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體制機制對企業似乎有著太多的束縛,“玻璃門”、“彈簧門”、審批過多等現象一直頗受詬病。這些問題影響了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也影響了政府職能的正常發揮。近日,記者就政府職能轉變,簡政放權等問題采訪了中國企業投資協會秘書長宋曉鶴、欣正和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仲亮和裨益豐資本董事總經理祝慧燁。
改革是最大的紅利
《新理財》: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并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關于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中也提到“要簡政放權,下決心減少審批事項”。各位從企業的角度,如何看待這一轉變?
宋嘵鶴:這些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外資本大量涌入,國外產業向國內市場不斷滲透,我國民間企業受到的內外沖擊和壓力前所未有。我們協會一直在努力積極協助政府和企業研究產業發展政策,發揮好橋梁紐帶和中介組織作用,協助企業整合各方資源,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
我認為完善經濟發展方式,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真正做到“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勢必會給企業的健康發展和未來經濟的穩健增長帶來更強有力的保障。
壓在企業身上的山
《新理財》:在多年經營企業的經歷中,是否曾經感受到過來自體制、政府方面的一些束縛?
祝慧燁:我在半官方的機構時間較長,又有經營企業的經歷,因此,對于體制、政府方面的束縛和限制確實感同身受,我現在非常關注文教與衛生領域,在這個領域政府有諸多的審批與管制,包括行業準入、工商注冊、經營資格、投融資等;比如在教育、健康培訓中,有很多素質不錯的公司由于準入、信貸和相關管制問題,拿不到相關資格,或者融資困難等,難以做大做強,還有在與資本市場對接的過程有不少障礙,譬如新東方這樣公司也只好到國外上市了。
近年來在不少地方,民間財富管理、借貸的規模出乎意料,與民間借貸的經營者面對面交流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一方面,他們大多希望他們所從事的事情能夠陽光化、規范化;另一方面,他們希望政府監管有一套成熟的理念和措施;如果在審批和監管方面沒有改革與創新,在有的領域,監管的結果可能與初衷背道而馳。
就拿裨益豐公司來說,我們一直從事面向地方園區和中小企業的投資和綜合服務業務,許多中小企業有共同的感受,存在信貸政策、用地政策、社會和配套政策的不公平和機會不均等問題,在項目審批,行業準入等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所有經常聽到中小企業呼吁國民待遇。
我們搞金融資本的同仁還要倡導好金融、好資本,建設投資文化,從理念引導、行為規范、心態調適方面入手,提倡健康的行業價值公約,還要呼吁為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創造更好環境,“產融產融”沒有“產”哪有“融”!搞金融創新更是不能離開實體經濟。
《新理財》:中小企業融資難確實是當前普遍存在的現象。怎么看這個問題?
宋曉鶴:近幾年,由于種種原因,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十分突出,目前依然是制約企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問題。據我了解,由于國內資本市場,包括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它們的準入門檻都較高,現行上市融資、發行債券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導向,對民營企業又多是不利的,這就導致沒有一個資本市場是能夠為廣大民營企業融資服務的,也使得民營企業很難通過債權和股權等直接融資渠道獲得資金。很多民營企業不得不通過非正規的渠道獲得資金,企業明知這是飲鴆止渴,但又不得不為之!其導致的后果一是拖欠貸款成為常態;二是“民間借貸”蛻變為“地下錢莊”;三是企業破產,老板跑路的現象頻發,這些現象在浙江溫州地區已是屢見不鮮了!
《新理財》:那么您認為上述問題產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宋嘵鶴:上述問題的產生既有企業自身的問題、同時也有政策和銀行這方面的制約因素。
如何破繭化蝶
《新理財》:剛才談到了這些問題的產生主要來自企業、政策和銀行這三方面,那么各位認為破解上述問題的切入點又在哪里呢?
李仲亮:我認為破解上述問題的切入點就是政府應為民營企業融資搭建一個平臺,從而建立一個有利于民營企業融資的外部環境。關于具體的對策方法,我認為應該著眼于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就是要建立健全支持民營企業融資的政策及法律法規。政府需要擔當民營企業融資的支持者、民營企業融資信用的保障者和民營企業融資市場的建設者這樣一類角色。政府應該把民營企業金融市場的工作,作為政府重要職能之一來加以重視!
其次是政府要簡政放權,簡化程序、創新服務方式。這點也是最為重要的!關于涉及到政府對民營企業融資流程實行簡政放權,簡化辦理程序等方面的推進工作,我認為應適時建立一個專門的、針對民營企業融資信用的評價審批機構,該機構可匯集商業銀行、工商、經貿、司法、稅務等部門,系統地對民營企業的合同信用、質量信用、勞動信用、環保信用、納稅信用、司法信用以及企業法定代表人個人信息等事項進行“一站式”評價,借此杜絕由于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逆向風險”和“道德風險”問題。同時這樣也可減少商業銀行貸款審查的難度和監督的成本,從而減少交易的相關費用,為融資企業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可作為政府創新服務的一種方式。
最后一點就是要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建立健全商業銀行貸款體系,完善商業銀行的貸款激勵機制。我們不妨可以先嘗試著在現有的商業銀行中設立民營企業事業部,來專門負責民營企業融資。這對銀行自身來說,也是化解銀行系統性風險的有效方式。另外就是要按風險收益對稱原則,賦予商業銀行對不同風險等級的貸款收取不同水平利率的決策權限,提高商業銀行對民營企業貸款的風險定價能力;還有就是商業銀行應加快建立內部責任和權利相對稱的信貸管理激勵機制,改變目前重約束、輕激勵的貸款管理方式,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增強信貸人員收集民營企業中的中小企業信息并提供貸款的積極性。
《新理財》:我們在開始也談到,事實上關于政府職能轉變、放權,創新服務方式方面,已經逐步有了新的舉措。您作為金融投資領域的企業家能否談談上述改革講對金融投資行業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祝慧燁:金融投資行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是經濟的血脈,對整個經濟體有著非常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而且金融投資行業還是國家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和工具。金融投資行業一直管制比較嚴格,從行業準入,風險管理、合規監管、安全運營甚至經濟秩序等方面,處處都需要政府那只“看得見的手”。當然,金融投資行業也是市場化創新非常活躍的領域,“創新”和“監管”是一種博弈,也是一種制衡,這就需要一套好的規則設計和制度安排,需要“聰明”的監管。
六年前,北京大學金融與產業研究中心組織了關于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辦法的研討,當時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念,一種觀點認為,私募股權基金是新生事物,為了其健康發展,需要進行嚴格管制;另一種觀點認為私募股權基金突出一個“私”字,應讓其自由的發展,我們看結果基本是一種折中,既不放任自流,也不過分苛嚴,比如采取“備案制”管理,應該說,這種管理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私募股權基金的發展,當然也要規范有序。因此,十八大提出的政府職能轉變、簡政放權對投資行業來說,無疑是促進本行業發展的一股強大的推動力量,我們希望讓市場發揮基礎力量,同時,科學監管,有序發展,做到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
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從本質上就是與中小企業共成長,通過專業服務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去實現自身的價值。改革依然是我們最大的紅利。
《新理財》:站在行業的角度,各位對政府職能轉變、放權,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等改革有著怎樣的期待與建議?
宋曉鶴:在某種程度上說,改革之于企業依然是最大的紅利,我們期待政府有更大的勇氣和決心面對改革攻堅。改革是血淋淋的割自己的肉,要破解利益集團的綁架,切實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放權,真正把權力關在籠子里,把權利攤在陽光下。關鍵在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政府不能缺位,更不能越位,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讓市場無形的手更多地發揮作用,也就是按照大市場小政府的取向。其次,要提高行政效率,有好的吏治,讓政府機構和公務員從理念到行為,有符合廣大中小企業期待的素質和能力,切實為廣大的中小企業創造更為良好的發展環境,包括更好的投融資環境,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好更有效率和更便捷的服務,政府工作職能向服務轉變,這樣既可以消解權力的尋租空間,社會總體交易成本也得到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