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愚
新聞綜述:
“兩會”上,有民營企業的代表說即便年薪漲到了十多萬元,民企員工還是想考公務員。對于員工“考公”的原因,企業界的代表們總結了三點:一是公務員工資高;二是穩定;三是輕松。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委組織部副部長、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吳順江也在討論中稱,“公務員的待遇太高了”。一個省級人事部門主官如此自評本群體的待遇,引起了不小的反彈。《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說:“這樣的嘩眾取寵不利于社會和諧。真實情況是,公務員的合法收入并不高,但他們的灰色收入和待遇多。”更多來自公務員群體的人對這位廳長的言論進行了反駁。
評論員觀點:
要論證公務員待遇高或不高,你得了解公務員職位競爭的激烈程度從而找到市場工資率標準;你得考慮政府等公共部門的績效,是不是人浮于事,公共服務水平與納稅人的付出是否相稱,如果擾民坑民,拿一分錢都多了;你得明確是和誰比,中國普通勞動者收入的總體狀況如何;你得明確“待遇”所指,公務消費算不算,福利分房、集資建房、大比重例地占有經濟適用房算不算,榮譽、社會地位、職業安全算不算……誠實地參與公共言論是件費力的事。
胡錫進是媒體中的一朵“奇葩”,幾乎天天都在警覺地發現和緊張地挖出 “嘩眾取寵”者、“炫耀道德”者、“不理性發泄”者、“為了某種利益裝出來”者等等異端,也附和一些人隨意對守法公民安上“漢奸”等政治和法律上的罪錯。對立場觀點不同者,他的常規論戰武器多是給對手找“不良動機”。如“公務員待遇太高了”就讓他無名火起,以動機論伺候,口不擇言地斥觀點異于己者想“嘩眾取寵”,有破壞社會和諧之責,這帽子的確唬人。他這一套客觀上還算是相當“成功”的一種“眼球經濟”,盡管這些“眼球”中有不同的眼神。
不以事實、學理、邏輯見長,甚至罔顧這些,卻以動機純正來自我標榜或以指斥他人別有用心來作為討論問題的武器,這樣的言論有“屁股決定腦袋”的只問立場不問真相者的支持,也能引起更多異議者好奇地“圍觀”或為了痛斥而“圍觀”,假以時日,胡錫進這樣壟斷著平臺并勤奮寫作的人“紅”起來了,并不足為奇。
筆者還是堅決反對誅心論在言論市場的漫延。誅心論過多地揣測不同觀點者的動機,這樣的做法,容易使寫作者、言論者喪失風度,將明是非、求真相的言論競爭導向沒有規則地攻訐。你罵我漢奸我罵你五毛,你說我偏激我說你投機,這樣的言論競爭是沒有結果的。而且,誅心論和“文革”式的大批判本質是一致的,客觀上是對被誅心者的人格和心理上的傷害,會導致更多的人擔心被誅心構陷而不敢言說。現在,已不是找異端、找敵人的階級斗爭時代,每一個參與言論競爭的人都應該有一種 “只求是非,不問動機”的自覺。
回到“公務員待遇高不高”的問題上,由于參照標準不同、待遇包含的口徑不同,加之公務員待遇還不夠公開透明和對社會輿論辨別困難等信息不足的問題,認為“公務員待遇太高”哪怕真的錯了,并不見得是要與社會和諧作對,想“嘩眾取寵”。你無法準確把握別人動機,你認定的真理被別人視為謬誤不能成為別人的罪錯。
作為言論競爭的一方,所要作出的努力不是去發現別人的觀點如何“別有用心”,而是使自己的觀點令人信服。這個工作當然比指責他們嘩眾取寵、別有用心艱難,但進入健康的言論市場避免不了這樣的勞累,無法取巧。參與公共言論的每一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局限,信息不全,知識有限,利益干擾都可能存在,這都不可怕,言論市場自會尋找到競爭的均衡。以誅心之論,以揣測動機來阻撓別人的觀點,會形成言論壟斷,反而不利于找到真相,明確是非。要參與公共言論,就不應去糾纏他人動機,羅織他人政治法律罪錯,制造言論市場的恐怖,你踏踏實實地去立起自己的觀點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