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
市場環境為政府職能轉變考量標尺

能不能創造安全公平法治的市場環境,是考量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標尺,抓項目上投資,應由企業自主決策。政府轉變職能要從大局出發,不搞屁股指揮腦袋的本位主義,腦子要用在考慮人民關心、焦心的問題上。對人民群眾還不滿意的,我們就不能自滿自足。
謝旭人(財政部部長):
加強和改善財政宏觀調控
今年財政工作要加強和改善財政宏觀調控,完善強農惠農富農財稅政策,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今年應著重做好五方面工作:加強和改善財政宏觀調控,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完善強農惠農富農財稅政策,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促進社會事業發展,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強財經對外交流合作;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提高財政管理績效。要加強財政干部隊伍建設,大力改進工作作風;強化財政反腐倡廉建設,做到清正廉潔;規范內部行政管理,提高機關運轉效率。
朱小丹(廣東省省長):
政府不允許有不見陽光的權力運行
政風是否端正,政府是否清廉,關系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領導干部責任越大,越要高標準嚴要求,保持共產黨人政治本色,發揚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作風。以好的作風干事創業,以好的作風服務群眾。黨內不允許有不受監督的特殊黨員,政府不允許有不見陽光的權力運行。
陳錫文 (中央農村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城鎮化推進要注重質量 勿使用虛胖口徑
十八大提出城鎮化要有質量,我們要更多的關注城鎮化的質量。城鎮化的質量主要體現為一要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包括很多方面,一是要處理好農產品供給關系、區域間關系、產業間關系。二是城鎮化要有包容性,對外地人對農民,沒有包容性的城市很難持續發展。依法依規推進城鎮化,不會犧牲農民的利益。依法是法律有一系列規定,依規是土地利用建設規劃。如果嚴格按照土地規劃來辦,按照法律來辦,從土地所有形態來看,農民會受到損失。但是從其他方面,比如說經濟補償、生活改善、住房、社保等來看,城鎮化則可以改善當前生活,保障長遠生計。
曾培炎(中國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
矛盾凸顯期須增強民眾安全感和幸福感
中國經濟社會也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第一是經濟發展進入到轉型期。能否順利地實現轉型,形成新的經濟競爭力,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將決定中國的未來,也將決定未來新興國家崛起的走勢。第二是社會發展進入矛盾凸顯期。從世界各國發展經驗來看,一個國家進入到中等收入時期,也是社會上各種矛盾比較充分展現和暴露的階段。像貧富差距、就業壓力、土地拆遷、貪污腐敗等其他國家在這個時期出現過的這些問題,在中國也相當程度地存在。上述問題如果處理不好,解決不好,不但影響到政府的公信力,也會給社會穩定造成極大危害。各方需要對社會發展規律進行新的探索,致力于改善民生,創新社會管理體系,提高執政水平,不斷地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第三是改革進入攻堅期。近些年來,改革已經到了深水區,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中國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堅決破除一些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的弊端,做好總體規劃,不失時機地深化重要領域的改革,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新的發展動力。第四是經濟增長進入換檔期。由于基數的增大以及發展方式的轉型,中國經濟開始進入到個位數的增長階段,也就是換檔期。在這個階段各方應該更加尊重經濟發展規律,保持年均7%—8%的增長速度,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匡賢明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收入分配改革應分四步走
收入分配改革要有一個清晰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倒逼改革往前推進,以打破改革停滯的狀態。初步設想是以下四步:第一步,近期(2013 年年初),盡快出臺收入分配改革總體方案。第二,3年內,初步建立起以官員財產公開為重點的收入分配改革基礎制度;以大規模結構性減稅為重點的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勞動者收入占比下降趨勢得到控制并爭取有所扭轉;壟斷行業過高收入得到控制;全國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初步建立。第三,5年內,政府財政預決算全面公開透明,包括“三公”支出在內的行政成本明顯下降,財政支出結構有明顯調整;收入分配基礎制度進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第四,8年內,收入分配關系得到基本理順,中等收入群體比重達到40%左右;黑色和灰色收入得到制度性控制;公共財政基本建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
厲以寧(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民生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收入分配改革應以初次分配為重點
行業壟斷因素嚴重阻礙了市場公平競爭環境的形成,市場應盡快健全完善起來,早日形成生產要素的供方方與需求方公平競爭的環境,打破行業壟斷,消除所有制歧視。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初次分配規則,如工資標準、工資級等要認真審查,該取消的取消,該修改的修改。在現有條件下不可能形成市場基礎條件下的均衡工資率,農民的情況同樣如此。他認為農民還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農民沒有土地產權,不能用于抵押、轉讓,土地流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場外因素的干擾。中國土地尋租行為一直沒有斷過,農民恰恰是土地尋租行為的受害者。要應讓農民成為清晰的產權主體,讓土地流轉在各個產權主體和市場主體之間有序進行,制止土地尋租行為,保證農民有財產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