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鎮銀行是新型的農村金融機構,其定位是貼近農村社區,主要為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提供信貸及其他金融服務的股份制社區性商業銀行。旨在解決現有農村地區金融機構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金融服務缺位等問題。但由于村鎮銀行制度設計與自身運營機制的雙重約束,致使村鎮銀行履履“跑偏”,極大地制約了村鎮銀行支農功能的發揮。
存在的問題
來自中國銀監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組建村鎮銀行876家,村鎮銀行在機構數量、資產規模、盈利能力等方面均有了較大進展。但是,村鎮銀行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村鎮銀行從成立之初就擔負著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經營責任,各方股東傾向于在經濟發展較快、市場環境比較成熟,各種運營機制相對完善的地區發展經營,而不愿在“三農”領域開展業務,村鎮銀行業務大多停留在縣城,不下村鎮,并出現了“壘大戶”的傾向,有悖于成立村鎮銀行的初衷。一方面,來自發起行的高管人員往往僅熟悉城鎮業務,對農村金融業務比較生疏甚至會產生天然的排斥;另一方面,村鎮銀行缺乏鄉鎮以下的分支機構,導致其服務“三農”的顯性和隱形成本很高,降低了開展農村信貸的積極性,甚至對支農產生“惜”貸“畏”貸情緒。
貸款結構嚴重失衡。國家為了支持村鎮銀行的發展,給予村鎮銀行支農和涉農貸款相關補貼政策,但是由于村鎮銀行多設立在縣城,相關業務均發生在縣城內,支農和涉農業務較少,大部分貸款投向制造業、房地產和批發零售業,偏離了“支農”政策初衷。村鎮銀行大額貸款發放較多,凸顯目標客戶定位于大客戶的經營導向,違背了“普惠金融”小額分散的貸款原則。目前村鎮銀行存款結構呈現“三高兩低”特征:即企業存款占比高,儲蓄存款占比低;活期存款占比高,定期存款占比低;存款業務對大客戶的依賴度高。造成村鎮銀行的存款穩定性不高,也與貸款結構難以匹配。調查發現,一家村鎮銀行各項存款4.9億元,其中單位存款2.7億元,這些存款主要是大股東的單位存款刻意留存在村鎮銀行形成的。貸款余額5億元,貸款總戶213戶,而達到500萬元貸款的有11戶,戶均貸款高達到239萬元。
金融產品缺乏特色。村鎮銀行缺乏明確的市場定位和經營策略,金融創新能力不足,表現出與農信社經營“趨同化”現象。村鎮銀行網點少、人手不足、結算不通,在信貸產品、創新服務、貸款規模、科技支撐、客戶資源、品牌效應等方面很大一部分的經營模式幾乎拷貝了發起行的模式。這就造成村鎮銀行除了獨立小法人的身份、規模和經營范疇不同外,與其他的金融機構一個網點沒有太多的區別。因此也造成村鎮銀行與農村信用社的不良競爭,由于一些村鎮銀行的高管和職工都是從農村信用社挖過來的人員,從而在管理上和客戶群上都與信用社嚴重重疊,致使原來農村信用社的很多優質客戶和存款流失到村鎮銀行。而村鎮銀行發揮的作用也僅僅就是一家設在縣城內的信用社,并沒有發揮村鎮銀行的支農作用。
經營風險不斷積累。村鎮銀行成立以來,受到了眾多政策的扶持,其中在貸款投放上,人民銀行給予了一定的支持,銀監局也對其存貸比放松了考核,這使村鎮銀行的信貸擴張極快。調查發現,一家村鎮銀行成立不到3年,貸款達到5億元,存貸比超過100%。風險積累不可小視。在內部管理上,部分村鎮銀行高管人員風險意識薄弱、權力制約機制不到位。業務操作流程不完善、缺乏貸款風險管理和風險評估方面的專業人才,在業務經營和實際操作中存在著較多風險隱患。同時,村鎮銀行還存在管理人員成本過高的問題。調查發現,一家村鎮銀行從農村信用社和國有商業銀行挖來3名高管,年薪從20萬元到30萬元不等,每年這家村鎮銀行要支付給高管人員的年薪就超過100萬元。另外,由于許多村鎮銀行沒有接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一方面村鎮銀行信貸數據不能納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另一方面村鎮銀行也不能查詢人民銀行征信系統數據庫中企業和個人的信用記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放貸的安全性,信貸資金風險隱患較大。
可持續發展
村鎮銀行必須把主要競爭區域鎖定在農村,并將其資金主要投向農村,滿足農村客戶的資金需求,始終堅持服務“三農”,兼顧支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的市場定位,才能防止“跑偏”現象發生。
推動回歸合理定位。為“三農”服務是設立村鎮銀行的初衷,任何時候都不應偏離。村鎮銀行的建立是解決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的創新之舉,是解決農民貸款難和全面建設新農村的有效途徑。因此,村鎮銀行必須明確自己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要真正認識到服務“三農”不僅是村鎮銀行的市場定位,也是應履行的社會責任。村鎮銀行只有在“三農”的發展中實現自己的發展,只有在與“三農”的合作中才能實現村鎮銀行與“三農”的共贏。
加強“支農”效能考核。加大對村鎮銀行支農比例達標的考核,通過考核來強化對村鎮銀行服務“三農”情況的監督管理,糾正村鎮銀行偏離設立初衷和市場定位的行為,敦促村鎮銀行切實為所在區域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對考核合格的村鎮銀行,監管部門可考慮實施正向激勵機制,在網點設置、業務開展方面給予一定獎勵。建立差別化正向激勵機制,綜合運用存款準備金、支農再貸款、利率等工具鼓勵村鎮銀行加大支農、支小力度。要建立主發起行支持村鎮銀行發展效果的后評價機制,有效督促主發起行加大對村鎮銀行的支持力度。對發展方向偏離“三農”或出現經營風險的村鎮銀行的主發起行,要采取限制其發起設立村鎮銀行諸如此類的約束機制。對發展好的村鎮銀行的主發起行實施獎勵措施。
創新有特色的服務。要引導村鎮銀行創新發展模式、品種和服務手段,從貸款產品、貸款擔保方式、貸款定價機制、貸款管理方式、貸款風險控制等多方面進行創新。如完善小額農戶貸款和聯保貸款管理機制,建立涉農小微企業項目庫,將龍頭企業與農戶、中介機構和擔保機構等具有法人地位的利益主體納入聯保貸款范疇。探索抵質押品方式,如探索農舍抵押、農機具抵押、門店抵押和合作社聯保等貸款方式,積極推行一次抵押、集中授信、余額控制、循環使用的管理方法;探索養殖水面使用權、經營權、經濟林權、訂單、動產抵押、權利等作為抵押質押;開展個人創業投資貸款、個人工資保證貸款、車主融資貸款等創新業務。要根據農業季節性、周期性的特點,建立彈性還款制度,緩解農民還貸壓力。通過實施“辦貸上門”“流動銀行”等機動靈活的服務手段,建立便利高效的支農貸款審批機制,打造村鎮銀行的服務品牌。
側重政策引導與扶持。為使村鎮銀行更好地服務“三農”,并在服務“三農”的過程中實現自身不斷發展壯大的目標,有關部門應給予村鎮銀行必要的政策支持。國家財政部已于2009 年4 月印發了《中央財政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2010 年9 月印發了《財政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資金管理辦法》,對村鎮銀行涉農貸款制定了相應的補貼和獎勵辦法。在此基礎上,地方政府可以進一步加大對村鎮銀行涉農貸款的獎勵,并在增設村鎮銀行網點方面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對初創階段的村鎮銀行在稅收政策上給予優惠,對營業稅和所得稅進行減免,扶持其發展壯大。
(作者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丹東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