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小川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研究員
思考篇3
誠信的價值
文/翁小川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研究員

誠信是現代商業的精神本質。與誠信相對的就是失信。發達國家有著強大的信用體系以記錄商事主體(諸如公司和個人)過去的誠信和失信歷史。通過查詢,商事主體可以通過掌握對方的信用狀況以測算發生失信的概率。失信的概率越高,交易成本也就越高。交易成本又進一步影響商事主體對本次交易的定價。有人說在發達國家,如果你不誠信,根本無法生存。
根據筆者多年海外見聞,這樣的描述有些過頭了。但是如果沒有高于平均水平的誠信評價,你會活得很累。比如,你在過去不是很關注自己的誠信評價,時常晚繳或者不繳各種稅費。有一天你想貸款買車,這時你會發現銀行把給你的貸款利息定得很高,因為歷史表明你失信的概率很高。每當談起誠信相關的例子時,友人大多會嘖嘖稱贊曰:國外就是誠信社會。轉而一想身邊很多不講信用的人卻是活得有滋有味,不禁又開始挑起體制的毛病。仿佛在中國誠信和成功是沒有必然聯系的。“老實人吃虧”、“誠實勞動發不了財”成了對誠信價值的諷刺。我們還需不需要誠信?誠信究竟是普適的人類崇高價值,還是代價高昂的精神消費品?我們究竟哪里出了問題?這些問題不僅長期縈繞著筆者,也橫亙在人們和誠信之間。
人們都知道誠信非常重要,失信會帶來否定性的后果。但是失信到底會讓我們付出什么樣的代價?誠信又會如何影響我們生活?面對這些追問,我們常常感到無力給出令人滿意的回答。的確,在唯量化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很難從定量的角度給出誠信對整個社會或者是個人的價值。作為一名商法學者,從商法角度或許可以給出些實例,在對誠信的肯定性的道德判斷之上附加一些實在價值,或能影響人們追求誠信的內心動因。
耶魯大學著名的法經濟學教授阿倫·施瓦茨曾經提出過一個關于交易成本的經典公式:I=P(f)+(1-P)(V(b)-C)。其中I代表債權人借出的數額,f是債務人承諾的回報;P則是能夠成功兌現承諾的可能性,V(b) 指債務人破產后債權人所能分得的價值,C則是破產所需要的成本(例如訴訟費)。把這個公式變化一下我們得到了:f=(I-(1-P) (V(b)-C))/P。簡單而言,假定破產的成本和破產平均能夠分得的價值是一定的,債務人所需要承諾的回報和是否能夠兌現承諾的可能性負相關。即承諾兌現的可能性越大,債務人所需要支付的貸款成本也就越低。當然,誠信是兌現償付承諾的很重要的一環。
社會中失信現象嚴重,那么融資的成本也會相應地提高。融資成本上漲,產品也會相應地漲價。最后這些成本將由這個社會共同承擔。這點在民間借貸領域尤為明顯,因為交易中缺乏誠信,時下的民間交易、中小企業的借貸都已經到了無擔保即無交易的地步。即使增加了擔保,出借人仍然擔心擔保物的質量和是否能夠實現擔保物權。一方面,借款的中小企業需要動用許多資源來提供擔保,另一方面,缺乏擔保的中小企業若無法獲得融資就無法進一步發展。中小企業的發展不僅嚴重地影響了經濟結構,也阻礙其向社會提供必要的就業崗位。這些都是誠信在商業領域引發的非常現實的問題。
自古至今,我們一直以信義之邦自居。“季扎掛劍”、“光父教誠”等典故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個可追溯的誠信的軌跡。當然,在農業社會的古代,人們生活在一個熟人社會中。如果生活中存在失信行為,很快整個圈子都會知道。其結果與前文提到的在發達國家失信的結果非常相似。失信者生活變得艱難,甚至會影響生計。

但是后來的社會變革徹底打破了熟人社會的默認設定。現代交通、通訊科技的發展也大大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特別近20年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西方商業模式的迅速融入對原有的價值觀產生了重大的沖擊。在社會正在大踏步地遠離熟人社會的同時,許多人還固守熟人社會的商業方式,通過熟人介紹、引薦等等,但是原先熟人社會中促進誠信的因素已經不復存在。僅僅在熟人圈子失信已經不能夠實質地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有研究甚至表明,發生在熟人間的商業欺詐的比率遠遠高于生人之間。這樣的矛盾必然造成時下的誠信狀況嚴重惡化的現狀。在商事領域,利益的誘惑使人們輕易越過誠信的道德底線,畢竟失信的后果僅僅是停留在道義層面。特別是在企業生計相關的事項上,很難要求人們堅守一個沒有現實后果的道德底線。在經濟利益的誘惑面前,道德對誠信的約束力顯得越發孱弱。
前文提到了誠信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而失信會讓整個社會承擔道德層面與經濟層面的雙重惡果。而我們傳統的誠信監督體系又隨著社會的巨變失效了。那么我們如何能夠重構我們的誠信體系?筆者認為誠信體系的核心在于失信的后果。當下失信的否定性的后果缺失是我們社會誠信體系不完備的體現。體制不能夠替代道德,但當道德受到其他價值的挑戰時,需要體制的保護。筆者談的失信后果并不是指微觀的后果,而是失信后對失信人所產生的矯治性長期后果。在誠信體系發達的國家毫無例外的都存在著完備的個人和法人信用評價體系,它記錄著個體的所有失信記錄。這些記錄,在存在合法事由時(例如放貸時),當事人可以自由查詢。正如前述公式所表示的,如果當事人失信的可能性頗高,那么他的借貸成本就上漲。通過經濟的方式促使人們珍視自己的信用,推進誠信體系的建設。目前已經有不少公權力機構開始籌辦這樣的征信平臺。
不過,這些平臺還是存在著信息不完全,查詢方式繁瑣等問題。我們是否可以學習國外的模式:首先,先由公權力建立若干誠信評估公司,然后讓這些公司私有化運作,為社會提供付費的查詢服務。這樣,這些評估公司將有動力去高效地、契合市場需要地收集相關的信息以保證業務收入;同時幾家企業之間由于互相的牽制關系,也會珍視自身的誠信。當然,還有很多問題我們必須考慮,例如在查詢誠信檔案中公民的隱私保護等。不過,這些都可以在構建誠信查詢體系中進一步研究。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
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