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仁山
微博打拐,讓寶貝回家
文/賈仁山
一位剛過不惑之年的女子,在2008年成為“寶貝回家”網站的志愿者后,就一直用心為那些被拐賣的孩子找尋回家的路。善良的堅持,信念的執著,使她讓一個個支離破碎的家庭重新團圓,她的努力與用心,讓一個個歸心似箭的孩子看到了渺茫中的那一線希望。

郭亞紅,1972年9月出生于吉林省松原市,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全家七口人,生活困難。走出校門后,她就開始做些小生意賺錢為父母分擔生活重負,先后做過小禮品、賣過保險,甚至還做了幾年服裝生意,這讓她小有積蓄……
至今,她還清晰地記得:2008年“5· 12”汶川大地震當日,面對電視鋪天蓋地的救災報道畫面,她流淚了。得知在地震中有大量的失蹤人口后,悲傷中的她立即想到:我在網上是不是可以幫助災區的人呢?她馬上上網,開始搜尋相關信息。無意中,她發現搜索結果中有一個叫做“寶貝回家尋子”網站。
她點擊進去才了解到:寶貝回家尋子網,是本省通化市的寶貝回家志愿者協會的公益性尋人網站,協會還是由愛心人士組成的民間志愿者組織,為失蹤兒童家長提供免費的尋家幫助,幫助走失、被拐、被遺棄兒童尋找親人,幫助因各種原因流浪、乞討、賣藝兒童回歸正常生活。在網站上,她還看到了“寶貝回家尋子網”創辦者——比自己大10歲的張寶艷的感人故事。
原來,2007年,張寶艷與丈夫秦艷友一同創建“寶貝回家尋子網”,專門幫助被拐賣的、被遺棄和走失的、流浪乞討兒童回家。如今,在“寶貝回家”志愿者組織登記注冊的志愿者已逾兩萬多人,成功救助和幫助離散兒童與家庭團圓達上百人次……
看完張寶艷的故事,郭亞紅流淚了:我也要做一個這樣的好女人,做一個能幫那些孩子找到回家路的人!她幾乎沒有猶豫就開始了注冊……
從這一天起,她成為了“寶貝回家尋子網”志愿者,網名“小梅”。
從此,她每天都泡在網上看孩子尋家、家尋孩子的登記材料。但是,因為她剛剛接觸這個她還十分陌生的領域,一時間還有點摸不到頭腦。
但九個月之后,她歷盡波折終于幫助一個被拐16年的孩子找到了親生父母,因為這是她做志愿者后幫助孩子尋家成功的第一例,所以至今她還記憶猶新:
2008年7月13日,張寶艷收到網站發來的一個尋親求助帖子:這個孩子從廣州工地上被拐賣到福建莆田16年,名叫吳志堅。他模糊地記得父母是四川人(其實是重慶,當時尚屬四川管轄)。因為“5·12”大地震后,這個孩子一直惦記著父母的安危。而他被拐后,因為原買家有了兒子,就把他轉送給現在的養父母收養。養父母知道他的擔心后,也幫助孩子尋找親生父母,但一直未果,直到他在網上發現了“寶貝回家尋子網”……
張寶艷把信息分發下去,發動志愿者開始尋找。但是幾個月過去了,也沒什么消息。
2009年5月初,郭亞紅在網上搜尋、比對尋親信息時,發現了一條“尋找甘朝林”的信息。她經過詳細比較,發現這個叫甘正洪尋找親生兒子甘朝林的諸多特征,與吳志堅的尋親信息幾乎重合。第一次有這樣的發現,郭亞紅雖然很興奮,但還是慎重地請其他志愿者對這兩條信息進行了比對、核實。后來,比對的信息到了福建、廣州等地志愿者手中,他們分別與兩家人見了面,進行了詳細核實,了解到了更多情況。
真相逐漸清晰起來:吳志堅可能就是甘家丟失的兒子!
原來,1993年春節后,甘正洪從重慶江津老家攜妻帶子,來到廣州火車站附近一個工地打工。
有一天傍晚,兩個男人突然來到工地,碰上了正帶著兒子在工地上玩的甘正洪。兩人向他訴說自己“被搶劫了,身無分文”。甘正洪和妻子見他們可憐,就介紹他們在工地上打工。
兩人表面上對他們夫妻非常感激,經常到他家來吃飯,還不時帶著當時年僅六歲的甘朝林到附近玩。
1993年9月4日下午三時左右,這兩個人突然說要帶甘朝林一起出去買雪糕。甘正洪和妻子根本沒多想什么。不料,兒子一去再無影蹤,那兩個人也一起失蹤。
甘正洪夫妻報警后,才發現這兩人在工地登記的姓名都是假的。警方雖然抓到了其中一人,但是孩子卻幾經轉手,音信皆無。找不到兒子的甘正洪夫妻兩人整天以淚洗面,幾乎崩潰,下決心不再離開廣州,他們要一邊打工一邊尋找兒子……
2009年6月17日,在廣東、福建兩地的寶貝回家志愿者的安排下,甘正洪與16年未見的兒子甘朝林(吳志堅)見面了……
那天,遠在松原市的郭亞紅聽到電話里的直播聲音:雙方見面,根本不用做什么DNA,只看父子非常相像的面相,就已可以確認具有血緣關系,父母正與兒子抱在一起痛哭……
放下電話,郭亞紅眼淚刷地也流了下來,她心里卻無比充實:這九個月的網上艱辛,終于有了成功回報。
她長吁了一口氣,一顆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
幫助孩子尋家成功第一例,讓郭亞紅信心倍增,熱情似火。
雖說幫助那些孩子尋親成功了,郭亞紅也十分有成就感,對尋親志愿者的工作開始逐漸入門。但是,她總得生活下去。雖然自己還有積蓄,但郭亞紅覺得這樣長期下去有些困難。
一天,她出去尋找工作。接連走了幾家單位,郭亞紅非常失望:原來,這些單位的工作環境雖然不錯,但單位管理制度都有一條:不準隨意上網!
走出應聘單位門口,站在大街上,郭亞紅腦海里突然浮現出他(她)們盼望找到親人的眼神,想一想手頭上還有十幾個孩子要尋家的線索,她覺得自己實在放不下。
在回家的路上,心情郁悶的郭亞紅幾乎流淚:看來,要想幫助這些孩子,我就只能待在家里吃老本,因為只有在自己家里,才能隨時上網幫助那些孩子。
可是,難道就真的沒有一份既能養活自己,又能兼顧到幫助那些孩子的工作?她連續找了幾天工作,最后,她徹底失望了,咬咬牙,回家了。
一天,郭亞紅的哥哥對她說:咱媽已經八十多歲了,需要人照顧,我和你姐姐他們都有工作,干脆就由你來專門照顧媽吧。你不是愿意上網幫助那些孩子嗎?這樣,也不會耽誤你的事!
原來,哥哥姐姐們慢慢地知道了她在做志愿者,郭亞紅也詳細說過自己幫助孩子尋家找父母的過程,還把網上孩子們與家人團聚時痛哭流涕感人至深的照片找出來,給哥姐們看。大姐說,我妹妹心腸好,愿意幫助人,就讓她做下去吧,這樣總比沒事做強,做好事總是好的。
郭亞紅徹底打消了尋找工作的念頭。每天,她照顧好媽媽的飲食起居后,就開始與天南地北的志愿者們討論每一個案例,經常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半夜。第二天早晨五六點鐘,網友們發現她又上來了。久而久之,外地的志愿者知道東北有個“小梅”是個“神探”,往往在接到孩子尋親任務后,一有發現,就上網找她幫助甄別、分析。慢慢地,與她有聯系的尋親孩子都把她當成親姐姐一樣信任,有什么心里話也愿意向她訴說。
有時,有的孩子及尋親家長遇到了困難,只要找到她,她馬上就找志愿者協會說明情況,請求協會給予幫助。
2010年3月,29歲的周成亮要尋找父母,他找到了“寶貝回家”網站。
郭亞紅接受了這一任務。
原來,1989年10月,黃細群(現名,原名周亮)被拐賣到福建。他曾經在多家政府網站和許多尋人網上發布過尋親消息,但一直沒有回音。抱著最后一絲希望,來到“寶貝回家”。
他被拐賣前的名字叫周成亮。1988至1989年夏秋之間,當時年僅六歲的他和哥哥被人販子同時拐走……

周成亮回憶:自己曾經在鄉下生活過,腦海中有很多人一起插秧的場景,印象中沒有下過雪;見過水牛,家里有臘肉,掛在屋檐下。主食是米飯,沒有見過海鮮,小時候不怕辣,敢吃生姜和大蒜。記得曾經被父母脫了褲子打屁股,很疼……
郭亞紅和志愿者開始了工作:網上搜索,大家查詢出59個符合周成亮和哥哥年齡特點(26歲至31歲)的男性,但涉及全國21個省市。郭亞紅腦袋一時間有點大了:這么廣泛的范圍如何尋找?可是不這樣尋找,又有什么好辦法呢?
郭亞紅和志愿者開始發動21省所有志愿者“大海撈針”,對59條“周成江”的線索逐個電話核實。吉林、陜西、安徽首先完成核對任務。接著,河北、湖南、四川、江蘇……
59條“周成江”線索,最后均被一一排除。郭亞紅百思不得其解:難道我們的排查方法有問題?她依然不死心,就開始翻閱網上的周氏家譜……其間,線索紛至沓來,但先后都被排除。
2011年4月29日晚,郭亞紅在網上搜索資料時,偶然搜索到一家網站當日下午4時37分登記的一則尋子消息:失蹤人周亮,1982年正月初三生于貴州省遵義縣團溪鎮黃家灣村前進組,1988年農歷九月二十一日同哥哥周勇上午11點放學后路過遵義市丁字口時,被一男一女騙去吃涼粉,隨即與弟弟周亮一起被騙走,至今杳無音訊。
郭亞紅腦袋里突然亮光一閃,這不是與周成亮的情況相似嗎?這個周亮是不是福建周成亮?姓名極為近似,周成亮與周亮只差一字;雙方都是放學時被拐走;人販子都是一男一女;和哥哥一起放學時被拐。
當晚7點20分,郭亞紅立即按照信息上提供的聯系方式,打電話聯系周亮家人:孩子媽媽說自己失蹤的兒子確實也叫周成亮。她把福建周成亮的線索逐一與其核實無誤,周媽媽激動得哭了起來。周家人又上網看了郭亞紅提供的福建周成亮照片,周家人一眼就確認了這個周成亮就是自己的兒子……
2011年5月6日,周成亮與家人的DNA鑒定結果證明:周成亮就是1988年貴州省遵義被拐走的周亮!
5月7日晚,周成亮與親生父母在山東衛視《驚喜驚喜》欄目見面:一家人相擁而泣……
這是一場遲到了23年的團聚!
2011年8月16日晚,郭亞紅偶然從網上得知:前文所述的已找到親生父母的甘朝林,如今已經結婚生子,并準備帶著父母去養父母家的福建莆田定居:他想經常見到養父母!
看完消息,郭亞紅眼淚靜靜地流了下來:自己一個小小的努力,就讓兩個家庭平添了多少幸福與歡樂啊!
郭亞紅看著自己在2010年獲得的“十年法治人物”獎杯,不由得再次捧起來細細端詳。此時,她才突然覺得,這個獎杯原來沉甸甸的!
她心里突然有了一種強烈的成就感:自己這幾年沒有白白忙碌,幫助那些孩子找到了家,找到了父母!為了那些一心回家的孩子,和那些望眼欲穿的父母,還得繼續做下去,還要做得更好更快!
在為孩子尋親史上,郭亞紅最快時只用一天時間,就幫孩子找到了親生父母,令人稱奇,更令人深思。
2011年11月9日晚,郭亞紅登錄剛開通不久的微博,她發現新增了幾位“粉絲”。其中一位網名是“母親的笑臉夢中相見”。郭亞紅本能地心里一震:這名粉絲很可能是一位求助的尋親者。
郭亞紅順手就點擊進入其微博。
這個微博剛注冊,簡介上說,他注冊微博就是想找“寶貝回家”志愿者,幫助自己找到失散22年的家人。
他自述:自己名叫楊橋生,1989年從貴州被拐賣至福建,20多年來,他在夢里都想回家!
“回家?多么奢侈的話題啊!1989年我被人帶到福建晉江賣掉,那年我才9歲。20多年了,白天想,夜里想,夢里還在想回家啊……家里還有人記得我嗎?今天,我在網上看見有個‘寶貝回家’尋親網,馬上開通微博關注這些人們,我能引起他們的關注嗎?”
……
兩條微博,寥寥數語。郭亞紅鼻子酸了……
19點53分,她給博主發了一條私信,留下自己的QQ號碼,同時申請加他為QQ好友,但對方沒有反應。
郭亞紅知道:尋家找父母的孩子,心情都非常急迫,不等了。
她馬上按照以往的習慣,在網上開始搜索、分析線索。
郭亞紅在“寶貝回家網站”、百度進行搜索,沒有任何收獲。
隨后,她又針對他微博中“大哥叫楊得(德)有,二哥叫楊得林,三哥叫楊得橋”的線索,在網上向貴州當地的志愿者和警方發出求助,請警方通過其哥哥、姐姐的名字找尋他的家人。貴州警方非常負責,馬上進行戶籍查找,未果(事后得知,他的記憶并沒有錯,只是多年后三個哥哥均已改名——作者注)。
直到后半夜,郭亞紅在網上還是一無所獲。她累極了,只好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郭亞紅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開動腦筋:楊橋生的尋親線索應該比較可靠,只能脫離網絡開始在現實中尋找。好不容易等到了上班時間,她通過查號臺,查到安順市西秀區雙堡鎮政府和鎮派出所電話。鎮政府有人接電話,郭亞紅說明了情況,請她幫助聯系村里核實情況。20分鐘后,鎮政府電話回復,說已核實過,平寨村里的確有一個孩子,20多年前被拐失蹤,并把村支書電話提供給郭亞紅。
郭亞紅隨即聯系到村書記,與楊家人就線索進行細致核實:楊橋生與楊家人所有線索完全相符。
此時,郭亞紅盡管在三年中已親手為40多個孩子找到了家,但當確認楊橋生與家人信息完全相符的那一刻,郭亞紅雖然笑了,卻還是突然地淚流滿面……
她心里在為楊橋生高興!也感動于自己這個僅一天時間就為孩子找到家的速度。
這一速度,至今在全國尋親史上也是首例!
隨后不久,楊橋生與父母都分別進行DNA驗證,結果證明:他們就是失散20多年的一家人!
專心用心,滿懷赤誠地為孩子們尋找親人,至今,郭亞紅已為70多個被拐賣的孩子尋找到了親生父母!
2012年年底,郭亞紅被提名為“感動吉林”人物之一;2013年4月中旬,郭亞紅被評為“吉林省優秀志愿者標兵”。
在接受采訪時,談到五年來作為志愿者所經歷的那些為孩子們找尋親人的一個個感人故事,她數度熱淚盈眶:“我做‘寶貝回家’志愿者已經五年了。說句老實話,每天坐在電腦前,通常一坐就是一天,說不累是假的,可是每當在電視上或者報刊上,一看到那些父母天天撕心裂肺地尋找孩子,還有孩子哭喊著找家找父母時,我就覺得還得做下去,因為我不忍心!每當我幫助那些孩子找到了親生父母,我就想自己又為打拐做了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現在,我非常希望看到‘天下無拐、天下無賊’的那一天!”說這句話時,郭亞紅眼里有淚。
編輯:程新友 jcfycx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