對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情況進行檢查,包括:各項監管措施是否到位,崗位責任制是否落實,基礎數據是否真實、可靠、齊全,監管臺賬是否建立,檔案管理是否規范等。其中,將縣鄉聯動實施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作為財政所綜合考核中的重點內容,突出分值比例。同時設立該項工作的單項獎,年終對這項工作業績突出的科室和財政所予以重獎。
朱成圓給記者展示了一張2012年鄉鎮資金監管評比情況匯總表,這張表分別由2012年6月、2012年11月、2013年1月共三次鄉鎮資金監管評比情況匯總而來。評比內容主要包括:資金監管工作保障措施的完善情況,補貼補助類資金、項目類資金、鄉鎮本級財政資金和村本級運轉資金的監管情況等。10個財政所按照綜合得分依次排名,前后分差達十幾分。財政局副書記劉福生介紹,為保證考評工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這三次監管工作評比兩次由事務所進行,一次由農業科和財監科聯合評比。局農業科制定 《2012年丹徒區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評分標準》,細化考核條款,量化考核細則。在局領導和相關科室的全程監督下,采用隨機抽取的方式確定參與考評的中介機構。財監科和農業科再對中介機構進行集中培訓,明確財政部、江蘇省財政廳和丹徒區財政局對鄉鎮財政資金監督工作的詳細要求。評比結束后,財監科、農業科和中介機構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分析,全面總結了2012年丹徒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的創新點、閃光點和弱勢項,并上報局黨組。經研究,局黨組要求將評比結果在全局進行通報,并與年底百分考核緊密掛鉤。劉書記說,由于評比結果將作為財政所經費額度的主要考核指標,以及各財政所總預算會計提拔的主要參考因素,因此,各財政所對這項工作都相當重視。

通過視頻開展檢查
紙質傳遞時間長、信息反饋慢、監督管理手段少是不少基層財政監督部門在監督檢查工作中面臨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丹徒區早已隨著信息網絡在鄉鎮財政監督管理中的應用迎刃而解。
自2007年國庫集中支付系統在全區上線以來,丹徒區先后實現了預算單位財政數據實時集中監控分析、全區及鄉鎮國有資產管理系統與財政內網聯通、財政局與各財政所“零距離”接觸的視頻信息化平臺、鄉鎮財政所財政數據實時集中等,并積極推進縣鄉財政資金就地就近監管信息化平臺。
2011年,辦公自動化和視頻系統開始在鄉鎮財政資金監管中應用之后,鄉鎮財政資金監管便搭上了信息化的快速列車。從業務流程來看,信息化系統的應用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網上信息錄入,由各職能科室將上級財政部門的有關政策、資金管理辦法、資金監管信息等錄入局內網辦公自動化系統;第二步,網上信息發布,各職能科室將有關信息通過辦公系統中的尋呼功能傳遞到財政所,同時傳遞到農業科,尋呼發布時可以對財政所就此項資金監管提出具體的要求,尋呼財政所必須回復;第三步,網上信息反饋,財政所收到尋呼信息后下載相關信息,及時回復科室進行確認并實施監管;第四步,網上動態監管,財政所依據監管信息建立監管臺賬,局通過辦公自動化系統視頻監控、資料調閱、報表傳遞等方式接收反饋意見。簡單的四個步驟,大大簡化了原來繁瑣的工作程序,減輕了監督人員的工作量。一名基層財政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信息化系統投入使用以來,很明顯地感覺到,在鄉鎮財政資金監管方面的信息通達、上下聯動更加快捷、高效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丹徒財政信息化平臺中,財監科擁有和“一把手”局長一樣的權限。全局所有信息化平臺均為財監科設置專口,財監科可隨時調閱任何財務數據,各部門都必須全力配合財監科的監督檢查工作。在采訪時,財監科工作人員王敏正坐在電腦前查閱一項補助性資金的發放情況,她告訴記者,現在坐在辦公室,只需輕點鼠標,就可以實時監控全區100多家預算單位和10個基層財政所的資金使用情況。現代技術手段給財政監督工作帶來的便利不僅僅是節省了人力、物力,還有寶貴的時間。
在丹徒區,有一支鄉鎮財政資金全過程、全覆蓋檢查的先鋒隊。這支隊伍由12名基層特約監督員組成,所有人員均從丹徒區財政局下轄的10個財政所的20多名35歲以下年輕人中選拔而來。
田海濤是高資鎮財政所的一名監督員,在去年的鄉鎮資金監管評比中,高資鎮財政所再次獲得第一名,這讓他既有成就感,又感覺擔子沉重。作為一名監督員,田海濤的職責是對所有下達到鄉鎮的財政專項資金進行監管。區財政在下達專項資金給鄉鎮時,田海濤就會收到財政內網傳遞來的資金監管要求。在收到指令后,他立即按照區財政的要求進行監管,按月將監管信息按照固定的格式傳遞到區財政局農業科進行匯總上報。按照規定,一個項目的現場監管不得少于三次,監管結果要進行公示。概括起來,“信息通達、公開公示、抽查巡查”就是他的主要工作內容。
每年丹徒區財政局都會組織鄉鎮財政干部培訓班,基層特約監督員也包含其中。監督員的日常培訓工作由財監科負責牽頭組織,各業務科室共同參與。2012年6月13日,對基層特約監督員進行了首次專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監督檢查業務知識、檢查注意事項、全局業務流程培訓、監管信息化系統學習等。培訓之后馬上進行了實戰演練,6月18日,財政局首次組織特約監督員對局機關15個科室(中心)已編制成冊的6月份工作流程執行情況進行了全面普查。檢查情況形成工作底稿,由財監科匯總后以檢查報告的形式上報局黨組。
經過理論學習和實戰演練,這批基層特約監督員順利 “畢業”,各自深入基層把守著財政資金的“第一道防線”。憑著貼近基層、熟悉情況的優勢,在近一年的時間里,這支隊伍以“有效上傳下達、及時銜接溝通、準確反饋信息”為目標,逐漸搭建起局機關和鄉鎮財政所之間的橋梁,進而成長為鄉鎮財政資金監管的一支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