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興全
新聞綜述:
福建漳州、江蘇鹽城等地加緊出臺房屋信息查詢規范,這些規范對“以人查房”作出專門約束。實際上,目前國內只有極少數城市可以做到“以人查房”,北京、廣州、深圳、南京等地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同樣不能隨意查詢他人房產信息,只是未專門出臺相關文件而已。另有報道稱:住建部等網站相關信息顯示,去年以來,隨著首批40個大中城市個人住房信息全國聯網工作的推進,個人住房信息安全等問題受到關注,重慶、沈陽、南寧、武漢等地房管部門均相繼表態,此舉只用于監管需要,個人住房信息仍將得到有效保護,市民和部門不得隨意查詢。有關方面解釋,文件出臺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既發揮物權公示的作用,又保護權利人隱私的最佳效果。不少人卻懷疑:多地嚴控住房查詢,是保護“房叔”們。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央媒也發文質疑新規有心虛之嫌。
評論員觀點:

中國房屋登記信息查詢制度越收越緊,2006年住建部出臺《房屋權屬登記信息查詢暫行辦法》明確“房屋權屬登記機關對房屋權利的記載信息,單位和個人可以公開查詢”的“以人查房”方式;2007年出臺的《物權法》中,登記信息公開范圍有所縮小,將登記資料查詢、復制限于“權利人、利害關系人”;今天一些地方匆忙出臺更嚴格的有條件查詢和限制查詢措施。這樣的制度演化揭示了什么樣的制度供求關系?官方“保護隱私”的新規為什么得到社會強力反彈?
“房多多”的官員不時曝光,房產常常成為腐敗官員被“定點清除”的準確坐標之時,恰逢最嚴厲的約束“以人查房”新規出臺。雖說新規回避官員的需求,以保護公民隱私的名目宣示其正當性,然而新規出臺的背景卻難堵“保護‘房多多’”和“某些人心存恐懼擔心查到自身”的悠悠之口。
古人有言:天有道,富貴為榮,天無道,富貴為恥。不少地方對房產信息查詢如臨大敵般嚴防死守,如果不是真的要保護“房多多”的官員,也算是對我們這個國家秩序的過度擔憂,對這個社會的“天道”底線喪失自信。合法持有、正當途徑獲得的房產,公開了又如何?國內外都有機構持續發布富豪排行榜,沒見有誰立法禁止,可見合法財富不“隱私”也無大礙。更何況,房產作為不動產,本身也藏不住,公開登記以確權也是國際通例。其實,國家現有秩序容得下合法致富的人,合法致富是一種能力之美,可以為榮。房產信息公開登記和查詢具有制度環境和社會環境許可的正當性,除了腐敗的“房多多”們,這并不會給人們帶來一些人渲染的困擾。
制度的正當性也有“上位法賦予”的含義。既然物權法明確了權利人、利害關系人房產信息查詢權利,也得審查新規是否與上位的物權法沖突而剝奪了這些權利。利害關系人因維護自身權益而進行“以人查房”是物權法明確的權利,地方和部門就不能違背上位法立規禁止。
制度的效能是其正當性的主要標志。如果說一般人房產信息的公開真會給一些人帶來某種困擾,姑且作為隱私保護起來也可。但是官員包括房產在內的財產具有公共屬性,公眾具有一定程度知情權,已成地球人都知道的常識,將其也作為隱私加以保護就是一種負效能的“隱公”制度了。匆忙堵上原有的可查官員房產信息的制度提供的查詢官員財產的口子,與國家正在努力進行官員財產公示制度建設的方向也背道而馳。近來不斷通過房產信息查出的貪腐官員,已證明了原有查詢制度有助于反腐的功能,是“創造條件讓人民來監督”、“把權力裝進籠子”之舉,民意基礎牢靠。何必反過來把官員的房產信息裝進籠子傷害民意呢?
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門敢于出臺這種公眾并不買賬的新規,與官場擔心官員財產公示會引發信任危機的心理氛圍有關,與一些官員出于自保阻撓官員財產公示制度出臺相呼應,也是制度缺陷使不少官員累積了巨額財富而成為改革重負的折射。從這一意義上講,房產信息查詢新規所體現的矛盾糾結在是否真正推動官員財產公示制度上。只要國家和社會形成官員財產公示的共識并得以實行,阻撓房產信息公示就沒有官場需求,也不會成為制度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