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慎初 畢玉琦 北京林業大學
我國擁有豐富的稀土資料,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在2008年進行調查的資料顯示,中國各種稀土資源的數量總和,在全球總量中占據最大的百分比[1]。蘇文清(2004)對中國稀土產業的競爭力評價和分析做了研究,分析了我國稀土產業在國際市場中的優劣勢,以及造成這些優劣勢的原因,結合我國稀土出口量的現狀,提出了建立衡量稀土產業競爭力的指標體系[2]。汪福偉(2010)認為,我國的稀土資源在世界資源儲備中扮演的角色,就像中東國家的石油一樣,擁有獨占性的重要地位,但卻因為我國內部市場的因素,導致中國在整體的競爭中沒有掌握稀土資源的定價權,失去了這個重要地位帶來的優勢[3]。
黃啟、涂慶(2004)通過分析90年代以來,我國稀土出口及創匯的金額變化,得出我國稀土產品出口經濟效益并沒有達到期望值的結果,并分析了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同時提出了改進完善的對策辦法[4]。謝嵐平、周頻(2007),稀土是一種關乎國家能源安全、經濟安全的重要戰略資源,其開采、經營、買賣等一切活動應當著眼于國家安全的基本點。因為應該對我國的稀土資源實行國家監管,并建立長遠的戰略儲備機制,將更利于國家發展的長遠目標[5]。李紅衛、黃小衛(2005),重復建設情況嚴重,冶煉分離能力過強,使得稀土產品在市場上嚴重的供過于求形成買方市場,是我國稀土產品出口經濟效益不佳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對這種情況進行改善,國家應當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對稀土資源進行適當的保護,控制許可的準入門檻,嚴格規范開采流程,禁止新建稀土冶煉分離設備[6]。
目前市場上將稀土產品按照其在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將其分為原材料產品、深加工產品和功能性產品三種:
原材料產品顧名思義是指產業鏈上游的稀土產品,如氯化稀土、碳酸稀土、稀土礦石和稀土精礦等。深加工產品是指處于產業鏈中游,對原材料產品進行一定的加工后形成的稀土產品,如合金、稀土氧化物及稀土金屬。功能性產品是指處于產業鏈下游的,由幾種稀土材料合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稀土產品,例如永磁材料、稀土熒光粉、稀土催化劑等。數據顯示,中國的稀土產品年生產能力已超過20萬噸,年加工處理能力超過16萬噸,產品的產量以及在市場上的供應量均已達到全球總量90%以上[7]。
(1)稀土價格
資料顯示,除了1989年和2007年的特殊情況之外,我國稀土出口產品的平均價格都在10美元/kg左右,更是出現過不到6美元/kg的超低價。而國家在2007年為了限制稀土出口量而頒布實施的一系列政策,使得價格曾一度攀升到17美元/kg的超高價。
(2)稀土出口量
經過統計,2000-2002稀土出口量呈現下降趨勢,2003年開始出口量有小幅回升。自2007年國家干預稀土出口產業,并頒布一系列相關政策之后,我國的稀土出口量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
(3)稀土出口貿易國家現狀
目前,我國的稀土產品主要出口的國家是,日本、美國、法國、荷蘭和意大利,2003年對日本的出口量占出口總量的33.68%,美國23.60%。而日本是一個礦產資源缺乏的國家,尤其是在稀土資源進口方面,而日本的電子產業較為發達,全球一半以上的陰極射線管是在日本國內生產,因此對稀土需求較大,對中國稀土產品的依賴性很強。2008年,美國稀土進口量占中國稀土出口量的17.3%。美國稀土在催化劑工業中的消費占主導地位,其需求增長率一直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稀土從業企業已經達到169家,其生產能力總量已經超過市場的總需求。而因此帶來的競爭白熱化,導致企業失去稀土產品的價格控制權,產品價格走勢偏低,這就是經濟學理論上的價格與企業數量的關系。由于國內稀土企業之間的白熱化競爭造成產品價格整體走低,進而導致企業加大出口量,造成價格與競爭的惡性循環,最終造成我國在國際市場上失去稀土產品的定價權。綜上,要想重新掌握稀土產品的定價權就必須加大國家的監管力度,從宏觀上控制產業的集中度,實現地位和價格上的壟斷。而中國稀土出口國中,需求量較大的幾個國家分別是日本、美國、歐盟國家和韓國等,出口國少而集中,則他們的話語權就較強,導致我國在定價方面沒有占據主動權,稀土低價賣出,利益回報少。
2007年起,中國實行出口配額管理限制規定,并且提高開采門檻,限制稀土出口,不過大量不法分子利用自身的社會關系,私自開采并走私稀土,2009年通過正常渠道出口海外的稀土是5萬噸,通過走私出口的稀土超過2萬噸,走私的比例達到了正常出口比例的40%左右,走私量比2008年增長10%。大量的走私出口導致合理出口的稀土量減少,大量國外需求者通過走私獲取更為廉價的稀土資源,導致大量資源外流。
由于我國稀土產業最初的形成是按照傳統的礦業產業模式,國家并沒有介入太多,因此造成了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在資源開采和加工的過程中,對環境最大的威脅是植被的破壞,水土的流失,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排放嚴重超標等,稀土產業活動對環境施加的壓力已經遠遠超過的生態環境的自我恢復能力。“浸池工藝每開采一噸稀土,要破壞200平方米的地表植被,剝離300平方米表土,造成2000立方米尾砂,每年造成1200萬立方米的水土流失。”開采稀土造成的“光禿形象”在南方秀麗的青山綠水中十分刺眼。
目前,我國稀土資源企業中大量還是以傳統的開采加工方法為主,科技的介入量較低,因此造成了開采加工過程中的大量浪費,資源的利用率相當低。同時由于主體過多、無證開采、濫采亂采等原因,最終導致稀土資源綜合利用率低的現狀。因為受到設備條件和工藝技術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稀土資源整體利用率不高,遠遠低于其他擁有稀土資源的國家。生產設備落后,生產過程中的科技含量低,幾乎完全采用傳統的開采和加工方法,大大降低了產品利用率和回收率。
當前,國內國有稀土礦山的資源回收平均水平為60%,民營的平均水平不到40%,而最大的稀土礦山回收率僅僅為10%,而儲存起來的剩余90%,因為沒有采用合理的儲備方法,造成大量稀土在流失,因為進一步影響稀土產品的利用率和產品的質量。
稀土資源是中國目前的優勢資源之一,在開采和出口中雖然得到了一定的經濟利益,不過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對于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也有一定的消極影響,為使我國經濟社會朝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政府必須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控制稀土的出口,同時將不利影響降低到最小,使得稀土出口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1]Strategic Resources Workshop Report, "Strategies towards securing a stable supply of non-ferrous metal resources",(2008).
[2]蘇文清.中國稀土產業競爭力評價與分析.稀土.2004(05).
[3]汪福偉.關于中國稀土出口定價權的問題探討.中國集體經濟.2010(07).
[4]黃啟.涂慶.我國稀土出口的現狀與對策.統計與決策,2004(02).
[5]謝嵐平,周頻.中國稀土出口戰略與發展措施及前景.2007(11).
[6]李紅衛,黃小衛.我國稀土出口現狀與對策.稀土信息.2005(02).
[7]程瀟黎.淺析我國稀土安全及安全戰略.[碩士學位論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
[8]王武平.我國稀土產業環境分析及對策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