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日前,全國會計監督工作總結交流會召開。財政部有關負責人總結了五年來會計監督工作在服務大局、完善機制、促進財稅政策的落實和保障民生、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治理腐敗等方面取得的成績,確定了新一年會計監督工作的重點。會議明確指出,新的時代背景下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及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計監督責任更加突顯,務必在提升會計信息質量、保障財稅政策執行、服務保障民生、深化改革開放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特別是會議強調諸多腐敗行為往往要通過會計造假來掩飾和實現、今后必須將腐敗易發多發領域作為會計監督重點的工作安排,意義重大。
無論是行政事業等預算單位的會計工作,還是國有企業、上市公司等企業單位的會計工作,務必誠信為本,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否則就會被腐敗分子和其他違法亂紀者利用。一些藏身公共部門的腐敗分子身價驚人,僅房產就動輒十幾套,幾十套,他們騙取財政資金,收受賄賂、虛列公共工程和采購支出,設立“小金庫”等犯罪方式,首先得通過財務造假才能蒙混過關。一些上市公司大股東和高管時常將股市當作提款機,也往往通過財務欺詐達到目的,他們虛構交易業務、虛增資產、虛增收入、將劣質資產高價注入來誤導市場,拉高股價成功出逃,這也是會計造假提供的方便之門。“三公消費”上面的腐敗、濫發資金津貼等往往也不是如實記錄,而是通過做假賬巧立名目來應對監督檢查。國有企業虛構利潤以造出假政績,虛列開支以達到揮霍公款甚至貪污的目的,需要會計的合謀。不時曝光的冒領財政補貼和困難群眾的救濟款、房地產、醫療、教育等行業虛增成本等直接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會計信息失真也是其得逞的重要原因之一。
會計造假曾被朱镕基同志稱為中國經濟的“惡性腫瘤”,與各種腐敗現象脫不了關系,對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財政稅收的保障、財政績效的提高、群眾切身利益的維護都是莫大的威脅。不僅如此,會計造假嚴重破壞社會信任的建立,局部的造假行為會引發全局性的“造假”和“欺詐”的暗示,產生群體性的“不信任”狀態。一個政府單位造假損害的是整個政府的形象,一家上市公司造假,也可能威脅到整個股市的安全,這樣看來,會計造假的危害就更大了。
會計造假的巨大危害,說明單靠會計人員自律還不夠,公權部門對會計監督非常必要。《會計法》規定:“國務院財政部門主管全國的會計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會計工作。財政、審計、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職責,對有關單位的會計資料實施監督檢查”,對“拒絕依法實施的監督或者不如實提供有關會計資料及有關情況”的行為追究行政或法律責任等等。強化有關國家公權部門的會計監督職能,對會計犯罪進行有針對性的打擊和懲戒,使會計工作真正成為遏止腐敗的堅固堤防是推動建設公平正義的法治社會的必要手段。財會人員也應充分認識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會人員通常牽扯到各種利益之中,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爭取合謀的對象,廣大財會人員也務必保持職業操守,抵擋各種誘惑,成為反腐堤防得力的堅守者而不是破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