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靈 圖/文韜
考研試題泄密交易案
文/黃靈 圖/文韜

本文報道的研究生入學考題泄密案,是一起由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檢察院反瀆部門自行發現的該市首例泄密類案件。通過本次泄密案的辦理,反瀆局發現了目前在國家級及省級考試中呈產業化狀態的考試舞弊行為的部分流程……
我國自漢朝起,就建立了科舉制,更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理念。對于莘莘學子來說,讀書是打開世界的鑰匙,也是起點較為公平的選拔模式。就高等教育而言,目前我國的入學比例和在校生都創下了歷史之最,甚至一些地區的入學比率已經超過了中等發達國家。但同時,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滲透,教育體系中孳生出了一些腐敗的端倪,從學術腐敗到選拔機制存在漏洞,學生和老師的關系正在由“傳道、授業、解惑”朝著畸形雇傭關系邁進。一些地區,考試舞弊不再是個別,甚至形成了一條產業鏈。本案正是一起由上海反瀆部門自行破獲的考研試題泄密案……
2013年1月5日上午10時許,犯罪嫌疑人李彬在上海市閔行區七莘路上海佳新互聯網上網服務中心上網,正當他和對方網友聊得起勁的時候,被網監發現犯罪端倪,原來他正通過QQ聊天的方式非法獲取當日考研試題及答案,并正在進行銷售活動,被我公安民警當場抓獲。參與李彬試題泄密交易的另一方,犯罪嫌疑人王剛、古華(化名)于2013年1月10日23時許在武漢某小區被民警抓獲。
根據嫌疑犯的背景調查,這三人均為大學本科畢業及在校生,擁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三個年輕人或許沒有想到自己的行為已經觸及了法律,而不是僅僅單純的考試舞弊行為。
2013年7月30日,在烈日下,記者在上海奉賢看守所見到了本案中的女嫌疑人古某(化名)。古某是標準的90后,江西某大學的應屆生,原本應該順利畢業的她,現在卻在看守所待了整整七個月。外表青澀靦腆的她,穿著一身囚衣,面對鏡頭時,表現出的是內心的糾結。她告訴檢察官,她的父母已為她辦了休學,她的同學和老師都不知道她目前所經歷的這一切。
古某帶著無限的悔恨和茫然,哭訴自己此時的心情:我知道我有錯,但沒這么大的罪。我覺得我的同學老師都不會認為我是犯罪,我覺得自己幫男友作弊,最多是他被趕出考場,沒想到會坐牢這么嚴重……嗚嗚……
原來,古某和本案中的另一個犯罪嫌疑人王剛,是朋友介紹認識的。兩個人是異地戀,一個在武漢一個在九江。那位朋友是古某的同桌,在武漢讀書時介紹古某認識了從事“大學招生”工作的王剛。古某去武漢時,王剛帶著她去看了美麗的櫻花并確立了戀愛關系,古某認為她不在乎王剛外表如何,只要他對自己好就行了。為了尋找各自美好的前程,兩個人今年都報考了研究生。
“其實,我就是手賤。那天不知道為什么偏偏要上網,偏偏看到了他的QQ留言。他的那些業務我根本不懂,就是幫他把答案發給他,讓他對一下。我真的沒想到會坐牢……”眼前的古某,反復說著這句話,料想半年前報考法律系的時候,她一定不會想到自己居然和檢察官們有了這樣一次尷尬的接觸。令她更為難過的是,自己未來將失去參加公務員選拔等成為公職人員的機會,而此時時間已經不能倒轉……
據辦案檢察官介紹,為了全面貫徹修改后刑訴法及刑訴規則的要求,閔行區人民檢察院在做好立案后訊問犯罪嫌疑人并全程錄音錄像的基礎上,跨前一步,將全程錄音錄像覆蓋到了與犯罪嫌疑人接觸的全過程。正是因為工作到位,在古某到案后由于情緒波動增大,思想負擔加重,出現變供、翻供的苗頭,通過及時運用原有的視聽資料對照展示,在取證方面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根據古某的口供:2013年1月5日上午7點左右,她和男友王剛在武漢某小區屋內休息。王剛將之叫醒后,說等會如果有人將考研答案發到他名叫“澳新教育”的這個QQ上,叫她等會把答案發給他。之后王剛就去參加研究所考試去了。等他走后古某又睡了會,醒來后QQ群里已經有人發了考卷的照片,而王剛的另外一個QQ,叫“陽光”當時也在線上,他也以私信的方式發了幾張考卷的照片到家里他掛著的“澳新教育”這個QQ上。由于照片比較模糊,于是古某將QQ群里面清晰的考卷照片轉發給了上海的李彬,又將該聊天群中一些類似于考題答案的內容轉發給了王剛。這樣大約持續了一小時,古某就出去吃飯了……
就是這一個多小時貌似簡單的幾個粘貼動作,讓這個原本向往法律工作的女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在看守所羈押的王剛,或許是第一次面對媒體鏡頭,心里還充滿著好奇,臉上還時不時浮現出笑容。檢察官介紹道,這幾個年輕人覺得自己只是犯了小錯,以為沒什么事,很快就能出去,所以情緒還比較穩定。
王剛(男),出生于1988年,武漢紡織大學畢業,目前暫住于湖北武漢,在某輔導專修學院做招生工作,這次考研,他選擇的專業是思想政治專業。對于考試這件事,他似乎已經比平常人更為了解了這中間的門道。
據王剛交代,他和本案的另一個犯罪嫌疑人古某是戀人,因為女友的家人覺得他個子不高,他就想通過讀研給未來的丈母娘留下一個好印象。據古某說,王剛對于這次考試,他個人也是做了一些復習準備的。但是,到了考場的王剛,還是將手機偷偷帶進了考場。從他的口供中,記者得知了當日他作弊的過程:“在考試開始后,我就馬上把考卷拿到桌子下面,并用手機對著試卷拍了照片后,一共拍了三張照片,第一張照片拍的是選擇題,后面兩張好像拍的是后面的大題目,再通過手機QQ,我登陸的是‘陽光’這個QQ,將照片傳給了我另一個QQ‘澳新教育’,當時‘澳新教育’是我女朋友琪琪在家里用,大約到了10點左右,‘澳新教育’發了一部分考試答案給我,我就看了下然后就繼續考試了。到11點30分,考試時間結束,我就交卷離開了。到了下午2點,英語科目考試開始了,我又通過同樣的方式發了一些英文題目給‘澳新教育’,但‘澳新教育’沒有發答案過來,所以我就自己做了,到了17時,考試結束,我就交卷離開了。”
那么,記者不禁要問,為什么王剛能順利地將作案手機帶入考場,并在考場屏蔽信號的情況下舞弊得逞呢?
王剛向記者解釋,一般探測儀主要是探測金屬的,利用這個特點,他把手機放在了腰帶處,一般檢查認為是皮帶,又是敏感部位,監考人員一般不會再進一步檢查,于是他成功地將手機帶進了考場。如果是平時,哪怕手機帶進去,信號一屏蔽也無法作弊。“但是偏偏我就坐在窗邊,真是說不清是幸運還是不幸運,這個位置恰好能收到信號。所以,我就試著聯絡了女友。”
“你在考場對著卷子拍照,還把答案通過手機發出去,監考人員就沒有發現?”記者問道。
“我是在老師發考卷的時候拍的,監考老師總歸也有視覺盲點,不可能每個角落都看到的。”王剛“頗有經驗”地答道。
這次,貌似沒有準備作弊的王剛不但帶進了手機,還將一種形似橡皮的作弊器帶了進去。“這個作弊器,在網上都有賣的,我覺得它太小不靈活,所以就沒用。”
事實上,比王剛作弊更為嚴重的是,他不僅個人作弊,還參與了本案重要一環,買賣此次考題答案及作案設備,并非法獲利8900元。
此外,據王剛的口供,他曾在2012年12月份的時候,用QQ賣過四六級英語考試的答案,也跟對方商談好了價錢,但都不準確,所以最后也沒有收人家的錢。他還曾經用這個QQ號碼買賣過省級自學考試的考題和答案。
那么,這些省級自學考試的考題和答案是哪里來的呢?據王剛交代,一些辦學機構內部的人員在考前都會有考題和答案,他們一般會有人利用臨時申請的QQ號建立一個臨時的群,其他人也通過臨時申請的QQ號加進去,然后有人在群里發自學考試的題目和答案。
人如其名,參與本案的最重要的一個人是QQ號為“第二張名片”的李彬,他畢業于某大學土木工程系,在上海建工擔任建筑施工人員,即現場工程師,工資一個月四五千。但是,李彬本人并不喜歡自己從事的這個職業,他覺得自己的工作現場危險性比較大,只能吃青春飯。業余時間閑得發慌的他,在百無聊賴的上網過程中,為自己找到了另一張“名片”。2012年10月,通過上網聊天,李彬開始有了參與試題、答案買賣的想法。
“我覺得自己這份工作業務時間太閑了,通過做這個我可以在閑暇時間賺錢、交朋友、幫助別人。起初我就是聊天,通過QQ群加了一些朋友,只是旁觀者。看到網絡聊天群里有買家、賣家,各自都有需求,后來有人想要拉我一起參與,我就參與了……
我第一次買賣的湖北省會計審計考試,收費400元人民幣,答案是別人免費給的……
2012年12月中旬的一天,具體日期我不記得了,一個叫“幸福的味道”的網友通過QQ聯系我,問我有沒有2013考研的題目答案,我說可以幫他問問。通過聊天,我得知對方的父母對于他想買考題的事意見有分歧。他本人也怕受騙,就來找我。有的人開價3000元乃至上萬,我也就收了他1200元,其實已經很便宜了。到了12月中旬,我說你必須要有設備,才能拿到答案。后來,我就到網上通過別人買設備給他,他試了下可以用,就把錢打給我了。我那天本來是上班,特地調休,到網吧操作,結果有人舉報,被公安機關通過手機定位抓到的。
其實,你們說的拍考題的事,我根本也不需要卷子,只需要答案。開考后有人拍出來,就發過來了。我真的只要答案,卷子只是幫助他們核對答案。現在全國考試都是‘花卷’,就是內容一樣,順序不同,所以才要對一下……
作弊設備必須是在兩公里之內發射信息,遠了搞不定,我自己是沒辦法操作的,所以我得把信息發給操作設備的人。
這個單子成本400元,我賺了800元。有人認為我黑,我反而覺得就是因為我不夠黑,所以才會被抓,因為把價格抬高的人要把我擠出去。像這類試題買賣就得抓現場,否則,到了現場證據也就沒有了。如果不是在網吧,我也不會被抓……”李彬說起此事,似乎還存在著僥幸心理。據檢察官調查,李彬在此次研究生考試中,買賣考題答案及作弊設備非法獲利2400元。
“我覺得這個世界生來就是不公平的,總有人要做這樣的事,那么對其他的人來說,就是不公平的。我無非就是用不公平的方式來換取另一種公平。事實上有的人,根本不需要這個東西去獲得一個結果,但沒這個東西不行。我只知道我一方面賺錢一方面還能幫助別人、交到朋友。他們不通過我還會通過別人,而且價格會更高或者還會被騙……”
聽完李彬令人啼笑皆非的回答,記者感到,盡管李彬對自己所犯的基本事實供認不諱,但從他的內心深處來說,他把自己買賣絕密級研究生試題,當做了自己“幫助”別人的方式,把這當做了一門生意,甚至談到了誠信問題。完全是走歪了。
世人眼中,原本有一份相對體面的建筑工程師的職業,卻為何舍本逐末來追求這樣一張名片呢?這恐怕不是幾句假大空的道理能點醒當事人的。當所有的起點越來越不公平的時候,當應試教育越來越偏離素質教育的軌道時,當考試變成“越獄者”的雞肋時,一些原本被嗤之以鼻的行為反而成了另一些人眼中的“正道”。
本案公訴人陳祺檢察官認為,根據本案的事實,被告人李彬、王剛、古某違反了保守國家秘密法,將屬于絕密級事項的試題照片傳播到互聯網上,故意使國家秘密被不應知悉者知悉,情節嚴重,其行為已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89條之規定,構成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且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5條第一款之規定,屬共同犯罪。三個人是剛畢業或在校生,屬于初犯或偶犯,付出的代價比較大,目前均被羈押在看守所,等待判決。
目前,該案中實際獲得考題泄密答案的人數還無相應確切數據,因此事實上造成的影響結果還不得而知。檢方認為,如果經過此案的剖析,能加速斬斷考題買賣利益鏈,提高相關監考人員監管力度,加強對考生的相關教育,做好犯罪預防工作,那么考試公平的前提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
檢察官點評
上海市閔行區檢察院反瀆局周罕明檢察官向記者介紹,通過本次泄密案的處理,反瀆局發現了目前在國家級及省級考試中,呈產業化狀態的考試舞弊行為部分流程——
相關人員通過張貼小廣告、在QQ聊天群中發布消息等方式招攬考生,出售橡皮液晶屏、無線耳機等接收器。考試期間,安排專人進考場拍攝試題傳出,同時組織人員答題,再經由考場附近架設的發射器,將答案發射給購買試題的考生。整個流程組織嚴密、分工明確,多人參與配合,共同獲益分贓。
泄露考題是考試舞弊產業鏈上,不可或缺的環節,類似舞弊行為,很可能伴隨有故意泄露國家秘密案的發生,反瀆局認真總結該類案件的犯罪特征,提出了以下預防犯罪的檢察建議:
首先,加強網絡監管。建議公安機關加強對各類網絡及時通訊工具和網站貼吧、小廣告的監管力度,對發現有涉及交易考試答案內容的要及時進行跟蹤。
其次,加強對考場安檢設備、屏蔽設備的檢測。采購質量可靠,功率較大的屏蔽設備,避免出現信號屏蔽盲區情況。同時,加強對監考人員的培訓,向監考人員告知考生常見的作弊手段,防止考生攜帶作弊設備進入考場。
此外,建議各大院校加強對學生《考試法》《保密法》等方面的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的誠信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