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欽偉
誰是真正的“大V”?
文/孫欽偉
據人民網報道,日前,“秦火火”、“立二拆四”、周祿寶、傅學勝等一批“網絡大V”相繼因涉造謠傳謠、敲詐勒索被拘捕。網民舉報“網絡大V”“薛蠻子”涉嫌網絡違法犯罪活動,警方正依法展開調查。
“無利不起早”。有些“網絡大V”擁“粉絲”自重,謀求特權私利。“秦火火”等認為,網絡炒作必須“忽悠”網民,使他們覺得自己是“社會不公”的審判者,只有反社會、反體制,才能宣泄對現實不滿情緒。而被“組織起來”的“網絡大V”影響力更大,近期武漢市警方打掉的一個網上造謠炒作公司,擁有312個“大V”,“粉絲”2.2億。
問題是,有些“網絡大V”何以成為“網絡大謠”、“網絡大妖”?
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期,是“黃金發展期”也是“矛盾凸顯期”。官員腐敗、貧富差距、城鄉差距等成為熱點問題。而有些官員的“A面”體現的是科學發展觀、依法行政、公正司法,“B面”卻是“老辦法”作為、不作為、亂作為,“涼了”一些群眾的心,“熱”了一些“社會不公的審判者”野心私欲。
但這不是唯一原因。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成為輿論監督利器,也能成為“大謠”滋生土壤,“大妖”起“風浪”的舞臺。
《烏合之眾》作者勒龐認為,在廣場上,對現實心懷不滿的群眾極易被某些慷慨激昂、沒有節制的極端情緒影響與控制,樂于去放縱自己的情緒與偏見,從而出現極端化現象。截至到2012年6月底,我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人,在網絡“廣場”上,一時也難以杜絕極端情緒,有些網民則發泄戾氣,相互攻擊謾罵,制造網絡暴力。
不僅如此,鄧小平同志曾指出,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很少。“薛蠻子”稱,做“大V”感覺“像皇上”,回復“粉絲”留言如“批奏折”。“一旦有人在網上對我發布的內容提出質疑和反駁,不用自己出面,‘粉絲’就會站出來替自己說話,把對方‘淹’了。”從中不難看出封建傳統專制的影子。
早在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指出,革命黨是群眾的向導,在革命中未有革命黨領錯了路而革命不失敗的。“文革”則是否定黨組織的領導作用,搞“大民主”,助長了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懷疑一切、打倒一切,導致悲劇發生。
“網絡大V”,一般有“粉絲”50萬以上,“V”即VIP,可直譯為“非常重要的人物”,通俗地說,是“大人物”。但人無完人,有的“大V”就是“江湖騙子”。誰是才真正值得信賴依靠的“大V”?法制。人大的立法過程就是堅持黨的領導的過程,就是理性有序博弈的過程,就是反映、調整和平衡不同利益的過程,就是將黨的主張和人民的意愿轉變為國家意志的過程。法律作為國家意志,剔除了偏狹、短視、自私、極端。這個“大人物”,其超人的地方就在于具有非人格化的力量,可以克服無政府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不管是“大V”,還是“中小V”,無論是群眾,還是官員,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們黨作為執政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同時也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法律這個“大V”,是言論自由的保護神。絕對的自由,就是對大多數人絕對的傷害,甚至“薛蠻子”也說自己曾是網絡謠言受害者;缺乏法律規范的“民主”,反而會導致專制,如,“大V當皇上批奏折”,“粉絲護駕群毆”。因此,包括“網絡大V”在內的網民,要切實把法律和道德作為底線,把網絡當作增強公民意識、法律意識的課堂,以及加強輿論監督、推動善治的平臺,才能“共贏”。否則,盲人瞎馬,僭越底線,最終得益的肯定不是善良質樸的絕大多數網民。
而公權力部門,更是要帶頭尊重法律,嚴格依法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鼓勵并主動吸納來自網絡的正能量。尤其要嚴格依法公開有關信息,通過網絡等回應民聲,宣傳解釋,解決問題,通過正能量吸引“粉絲”。而人大要加強對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的實施情況的監督,同時,不斷制定完善網絡方面的法律法規。立法和監督等工作,對“網絡大V”和眾多“草根”網民的意見建議,要一視同仁,認真分析、研究、反饋和吸納。總之,要到網上去找群眾,有沒有“大V”的頭銜倒也不重要,關鍵是要做網民的知冷知熱的好朋友,為人民服務的老黃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