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票據管理是預算外資金和罰沒收入等非稅收入管理的源頭,加強財政收費票據管理,是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管理的根本和基礎。
傳統的票據管理方式是由各用票單位向財政票據管理部門領票,用票單位手工開票后,由票據管理部門手工核銷票據。即使有部分單位是采用電子開票的方式,由于沒有合適的方式能夠保證在單位開票到上報核銷這一過程中數據的可靠性,因此,這種電子數據是不可信的,實際上還是要由票據管理部門根據紙質票據來手工核銷。
這種管理方式無法真正達到“以票管費”的目的。因為,票據的種類很多,有200多種,而總的用票量很大,用票最多的單位每個月會達到幾十萬份,這么龐大的數量靠人工核銷不但工作量大,而且核銷出錯率高。無法對票據進行精確的核銷,使非稅收入管理存在著比較大的漏洞,比較容易滋生一些部門、單位截留、挪用收入,甚至私設“小金庫”的現象。
要真正實現“以票管費”,實現用票單位資金的收繳、核銷一體化,需要核銷電腦化和非稅收入管理網絡化的支持。
簡言之,財政票據電子化改革管理系統分為單位端與財政端兩大方向,包含了有關單位的全面的票據業務管理內容。
江西省某縣財政局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收費單位首先到財政部門和物價部門來申請,比如某單位根據自身的職責特點,會有某一個或某幾個收費項目。然后單位去財政局和物價局去審批這些收費項目,根據國家實行清理收費項目的工作,審查其收費項目是否合規。如果能得到批復,財政局給該單位一個加密U盤,里面設有審批的收費項目。如果增收沒有收費權限的項目,機器就打不出收費項目的票據,繳費人自然不會給錢。比如財政部門會有會計報考費,注冊會計師費,如果以前手寫的票據,其它部門也可以收取這個費用,并且查不出來。現在使用票據電子化繳費,就規范了收費項目。
“另外由財政局派網絡工程師給各個單位安裝設備,而其他部門沒有安裝權限。每個單位都配置專用的打印機,專用電腦和加密U盤,并且專用于打印的紙質票據也要到財政來領取。財政局是一個月要核銷一次,收上來費用一定要入了庫以后,我們才能給單位消掉,然后再給他發新的票據。如果不按時銷納,單位就不能領取票據。這就是為了能讓非稅收入能及時入庫,并且每月能反映出非稅收入的真實情況。”他說道。
這位負責人還告訴記者,現在單位從收費形式上操作去設“小金庫”已經是很難了。除非是對國有資產處置,自己賣掉國有資產并且不開票,自然他們的錢也不繳進來,這種情況下形成小金庫還是有可能的。但從收費方面,“小金庫”已經不能存在了。
就他們縣的情況來說,財政票據電子化在本地的覆蓋率已經達到100%,只要有收費的單位就要安裝。在鄉鎮,配備這些設備每年的運營費達1萬多元,但是由于各個鎮所的工作人員少,有的甚至只有一兩個人,所以為了節約開支,設備就放在鄉政府和財政所,兩個地方各一臺。
談到財政票據電子化所用的費用成本時,這位負責人說,縣財政與上級聯網的費用及運營費用和管理費用一年要有100萬元的預算資金。各個單位的設備費用如打印機,電腦,加密U盤等,是由單位自己支出。如果某個單位實在捉襟見肘,那財政在每年的預算中,給其追加進去。
財政票據電子化改革讓非稅收入露出真實面目。這位負責人說:“縣紀檢,市紀檢,省紀檢可以隨時調到任何一個單位的開支,包括收入和支出,及支出明細。通過財政票據電子化讓財政資金變得更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