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玲
(神華寧夏煤業集團紅柳煤礦,寧夏靈武750408)
在煤礦地質測量的概念數據模型設計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礦山基礎信息的來源,即不同的礦山地質測量分支學科;二是,礦山信息在數據庫系統中的用途及相互關系,并對其進行分類。
煤礦地質基礎工作主要包括編寫地質報告(勘探地質報告、建井地質報告、生產地質報告)、地質說明書(采區說明書、掘進說明書、回采說明書)以及編繪符合《煤礦測量規程》和《煤礦地質測量圖例》的地質圖紙,如礦井地質地形圖(l:2000-1:10000)、礦井可采煤層底板等高線圖及儲量計算圖(1:2000-1:5000)、礦井煤(巖)層對比圖(1:200或1:500)、煤系地層綜合柱狀圖(1:200或1:500)、采區地質剖面圖(l:500或l:2000)、采區分煤層底板等高線圖(l:500或1:2000)等,另外,還有許多成果資料、臺帳、卡片和素描圖,如井田大中型地質構造臺帳、井筒石門煤點臺帳、井上下地質鉆孔成果臺帳(以井下鉆孔為主)、鉆孔成果卡片(主要為地面鉆孔)、地質構造素描卡片、井筒、石門見煤點柱狀卡片、石門、斜井、巖石上下山素描圖、巖石大巷素描圖、主要煤巷素描圖、立井素描圖等。
煤礦測量基礎工作除了編制日常所需的生產施工進度圖(l:500-1:2000)、重要巷道施工放樣圖(l:500-1:1000)、地面控制網和近井點平面圖、井下控制導線網圖、工作交換圖之外,還需編繪符合《煤礦測量規程》和《煤礦地質測量圖例》要求的基本礦圖,如井田區域地形圖(l:2000或l:5000)、工業廣場平面圖(l:500或l:1000)、采掘工程平面圖(l:1000或l:2000)、井上下對照圖(l:2000或l:5000)、主要保安煤柱圖(l:1000或l:2000)、井筒斷面圖(l:200或l:500)、井底車場平面圖(l:200或1:500)、主要巷道斷面圖(l:1000或1:2000),以及處理許多計算成果資料,主要包括地面等級網和近井點坐標計算成果及臺帳、井上下水準測量成果及臺帳、井上下導線點計算成果及臺帳、三量(開采、準備、回采煤量)計算成果及臺帳、聯系測量成果資料及臺帳、陀螺儀測量成果資料及臺帳、測距量邊計算成果臺帳、貫通測量導線計算成果臺帳、工程標定解算臺帳等。
水文地質基礎工作主要包括編繪符合《煤礦水文地質規程》和《煤礦地質測量圖例》的水文地質圖紙,如礦井充水性圖(l:2000或1:5000)、綜合水文地質圖(1:2000或l:5000)、水文地質剖面圖(l:1000-1:5000)、綜合水文地質柱狀圖(l:500)、主要含水層等水位(壓)線圖(l:2000-1:10000)、礦井涌水量與相關因素動態曲線圖等,同時處理許多技術成果資料,如氣象資料臺帳、鉆孔水位及井泉動態觀測臺帳、地表水文觀測成果臺帳、礦井涌水量觀測成果臺帳、抽(放)水試驗成果臺帳、井下水文鉆孔臺帳、水質分析成果臺帳、封閉不良鉆孔臺帳、井下突水點臺帳等。
資源回收與儲量管理工作除了編繪符合《生產礦井儲量管理規程》和《煤礦地質測量圖例》的儲量圖紙,如采區儲量計算圖(1:1000或1:2000)、礦井儲量計算圖(1:1000-l:5000)、工作面損失計算圖(l:500-l:1000)、分煤層損失計算圖(l:1000或1:2000)外,還包括填報大量的儲量計算成果動態數字臺帳,如:礦井儲量動態數字臺帳、礦井儲量計算基礎和匯總數字臺帳、礦井儲量增減、轉入、轉出、注銷臺帳、逐年、逐月采出量臺帳、分工作面、分月的各種損失分析及損失率計算臺帳、分采區、分煤層、分季的各種損失分析及損失率計算基礎臺帳、全礦井分水平、分煤層的各種損失分析及損失率計算基礎臺帳、開采期末的工作面、采區、全礦井損失率臺帳及開采結束后重新核算的損失率臺帳、地質及水文地質損失臺帳、三下壓煤量臺帳(水體、鐵路和建筑物)、報損煤量臺帳等。
雖然煤礦地質測量基礎工作涉及大量的各種圖件、臺賬、報表,但是,這些圖件、臺賬、報表等都是由基礎測量、鉆探、現場地質調查資料經過處理、計算、整理而加工的,對以上礦山地質測量所涉及的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形成圖1所示的數據流程圖,在該圖中箭頭指向為數據加工、處理方向。

圖1 礦山地質測量信息的數據流程圖
煤礦地質測量基礎工作的歸類、數據源的整理,以及數據流程的分析,為構成煤礦地質測量基礎信息的組成,提供了一個基本概念。其后的工作是立足于用戶需求調查分析,對煤礦地質測量實體進行概念化設計,從抽象的角度描述信息的概念模型(即構建實體的基本元素以及反映這些基本元素之間的聯系),并以E-R(實體一關系模型)圖的形式表示,形成概念數據庫。
概念數據庫是反映數據存儲的視圖,概念數據庫設計包括數據庫的名稱、標識、主關鍵字和數據內容列表等。其中,列表可以是數據元素,也可以是數據元素組,概念數據庫一般用數據庫名稱及其內容(簡單數據或復合數據)的列表來表達。概念模型可以描述實體之間的聯系(包含、組成、關聯等),說明實體類型歸屬的分類級別。最終,形成煤礦基礎信息分類的思路和模式。
一般地說,煤礦地質測量實體分為地上和地下兩個部分。地上部分包括地形、工業廣場、氣象、水系、道路、勘探線、居民點等,地下部分包括地層、巷道、構造等。其中每一項內容均可細分,如地上部分的水系包括河流、池塘、井泉;構造包括斷層、褶皺、侵入體等。
概念化設計可以概括描述信息實體之間聯系和歸類級別,但不能詳細的描述實體的信息結構和信息處理過程。如鉆孔的數據結構包括鉆孔基本信息結構、鉆孔彎曲測量信息結構、鉆孔的地質信息結構、鉆孔孔深校正信息結構、鉆孔標志面結構以及勘探線信息結構等,其中鉆孔基本信息結構:={含義:紀錄鉆孔基本采集信息如類別、空間位置等;組成:〔鉆孔編號、類別、方位角、傾角、空間X,Y坐標和高程Hj};鉆孔彎曲測量信息結構={含義:紀錄與鉆孔彎曲有關參數的實測數據;組成:[鉆孔編號、實測位置、實測方位角、傾角、X,Y坐標和高程H] };鉆孔的地質信息結構戒含義:紀錄鉆孔巖層、巖性及填充花紋等信息;組成:〔鉆孔編號、層號、巖礦芯長度、巖礦芯名稱、填充花紋代號等] };鉆孔孔深校正信息結構抓組成:鉆孔編號、紀錄深度、誤差值};鉆孔標志面結構:{組成:鉆孔編號、層號、孔深、標志面名稱、傾角等};勘探線信息結構={含義:紀錄勘探線及其上鉆孔點的相關信息;組成:[勘探線編號、鉆孔編號、起止坐標和高程] }。而鉆孔數據處理過程包括:鉆孔投影平面圖={輸入:鉆孔基本信息;輸出:鉆孔平面圖;說明:對鉆孔空間位置坐標進行投影變換,生成投影平面分布圖};交互式勘探線繪制釗輸入:鉆孔基本信息和平面圖;輸出:勘探線信息。說明:在鉆孔分布平面圖中交互繪制勘探線,形成地質信息基本信息文件};巖性柱狀圖繪制戒輸入:鉆孔地質信息和勘探基本信息;輸出:巖性柱狀圖。說明:根據勘探線的鉆孔地質信息繪制柱狀圖};勘探線剖面圖繪制:{輸入:勘探線信息、鉆孔彎曲測量信息、孔深校正信息和巖性柱狀圖;輸出:剖面圖。說明:采用插值擬合勘探線空間位置并精確定位鉆孔的實際走向}。因此,概念化模型不能滿足煤礦基礎信息的數據模型設計的基本要求,應當在此基礎上對信息進行邏輯數據模型的設計,以便將信息結構或者信息處理過程在屬性表中細化。
總之,從勘探到生產,隨著煤礦基礎數據信息的增加,對地質體控制程度、精度和認識程度越來越高。煤礦數據是海量數據,無論是地物、地貌等幾何信息、拓撲信息和屬性信息,煤礦系統的運作,還是在時間和空間上,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變化。因此,如何合理、科學地對煤礦基礎信息進行分類編碼,有效地管理、利用煤礦基礎數據,充分發揮其增值作用,是煤礦空間信息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
[1] 王軍鋒,黃勇,匡勇,陳道貴,等.礦山信息化實踐[J] .露天采礦技術,2004(04).
[2] 吳立新,朱旺喜,張瑞新.數字礦山與我國礦山未來發展[J] .科技導報,2004(07).
[3] 姜在炳.煤礦地質測量空間信息系統及其關鍵技術[J] .煤炭科學技術,2004(07).
[4] 潘俊成,楊奎奇,時志宏.數字礦山系統體系構建分析[J] .煤礦現代化,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