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水根
(湖南商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教學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師的立命之本。教師只有把教學當成自身永恒的科研項目,加強課堂的整體設計,才能科學而藝術地上好每一堂課。當前,我國正經歷由世界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無論就貿易規模,抑或是貿易層次、渠道等領域都經歷著深刻變革。貿易實踐的發展客觀上要求大批高素質的貿易經濟人才,《貿易經濟學》是經濟學科中以研究商品流通領域交換關系及規律的核心課程,圍繞交換、市場、流通、貿易、商業、流通產業等核心概念,對商品流通領域的資源配置、總量規模、結構狀況、運行規律、流通體制等問題進行探究,加強該門課程的學習對學生了解經濟運行規律具有十分重要地意義。
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貿易經濟學》教學應該始終反映其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的特點,讓學生“想學、會學、能用”。結合本課程的特點和教學目標,個人提出本課程教學的“四鏈合一”設想,其基本思想是:在課程的教學中有效實施“案例導入、課堂教學、專題研討、社會調研”四個教學環節,構筑“興趣鏈、知識鏈、實踐鏈、能力鏈”的“四鏈合一”教學設計模型,推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有機結合,實現真正提高學生“貿易素養”這一目標。其理論模型如下:

圖1:“四鏈合一”教學設計構想
根據上述模型設計,其中:興趣鏈:根據課程特點和內容,在每章開始時精心選取緊貼實際的適時案例和素材,觸發學生學習興趣點,引導學生關注教學內容。導入案例的選取和介紹要精致典雅、言簡意賅,并充分考慮到起因和結論,通俗講要構成一個完整的“小故事”。知識鏈:在整個課程開始時,介紹整體教學脈絡、包括哪些內容,其脈絡由來是什么。在每章教學內容開始時,就全章(專題)內容做全面的介紹,對其中的知識承進關系、邏輯架構做基本梳理,幫助學生在教學之初初步構造基本知識鏈條。實踐鏈:基于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在課堂教授外,組織增加相應的專題實踐環節,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實踐更多強調的是專題研討,由學生預先組織PPT,采取分組或個人發言等形式,上臺陳述自己的觀點和思路,并回答大家的提問。能力鏈:考慮課堂學習時間有限,圍繞本課程的內容給學生相關主題,觀察調研周邊的貿易活動,寫出相應的調研報告或小論文,提高學生的調研、分析、解決問題等能力。對于部分有興趣的學生,甚至可以以課程知識為依托,組織相應的課題組,指導學生作品參加大學生“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競賽等。
在實際教學中,個人一直堅持按照上述構想來組織教學設計,雖花費了大量的教學設計時間和精力,但在實際應用中卻起到了不錯的效果,具體做法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案例是誘發興趣的利器。案例教學屬于參與式教學模式,也是歐美發達國家經濟學和管理學類課程教學的重要形式。在教學實踐中,個人認為教學的導入案例應該具有四性:時代性、典型性、感知性、歸結性,其中,時代性是指案例發生的時間相對比較近,具有較強的時代氣息;典型性指案例要有一定的說服能力,對教學內容所要說明的問題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意義;感知性指案例要貼近經濟生活的實際,最好能讓學生在生活中對此有所感知,能觸覺到該案例的存在;歸結性是指案例的準備需要對紛繁的經濟現象進行簡潔、精煉的總結,幫助學生較快了解案例的過程和概貌,并能較好地引出即將要講解的內容。如在介紹貿易運行時,我選擇的導入案例是“陽澄湖大閘蟹,你是我的菜嗎”,對這個風靡全國的“貴族蟹”從其特點、誰在賣、價格怎樣、怎么賣等角度進行了介紹,由此實現了對貿易運行要素及環節的較好說明;再如,我還根據不同教學內容設計了“iphone4中國首發遭瘋狂搶購”、“美國對華輪胎特保案”等教學案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
無論就教學內容,還是教材本身,對所解釋的問題都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個人認為,在教學之初首先要告訴學生的是教學內容的總貌,并對其中各章(知識點)的內在聯系進行總體分析,讓學生首先從總體上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有宏觀上的把握,避免出現學習中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更為重要地是,系統的組織教學內容對于提升學生的宏觀分析視野和邏輯思考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比如,在開始課程教學時,我首先介紹了該門課程包括“貿易導論”、“貿易運行要素與環境”、“貿易形式”、“貿易管理”四個大模塊,并分析了每一模塊的基本內容和邏輯順序,在每章授課時,在案例的導入后,也進行了脈絡圖介紹,通過這種辦法,學生逐步構建自身的“知識樹”,為整體課程的學習和能力架構提供了有效支撐。當然,在具體講授時,同樣穿插了一些生活的案例,如在談到價格戰時,穿插了“3Q大戰續集,京東當當圖書價格戰”,實際上,最近發生的京東、國美、蘇寧價格戰也必將成為一個新的討論熱點。此外,我還認真選取了部分專著、期刊、報紙、網上文獻供學生選讀。
專題研討目的在于通過學生的思考,對相關問題有較為系統和深入地思考,幫助學生融會貫通,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為把這個環節做好,在教學實踐中,個人主要采取了兩種形式:一種是案例的集體研討,每個同學都有發言機會,如圖文并茂地設計了“搶鹽”的教學案例,對2011年3月發生的該突發事件進行了基本描述,對為什么賣高價?誰決定賣高價?需要干預嗎?必須要降價等問題給予了分析,讓學生對貿易運行中的動力、決策、調節、約束機制等問題進行分析,并得出一些結論;第二種是采取給定選題研討,在課程開始之初,就給定了6個選題,讓全班同學自由組合成為6個小組(每組6人),每個小組圍繞選擇的主題來制作PPT,并安排1個小組發言人上臺發言,時間為15-20分鐘,發言結束后,其他組同學可以自由提問,最后由老師進行點評和分析,為保證效果,每小組選出的組長和老師一起組成評分小組,從課前準備、演講表現、答問部分、成員課堂表現等四大指標(每個指標下面設具體二級指標)進行評分,最后所得平均分即為該小組所有成員的重要平時成績之一,并根據學校相關規定作為期評總分的重要部分。在實際教學中,這種教學形式贏得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并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讓學生關注身邊的貿易現象,引導學生做有心人,在教學之初即提供了部分小論文或調查的參考選題,給予學生撰寫調查報告或小論文的基本要求,要求學生在考試前3周提交相關成果,也作為平時成績的重要部分,最終考慮進入總評。為做好這個環節的教學,個人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并且在平時的教學中對調研、查閱資料和撰寫的基本方法進行了講解,并要求學生科學使用數理統計分析方法,根據學生交稿時間的不同,給予了學生1次以上的指導,對于論文中的優缺點都給予了基本分析,并要求其修改后再返回確定成績。在實際教學中,這種涵括在1門課程中的論文寫作與指導形式得到了許多學生的肯定,對于提高學生的實際寫作和分析能力起到了較好地作用。
總之,本科教學過程具有很強的探索性,它不僅要傳授知識,還擔負著發現未知和培養學生探求新知能力的任務。通過不斷的課堂實踐,個人覺得“四鏈合一”的設計思想適合于本課程的教學特點,而且也起到了良好的應用效果,當然,該方法也可以擴展到相關課程的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注:本文系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四化兩型”建設背景下湖南地方高校專業設置適應性評價與結構調整研究》,項目編號:11YBA185;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創業能力培養的自學考試改革與發展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XJK012JKZB001)
[1]柳思維.以提高質量和突出特色為核心,建設好《貿易經濟學》精品課程[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1,(4).
[2]洪濤.論貿易經濟學特色科學的創新和發展[J].商業時代,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