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益陽草尾鎮是該省農村土地確權試點鄉鎮,蔬菜產業比較發達,土地流轉頻繁,而在傳統的流轉形式中,由于政府角色缺位,企業與千家萬戶打交道難度很大,企業怕農民毀約,農民對投資商不信任,土地流轉進展比較艱難。所以2012年初,益陽市確定草尾鎮作為確權頒證試點,隨后在這里試行了土地信托流轉,讓政府出資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托機構,穩妥推進了農村土地信托流轉,形成了農村土地信托流轉的“草尾模式”。
據了解,“草尾模式”的基本做法是:由政府出資在鄉鎮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托機構(公司),農民在自愿的前提下,將名下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委托給土地信托機構,并簽訂土地信托合同,農業企業或大戶再從政府土地信托公司手中連片租賃土地從事農業開發經營活動。通俗點說,就是政府充當企業和農民之間的中間人。
由鎮政府全資注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托公司,負責健全工作網絡和機制,組建土地信托流轉服務中心,使農村土地流轉走上了規范化、法制化、規模化的軌道。整個流轉過程中農民無需花費任何費用,企業每年每畝地只需交10元手續費。
據草尾鎮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托公司負責人,草尾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劉亞峰介紹,選擇一個好的企業是土地信托流轉關鍵所在,他們會著重在資質上進行把關,著重選取有資金實力、有良好信譽、有農業生產和管理經驗的大戶(公司)經營信托流轉的土地,并做好各類專業化服務。
同時,草尾鎮政府還制定了加強土地信托流轉獎勵辦法,對于信托流轉快、質量高的村組優先安排國家涉農項目資金,對于來草尾受地發展產業500畝以上的,政府獎勵現金一萬元。而參與土地信托流轉后的農民可以優先到基地打工,優先享有接受就業、技能培訓的機會等,充分調動了農民參與土地信托積極性。
當地一位企業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農民更愿意相信政府,有政府參與后,我們企業省了不少麻煩事!”
根據草尾鎮政府規劃,到2015年,全鎮土地信托流轉將達12萬畝。
回溯起草尾鎮土地確權頒證的歷程,今年3月以來,草尾鎮四民村和保安垸村的農民陸續領取到《集體土地使用證》、《農村土地經營權證》和《房屋所有權證》和《集體土地所有證》,前三個紅本本表明這些物權全部為農民個人所有,后一個綠本本則是發給村和組的《集體土地所有證》,明確了過去僅在文件中模糊存在的“農村集體土地”,究竟哪些屬于村集體,哪些屬于組集體。每戶戶主分別在所在村組“魚鱗圖”(土地權屬界線圖)上按下指印。而四本證書,標志著湖南農民開始真正擁有土地和房產等物權。
據媒體報道,湖南土地確權方之所以選在草尾試點,有著現實考量:一是草尾鎮是沅江市最大的農業型鄉鎮,蔬菜產業比較發達。二是草尾鎮不是城鄉接合部,試點不會改變用地性質,不會觸及土地政策底線。三是該鎮有一定的土地流轉傳統。
草尾鎮確權頒證辦主任周梓群介紹,由于之前農民的土地分配并不明確,有的農戶耕種近20畝,有的農戶幾乎沒有農田;而在宅基地上,更是一本糊涂賬,土地確權工作難度可想而知。“我們開會調解、投票,為土地重新分配這個事情整整忙碌了三個多月。”周梓群說,“我們主要采取按戶口人口數額來分配土地,但也考慮實際:有的人戶口雖然落在村里,但既沒有在這里居住更沒有承包過土地,所以不會計算進去;有的一戶家里只有一個孤寡老人,很是貧困,分配的時候算了兩個人口。”
周梓群表示,土地確權之前,所有權不清晰,流轉起來爭議很大,嚴重阻礙了流轉進度,現在農民有了“本本”做憑證,順利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