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蔚 (廣東商學院圖書館 廣東 廣州 510320)
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斷提高,作為向社會大眾提供精神食糧的重要場所,圖書館越來越注重向社會公眾展示圖書館的良好形象。而圖書館標志是圖書館形象識別系統的核心部分,是對圖書館性質、宗旨、精神和圖書館文化的總體體現。一個設計成功的圖書館標志就像一張令人眼前一亮的名片,可以使人過目不忘。
由于受到制版、印刷等技術條件的制約,早期的圖書館標志是幾何化、平面化并且機械呆板的。當時的圖書館標志大多呈現出單色或幾個色塊的表現形式,設計手法也僅僅局限于點、線、面的平面組合。后來,計算機、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及新信息技術的出現對圖書館標志設計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現代的圖書館標志在構型、色彩表現上都逐漸擺脫了傳統的設計方式,正在邁向全新的境界。先進的計算機技術、數碼技術、設計工具和傳播媒體的發展使圖書館標志設計的創意和手法更加豐富,從而使圖書館標志在質感、空間、動態等多方面產生了變化,直接影響了現代圖書館標志設計的發展。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不斷產生。社會、讀者和業界對圖書館標志的傳統固有的審美觀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審美情趣日趨多樣化。人們渴望圖書館標志設計的藝術表現方式變得更加生動、有趣、符合人性化。另外,人本主義認為人應當始終處于中心地位,受其影響,現代圖書館標志在設計上首先應考慮到人的因素,充分尊重人的生理與心理需要,滿足人們精神方面的需求。
圖書館標志設計涉及到多個學科的交叉領域,并且作為視覺傳達的一部分而受到傳播理論的指導。一方面,它受到符號學的影響。符號學強調人的思維就是對符號的一種挑選、組合、轉換、再生的操作過程[1],因此圖書館標志具有具象、聯想、象征等符號特征。另一方面,認知心理學認為圖形視覺傳播過程是受眾通過大腦積極活動而達成的一種知覺結論,文化、記憶、尋找、篩選、注意等活動方式能夠影響人的圖形圖像知覺[2]。因此,符合認知心理學理論的圖書館標志設計更能夠使受眾產生強烈的認同感。
制版技術、數碼技術等的發展使得圖書館標志設計的表現手法和實現手段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新觀念和新思想被不斷地注入到圖書館標志的功能和形式中,折紙風格、綠色仿生、多維動態等圖書館標志的新形式相繼出現,為圖書館標志的形象傳播、個性化體現等帶來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折紙起源于中國,是中國的傳統藝術之一,其魅力在于用小褶皺和折痕來表現微妙和復雜的對象。在“渴望回歸本質”的主題下,折紙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在現代圖書館標志設計中得到借用,并呈現出嶄新的面貌。這種設計手法一般用于使用少量元素來表達復雜情感的標志,特別是運用在字母型的圖書館標志上。圖1中是Detroit Public Library(美國底特律公共圖書館)的標志設計,輕盈的折紙質感使得整個標志清新、簡潔。該圖書館標志產生的強烈視覺沖擊力,能夠使觀者情不自禁地回憶起兒時做折紙手工的情景,進而有種親近感。

圖1 Detroit Public Library的標志
人們對自然的不斷探索和研究為圖書館標志設計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圖書館標志設計更多地考慮到了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之間的協調關系,使讀者從圖書館標志中感受到舒適與親切,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綠色、仿生的圖書館標志設計就是選取了自然界的一些形象作為構成元素,在滿足設計的基本功能之外加入情感、心理等因素曉之以理[3]。當前,一些圖書館選取植物作為圖書館的標識形象,用綠色、仿生的形式建立起人與自然交流溝通的橋梁,以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例如,圖2中Parkland Regional Library(美國帕克蘭地區圖書館)的標志設計通過深淺不一的綠色樹木,不僅生動地表達了該圖書館公園綠地的地域特點,并且給人以休閑、輕松、快樂的感覺。圖3中Pequot Library(美國佩科特圖書館)的標志采用自然、原生態的設計思想,通過植物造型彰顯生態性。

圖2 Parkland Regional Library的標志

圖3 Pequot Library的標志
在后現代藝術思潮及先進制版技術的影響下,真實的形象在圖書館標志設計中得到回歸。以寫實形象呈現的圖書館標志與以幾何抽象形象呈現的現代主義風格的主流圖書館標志形態完全不同,表現出了人性化和趣味性,并且內涵明確、通俗易懂,容易使受眾產生共鳴而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Putnam County Public Library(美國普特南縣公共圖書館)的新標志設計就采用了攝影寫實手法。新的圖書館標志沒有完全拋棄舊標志的影子,而是與20世紀70年代設計的舊標志有著關聯性和延續性。雖然兩者都體現了美麗的鄉村公共圖書館的內涵,但是新標志的樹葉(見圖4左上)與舊標志的一棵樹(見圖4左下)采用的表現手法卻截然不同。新的圖書館標志以攝影手法展示了一片美麗的綠葉,其真實動人的形象可以使人產生美好的聯想,并暗含了圖書館地理位置信息。另外,圖5中Elnora Public Library(美國埃爾諾拉公共圖書館)的標志設計也采用了寫實的形象語言,逼真、直接的形象體現了濃郁的人性意味。

圖4 Putnam County Public Library的標志

圖5 Elnora Public Library的標志
當今中、西方優秀的圖書館標志設計不乏一些充滿了人文色彩和手繪寫意的標志。這類圖書館標志通常采用手繪或手寫來進行圖形或純文字的設計。跟以往過于直白的圖書館標志大大不同,運用看似簡單的筆墨來表達圖書館標志的“形”以及復雜的空間感使得圖書館標志具有了深刻的意境,而且耐人尋味,更加符合圖書館的文化氣質。
圖6中是2012年1月發布的Brockville Public library(加拿大布羅克維爾公共圖書館)的新標志。該圖書館標志采用了3個頂部開放的盒子彼此交錯的造型來表達該圖書館為公眾提供幫助的含義。其手繪風格和筆觸效果使得該圖書館標志姿態流暢、神采醒目、畫面立體感凸顯[4]。圖7中南京圖書館標志的基本形采用了王羲之所寫的“書”字的側形與英文字母“N”、“L”相結合,該標志是南京圖書館新館建筑造型的抽象化,也可看作是書架上圖書的抽象形。整個標志主次和諧、極具個性,“書”字筆沉墨酣、濃而不滯,充滿力度感,體現了南京圖書館獨特的文化歷史傳承與融合的意境。

圖6 Brockville Public Library的新標志

圖7 南京圖書館的標志
現代人崇尚快樂,而幽默的圖形能營造出充滿情趣、耐人尋味的意境。幽默調侃的圖書館標志與嚴肅、理性的圖書館標志相比更具親和力,更容易被觀者認同,同時新穎的角度更容易使觀者領悟到圖書館標志所要傳達的內涵。例如,圖8中Stratford Public Library(加拿大斯特拉特福公共圖書館)的標志就是以撐開的傘來幽默地象征讀者們進入該圖書館就能打開自己的世界,在知識的世界里遨游。另外,Addison Public Library(美國艾迪森公共圖書館)的標志(見圖9)以樹枝發出新葉為創意點,從富有情感誘導性的自然現象入手,使之具有強烈的親和力,達到了非同一般的訴求效果。

圖8 Stratford Public Library的標志

圖9 Addison Public Library的標志
現代圖書館標志無論是形態還是色彩都逐漸脫離了以往強烈的機械感,改變了傳統的單調乏味、缺乏變化的設計,運用許多動感圖形,通過美好的形態征服公眾的視覺,使其進入一種視覺愉悅狀態,并在美好的視覺感受中對圖書館產生興趣。例如,圖10中是2010年3月推出的Dubai Public Library(迪拜公共圖書館)的新標志。該標志造型靈動而飄逸,具有強烈的律動感。圖11中美國的Canton Public Library(美國坎頓公共圖書館)的標志則采用了粗細、長短、色彩、角度不同的直線條,使整個標志生動活潑、極具動感。2010年4月推出的加拿大的Edmonton Public Library(埃德蒙頓公共圖書館)的新標志(見圖12)一改舊標志的冷酷、枯燥、直白,通過5個色彩鮮明的長方形色塊賦予新標志視覺動感,彰顯出嶄新的活力。新標志可以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既可以被看成書架上的一排藏書,也可以看成一排CD、DVD影音材料,甚至還可以看成圖書條形碼等圖書館常見的元素。2011年10月公布的Orillia Public Library(加拿大奧瑞拉公共圖書館)的新標志(見圖13)采用了17個具有4種色彩的直線條,蘊意深刻,不僅色彩鮮艷跳躍,而且造型生動,就連下方打開的圖書也動感十足。

圖10 Dubai Public Library的新標志

圖11 Canton Public Library的標志

圖12 Edmonton Public Library的新標志

圖13 Orillia Public Library的新標志
計算機直接制版(Computer to Plate,簡稱CTP)技術日趨成熟及無版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圖書館標志設計擺脫了以往單一的平面填充純色的形式,而上升到了光澤、材質等形式語言被大膽運用的新階段。材質應用和光線投射原理豐富了圖書館標志的視覺效果并賦予了其靈動的氣息,使以往不可能或不常見的色彩組合被創造出來,使圖書館標志顯得新鮮有趣、富有聯想,被廣大讀者所喜愛。例如,圖14中Darien Library(美國達里恩圖書館)的新標志就是采用了輕松的淺亮色調,通過色彩漸變和透疊來表現循序漸進、相互滲透的空間感,表達出了該圖書館相互融合的互利關系及一步步踏踏實實向前進的理念與信心。圖15中Bradford West Gwillimbury Public Library(英國布拉德福德西基林堡公共圖書館)的標志采用具有強迫記憶感的高純度色彩進行強烈對比來表現美妙的光澤和晶瑩剔透的水靈質感,時尚而具有現代感,陰影、光感與透明色的運用使該標志立體而充滿質感,煥發出勃勃生機,符合該圖書館現代而動感的形象。

圖14 Darien Library的舊標志與新標志

圖15 Bradford West Gwillimbury Public Library的標志
受到后現代設計思潮[5]影響,將圖書館相關元素的圖形混合或組合成為新的圖形,使相關圖形元素巧妙融合,這也是圖書館標志設計的一種新方式。在采用這種構型方式的圖書館標志中,每個元素在整體中的表現都比其單獨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更強烈。圖16中,深圳福田圖書館的標志采用圖書館名稱的首寫字母F為主體形象,將其與“閱讀”有關的各個元素以線描的形象緊密而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標志的圖形豐富,造型直觀,生動有趣。

圖16 福田圖書館的標志
視覺幻像的表現手法是后現代標志設計的一種構型手法,源于光效應藝術。應用該手法能夠使圖書館標志圖形具有強烈的光效應視覺沖擊力,令人炫目而極具表現力。迷幻的色彩與強烈的跳躍感不僅表現了當今圖書館的變化、快速、數字化、高科技等特征,也符合當今社會的快節奏和人們的心境。Spanish Peaks Library(西班牙峰頂圖書館)的標志(圖17左)設計就是采用了這種表現手法,該標志看起來具有跳躍、閃爍的動感及很強的高科技感。其通過變幻莫測的形色構成意想不到的視覺圖形,強烈的視幻感抓人眼球,使人產生強烈的震撼,并留下深刻的記憶。Mill Valley Public Library(美國米爾谷公共圖書館)的標志(圖17中)將樹葉作為原型素材并抽象為三角形,而聚集在樹上的每片“樹葉”象征著人們及其各自的想法,也蘊含了圖書館作為思想匯集場所的內涵。系統的形、色變化,具有很強的視覺張力。另外,Omaha public library(美國奧馬哈公共圖書館)的標志(圖17右)通過視覺幻像的表現手法傳達書的“海洋”這一理念。

圖17 Spanish Peaks Library、Mill Valley Public Library、Omaha public library的標志
互聯網的發展使圖書館標志設計出現了新的領域并發生了巨大變革。現代圖書館標志在以往傳統二維平面構成形式的基礎上,向三維、四維甚至多維空間拓展,并且不再局限于對靜態圖形的美感追求,而是拓展到綜合了聲音、圖像、動態化等多媒體效果。圖書館標志作為圖書館形象的核心部分,占據圖書館網站的顯著位置。而在互聯網上怎樣的圖書館標志更能吸引人呢?18世紀德國美學家萊辛曾說過:“我們回憶一種動態,比起回憶一種單純形式或顏色,一般要容易得多,也生動得多。”[6]動態化是圖書館標志設計新的發展方向,將給受眾帶來多維度的綜合體驗。當讀者訪問Des Moines Public Library(美國得梅因公共圖書館)的網站(http://www.pldminfo.org/),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動態的標志(見圖18)。該圖書館標志的設計一改過去的靜態形式,大膽采用了富有動感的多媒體形式,采用了“書”和“門”這兩個元素的結合,通過打開門歡迎讀者光臨或者翻開書的這個動態,生動地詮釋和表達了該公共圖書館的開放理念。這種奇妙的視覺形式,為其實現快速傳播創造了條件。另外,圖19中Deichmanske Library(挪威德切曼斯克圖書館)的動態化標志方案[7]也非常生動,整個標志是模塊化的,將相似的不同形態以三維的動態形式表現出來,并不斷播放,力圖為人們開啟新的想象空間。該圖書館標志方案體現出強烈的視覺感染力,給人新鮮感和豐富的聯想空間,從而在瞬間給人以深刻印象。未來,圖書館標志設計在網絡媒體上將更多采用動感的、富有情趣的多媒體的新形式。

圖18 Des Moines Public Library的標志動態截圖

圖19 Deichmanske Library的標志的各種動態表現
如今,圖書館標志設計不再局限于二維平面,由以往一元化的單一形式朝著注重多種風格、多樣形式的多元化發展演變。這是現代圖書館標志設計的新趨向,是隨時代發展而發展的必然規律,更延伸了圖書館標志的內涵和意義。圖書館標志設計的傳統模式已經改變,新形式、新形態的出現必定會對圖書館形象的建立、識別和傳播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1]郭 鴻.現代西方符號學綱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51-54.
[2]史忠植.認知科學[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8:124-126.
[3]鄭 霞.從米蘭設計周看綠色設計的現在、未來[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09(4):192-194.
[4]Barnes D.Brockville Public Library Launches New Logo Design[EB/OL].[2012-01-19]. http://www.emcstlawrence.ca/20120119/news/Brockville+Public+Library+launches+new+logo+design.
[5]張 雪.后現代主義標志設計[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3:82-83.
[6]王受之.世界平面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67.
[7]The Online Portfolio of Designer Mikael Floysand[EB/OL].[2012-09-13].http://www.mikaelfloysand.com/index.php?/design/deichmans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