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國棋 (石家莊市歌舞團 河北石家莊 050000)
人們對旋律的主觀反應是通過各種感受的反應表現出來的。這些表現不是任何具體的感情,它們的主要特點是比較一般的和自發的內心的感覺,而不是理智的和可觀的分析。因此一直存在旋律是最小的具體的藝術形式的質疑,它主要依靠它的固有的表現感情的傾向,而表現感情正是一切藝術的最終目的。
看天下古今膾炙人口長期廣泛流傳的歌曲不僅動聽、動情、感人、化人,而且琵面麗能夠把聽者帶入到一定的藝術境界中去,“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也可能使人“三日不知肉味”,更有可能聆聽一曲而終身難忘。
出于古今中外趕時髦,爭效仿的風氣代出不窮,一首好歌問世,就有幾百支大同小異、改頭換面的相似品,競相效仿。這就形成不同時期的一般化了。怎樣才能逃脫一般化的窠臼,獨創一格呢?那只有下苦功夫,著力于平時的生活積累,各種風味不同的樂匯積累,各種作曲技巧手法的積累,并多做實驗,為求佳句而千方百計向新、奇、美去探索,在“長期積累,偶爾得之”的藝術創作規律下,得到成功。
研究當前音樂創作中的主要問題,比較之下,材料來源問題似乎是突出的一環。即作曲需要有材料,而不是白手起家。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聆聽千歌百曲而自然流露于一曲。這些也可用于觀念形態的文學藝術,來看待它的基本源流和因果關系,更是反映論具體表現于藝術創作的必然現象。如讓三歲孩童聽風味相近的幾支樂曲,結果他在平日即興哼唱上不成曲的音調中,就是聽到樂曲諸片段的自然結合。所以,無意識的種種音調,往往會變成音樂創作者樂匯材料的來源,但卻是不知不覺的自然儲存與流露。它是從感受得來的。一位作曲者如果所聽樂曲是多種風格兼有的,這就有了創作上選擇素材或基礎音調的余地。反之,只局限于一種風格的聆聽,技巧再高,也是寫來寫去只是這么一種風味的歌曲,特別是聽到一些千人共見,萬人共聽的一般化歌曲,這怎么不使樂匯枯竭呢?看目前,從幼兒歌曲、小學、中學唱歌教材的大部分,社會上許多歌曲(較好的例外)基本上有出于幾個主題而用之于萬曲的,成它為同一性音調的蔓衍,也未始不可。如長此以往,無限循環下去,將會給人民帶來多么單調的音樂生活。
欲罷此厄境,是作曲者才華能夠展施,技巧能夠用之于有益之處,樂曲能使中國人民歡迎,是我們的樂壇異花奇卉,爭妍競艷,建議有抱負的作者平時多聆聽中外古今不同個性及風格的音樂。肚子里能裝上千百首樂匯材料,用時就能左右逢源,隨手拾來,再加作者的智慧和創作,脫口而出奇句。如再加上意境上、手法上、技巧上的創造,發前人所未發,創他人所未創,使樂曲支支與眾不同,與自己曾寫過的,曲曲有所不同,如寫得情深意篤,還會給人帶來長期的回味,反芻中不斷發生美感,這就成為群眾寄托盛情、知道生活、認識社會的精神成語和藝術欣賞珍品來看。
但要看到,民間音樂也有糟粕及舊時代民歌的一般化,也需要批判地運用。但總的看來,它的生活氣息較濃、有來自東南西北、漢蒙回藏維……在“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隔山不同音,隔溪不同調”的環境條件下,風格是懸殊的,特色是濃郁的,如在此基礎上再加創造性地運用出新,將會使人趕異花奇卉的芬芳(內中也要汲取外國的手法,是路子更廣些)。
有些作曲家已在這樣做,切也出現了一些好曲,確實令人高興。也有一些同志,看來在運用民間音調,但有的感情陳舊,未脫原始民歌胚胎;有的則用一般化的歌曲音調及手法去改造民歌的,更是人聽后啼笑皆非。殊不知民間音調于表現手法本身是凝為一體的,民族特點的技巧也需要我們去探索運用。這樣,一手伸向民族,一手伸向西洋,是我們的技巧手法更其豐富,又何樂而不為。當然,對于外國技巧也要在適合我國國情及人民審美要求的條件下創造性運用,而不能囫圇吞棗,不去消化。
再在幾千首一般化的作品中分析,除素材技巧之外,尚存有感情、意境、形象的問題。目前某些歌曲尚囿于歌詞語言的簡單地節律化音律化,而缺少音樂上的強調、夸大、渲染。某些本來很可發揮的抒情題材的曲,也寫成了通篇一字一音的講話調,使感情得不到抒泄,意境得不到開拓,形象得不到描繪。有人說“三分詞意,七分曲調”,把詞之未竟之處,內涵之情,細致地挖掘出來,現之于音響,這真是一針見血之語。否則,怎能誘人入勝,沁人肺腑呢?音樂不是語言的的簡單圖解,而同時又要發揮音樂藝術本身的特性。以美感人、以情動人,使人能誘發起陣陣聯想,進入特定的藝術境界,才是佳作。
魯迅先生說的“選材要嚴,開掘要深”,在音樂創作中,恐也是同樣的,詞要選準,然后在此基礎上再深度挖掘詞義內在的內涵感情,特別是要有栩栩如生的此時、此地、此人、此情、此立意的自我感和境界感,把蘊藏最隱深的內心感情挖掘出來,展現于樂譜之中,才能使自己從一般化的窠臼中逃脫出來。
[1]魯迅全集.
[2]漢族民歌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