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基濤 (廣西藝術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0)
19世紀,隨著歐洲民族運動高漲,以發展各民族本土音樂的民族樂派在此政治氛圍下應勢而生,各樂派以潛心發展各民族本土音樂為契機,主張爭取民族自由。這些樂派在音樂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其中以肖邦為代表人物的波蘭民族樂派尤為突出。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波蘭作曲家,1810年生于華沙北部的澤拉佐瓦·沃拉,1849年10月17日卒于巴黎。他把自己旋律的天賦、獨特的和聲感覺、對形式構思的直觀創造性理解和輝煌的鋼琴技術結合在鋼琴音樂寫作中。肖邦是以鋼琴家開始其音樂生涯的十九世紀杰出作曲家之一,他雖然很早就放棄了音樂會生活,可作為鋼琴藝術的翹楚其作品在音樂史上被視作浪漫主義時期鋼琴傳統的精華,不僅全面地展現了鋼琴的表現力和技術特征,還充分融匯了波蘭民族音樂元素,體現了波蘭名族精神的內涵。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中的波蘭,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同時也是一個可歌可泣的民族。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個強國分別于1772、1793、1795年,對波蘭領土進行瓜分,奴役波蘭人民,還試圖通過扼殺波蘭人民的民族意識,便于長久統治下去。1830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波蘭的愛國力量的重新振奮使得人民不顧反動當局的逮捕、鎮壓,堅持著不屈不撓的愛國斗爭,肖邦生活在波蘭災難深重的時代,也是波蘭人民民族覺醒、愛國意識膨脹的時代,時代賦予他的使命,于是前往法國學習并通過他的音樂創作和演奏在異國激勵著那些不畏強權壓迫為民族自由及國家民主作斗爭的波蘭人民。
此后,貫穿肖邦整個創作生涯的核心是對祖國淪亡的沉痛與悲哀,對民族前途的憂慮,對異族奴役的憤怒、抗議,以及對故鄉、親人們的無限思念。肖邦的作品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飽含對祖國民族和民間文化的滿腔熱情創作出來的。從1817年《g小調波蘭舞曲》到1846年的《降A大調波蘭舞曲》,都包含著剛毅的性格,飽滿的情緒,作品賦予了波蘭人民的英雄氣概,被譽為“波蘭民族之魂”。《波蘭舞曲》(polonaise)又稱《波洛涅茲舞曲》,是一種起源于波蘭民間的古老藝術形式。肖邦一生創作的17首波蘭舞曲中,早期作品如《g小調波蘭舞曲》,受貴族沙龍氣息的影響,音樂風格比較華麗。后期如《降A大調波蘭舞曲》作品由于祖國的動亂和肖邦的愛國主義思想,音樂普遍表現民族性、戲劇性、史詩性、英雄性等特點。
在肖邦的波蘭舞曲中,吸取了波蘭民間音樂中賦有特色的旋律因素,有高度的情感表現力,作品節奏型也是來自于民間舞曲。其傾其一生幾乎都在進行此類作品的創作。 如其《降A大調波蘭舞曲》“英雄”,是一首充滿戰斗力量的波蘭舞曲,被公認是描述十七世紀一位波蘭民族英雄抗擊外敵侵略的事跡。
肖邦他以其獨具魅力的音樂,被世人譽為“鋼琴詩人”,他許多作品流傳至今,都是藝術史上的音樂珍品。肖邦是浪漫主義時期音樂作品極具獨創性的作曲家,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是精致小品,音樂特點之一就是他的獨特性。音樂元素不與其他作曲家的音樂混淆,其中展現波蘭民族音樂及波蘭民族精神的波蘭舞曲就充分體現了這個特點。
《降A大調波蘭舞曲》(op.53),作品創作于1842年,該作品風格豪邁,同時也是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思想結合最典型的范例之一。這是一首復三部曲式結構的作品,在音量逐漸增強的引子前導下,呈現出一個剛勁的主題。音調利索,節奏有力,充滿著自豪與信心,甚至包含著對敵人的輕蔑挑戰。它的節奏特點是小節第一拍的音符屢屢分開,重音常常在后半拍上,樂句結束在小節第三拍。樂曲的中間部分是個著名的演奏段落,展示了一幅雄偉壯觀的戰斗畫面:低聲部以十六分音符八度雙音奏出馬蹄聲般的固定音型,猶如千軍萬馬以排山倒海之勢由遠而近壓將過來;高聲部則象嘹亮的進軍號,激勵著人們勇往直前。經過再現部分,最后在堅定有力的節奏中結束。祖國的淪喪,疾病的折磨,強烈的孤獨,親人的離世和對故鄉的懷念,促成了這首偉大的作品。他在音樂中傾訴著自己的感情,表達著堅韌果敢的波蘭民族精神,常被視作他波蘭舞曲中愛國情感色彩最濃郁,奮起激戰情緒最強烈的作品,因其宏大的音樂構想、高揚的音樂理念、強壯的音樂效果,使聽眾似乎聽到了穿戴著鎧甲波蘭戰士堅定地腳步聲,看到了波蘭戰士的雄姿,因此又有“英雄波蘭舞曲”之稱。
肖邦鋼琴作品強調鋼琴的歌唱性,他對旋律、和聲、踏板進行優雅而精致的裝飾,強調了細膩的踏板效果,描寫出和聲美妙的色彩和獨創性,并且對后來的作曲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沒有一位作曲家能像肖邦那樣使鋼琴極具表演力。
從波蘭舞曲的旋律來看,肖邦的波蘭舞曲具有真摯、熱情、柔和、寬廣如歌的特征,其中最根本的特征是富于歌唱性。肖邦在波蘭民間音樂中找到了自己的旋律風格的源泉,那寬廣、優美、富于歌唱性的曲調,常常是建筑在自然音節的進行和民間雕飾的基礎上的,這正是斯拉夫民歌的主要特征。索洛甫磋夫也曾說過:在肖邦的音樂中,民間的根源表現得最清楚的恐怕要算旋律了。但是肖邦利用民間曲調決不是簡單的直接引用,而是經過精心提煉、創造并加以發展,鮮明地突出波蘭民間音樂的特點,從而使他的音樂散發出一股濃郁的波蘭泥土的芳香。
肖邦在波蘭舞曲題材音樂的創作中,采用了波蘭民間舞曲的體裁,是肖邦對祖國的熱愛情愫最為強烈的一種題材。以《降A大調波蘭舞曲》為例,從樂曲和聲、織體、節奏、旋律、速度、等方面進行分析,從而進一步了解體會波蘭舞曲的民族精神。
從速度上看,肖邦的音樂隨意性較大,有一定的即興因素,這種即興因素影響著他對速度的要求。自由速度是肖邦作品演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點,看似簡單的處理卻常常能使一個作品生動,細膩的表達。然而,自由速度并不代表隨意的速度,還是要保持拍子的時值,就像他自己所說的一樣:“設想一顆樹,它的樹枝在風中搖擺——樹干就是他穩定的時值,吹動的樹葉就是旋律的伸縮。”在《波蘭舞曲》中的速度,如同他在其他作品中的自由速度一樣運用。這種自由而不缺乏嚴謹的速度靈感來自于波蘭民間,特別是鄉村音樂,但是肖邦以自己的手法把藝術進行升華,用藝術的手段來處理,達到高度的藝術化,自由的速度是肖邦音樂中的靈魂,體現著波蘭人民面對友人謙虛友善,對于敵人頑抗到底的精神。
從織體上看,肖邦在鋼琴織體的寫作上有獨特的技法和個性化的風格。這首曲子運用的織體渾厚堅實,左手低音多以八度,和弦進行,左右手旋律各自線條清晰,層次分明。經常運用琶音和開放位置的和弦音型,常常從鍵盤的一端跨越到另一端,從而形成低音與高音寬廣距離的音色對比。這種右手復雜變化的織體形成流暢的旋律,使這種題材獲得宏偉,輝煌的效果。這種多姿多彩的音樂織體無不體現著波蘭深厚的文化底蘊思想下造就培養的藝術家更有著天生的魅力,同時,這種藝術文化內涵使波蘭人民更具有凝聚力,這種凝聚力在面對國家困難時就更能體現出他們永不言棄的民族精神。
肖邦音樂中的節奏是十分豐富的,有的應用波蘭舞曲的基本節奏,有的自由衍生出許多種變化型的節奏。這首波蘭舞曲卻是在自由的韻律中保持穩健的節奏,剛勁有力,體現了波蘭民族堅強勇敢的精神。肖邦繼承了古典時期波蘭民族音樂的節奏特點,并進一步發展其音樂,正如李斯特所說的:“肖邦波羅乃茲舞曲的強有力的節奏,使最冷酷無情的人激動,并且像中了電流一樣。”肖邦這種強勁又富有內在動力的節奏是在濃厚波蘭民族情感的孕育下完成的,他的波蘭舞曲所體現出來的不僅是作曲家的個人性格,還充分表達了波蘭人民不屈不撓堅韌的民族精神。
肖邦的波蘭舞曲和聲新穎豐富,這首代表性的波蘭舞曲也不例外,手法大膽,富有創造力,多用密集和弦,重屬和弦和各副屬和弦的使用,導致了離調的產生。重屬和弦結構又采用了完整或不完整大小七和弦和減七和弦。他在傳統和聲范圍內又探索運用了波蘭的民間因素。肖邦重視和聲色彩的表現力和張力,常用三度并置的調性對比,這種手法不僅具有波蘭民族的音樂特點,同時也有浪漫主義音樂所特有的色彩傾向。飽滿且有張力的和弦將聽眾吸引到音樂情緒中,并從中感到巨大的力量,那就是波蘭民族的團結,勤奮,勇敢向上的精神。在肖邦的波蘭舞曲中還有個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特點,重屬和弦未解決或延遲解決,中間插入經過性和弦。這使得音樂有了延展性、可聽性,除此之外還大量使用離調的手法,在離調的技法中還包括離調模進,它包括嚴格模進與不嚴格模進,前后兩個調交錯與重疊,兩個調縱向結合,產生新奇的音響效果。
從結構上看,肖邦波蘭舞曲多以規整的趨向大型三段體的嚴謹的三部曲式結構,這首作品一樣使用了這種結構,就像舞會開場,為其伴奏的舞曲的第一部分,當人們穿梭在華麗的大廳和舞池,各種輝煌的場面時,音樂進入對比的中部,以及當一支舞接近尾聲的時候,音樂再現第一部分。嚴謹的結構給人感到波蘭民族人民嚴肅莊嚴地民族特點和能戰勝一切困難無限進取的精神和決心。
從旋律上看,肖邦波蘭舞曲的旋律極富歌唱性,他非常重視在鋼琴的旋律中吸收聲樂因素。這首曲子肖邦的旋律也具有鮮明的華彩性、裝飾性和變奏的特點,他以裝飾型的各種變體來改變旋律,通過變奏等手法使歌唱性的旋律變得器樂化。正如李斯特所說:“肖邦的音樂,裝飾音很華麗,但并不妨礙基本旋律線的優美”。優美的旋律表達著波蘭人民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為之努力的精神。浪漫主義時期,肖邦受到意大利歌劇的啟發和影響,把歌劇中的許多因素巧妙的吸收到自己的作品中,借鑒了宣敘調的特點,使音樂更具有生動感。
肖邦《波蘭舞曲》早期音樂作品受貴族沙龍氣息的影響的風格、寬廣、優美和賦予歌唱性的旋律,鮮明的波蘭特點使得他的波蘭舞曲熱情、真摯、柔和、寬廣如歌。而后期的《波蘭舞曲》是肖邦在得知祖國的淪陷,陷入悲憤的情緒所創作的,作品受到民族解放斗爭和愛國主義思想的感染,從優美的旋律中脫離出來,轉向悲劇性,英雄性,史詩性,全部貫穿了他愛國主義的思想,創作的核心是祖國淪亡的痛心和悲哀、對民族前途的憂慮、對侵略者的抗議和憤怒、對家人家鄉的牽掛和思念。
肖邦的波蘭舞曲從波蘭民族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波蘭的民族文化就是他內在的底蘊,他把波蘭的民族音樂帶向了世界,把波蘭民族的氣質、文化和精神留給了后人,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人們依然在歌頌肖邦的民族性音樂以及他音樂中展現的波蘭民族的精神。他短暫的一生,創作了大量波蘭風格的音樂作品,且把波蘭民族音樂體裁推向一個嶄新的高度,為波蘭民族音樂屹立在世界音樂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用音樂反抗著沙皇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祖國解放,他的作品就像炮彈一樣打中敵人的心臟,正如舒曼所說:“肖邦的音樂是隱藏在花叢中的大炮。”他是那個時代具有獨立風格和詩歌精神的偉大作曲家。
注釋:
1.(英)海德利(Hedley,A.),(英)布朗(Brown,M.)著;學東等譯《肖邦傳》,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2.(波)耶日·勃羅什凱維奇(J. Broszkiewicz)著;施國威,陸鳴權譯,《肖邦的故事》,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
3.(英)海德利(Hedley,A.),(英)布朗(Brown,M.)著;學東等譯《肖邦傳》,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4.(英)海德利(Hedley,A.),(英)布朗(Brown,M.)著;學東等譯《肖邦傳》,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152.
5.(英)海德利(Hedley,A.),(英)布朗(Brown,M.)著;學東等譯《肖邦傳》,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167.
[1]《西方音樂通史》于潤洋主編,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3年7月第3版第4次印刷。
[2]《肖邦傳》;作者林洪亮;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肖邦鋼琴作品演奏指導》;作者威拉德·啊·帕爾默,楊心情(翻譯);上海音樂出版社.
[4]《鋼琴藝術》;波蘭精神肖邦魂——英雄波蘭舞曲;作者陳兆勛;2001年第04期.
[5]《鋼琴藝術》;如何詮釋肖邦的《平穩的行板與降E大調大波羅乃舞曲》(作品第22號);作者【波蘭】雷吉娜·斯門江卡;2007年第7期.
[6]《音樂世界》;肖邦與《波蘭舞曲》;作者方亞平;1991年05期。
[7]《肖邦的創作》A·索洛普嗟夫著。1960年2月第一版第7次印刷。
[8]《肖邦大型作品研究》馮智全著,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第1次印刷.
[9]《李斯特論肖邦》李斯特著,人民音樂出版社,1979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0]《西方音樂史簡編》沈旋、谷文嫻、陶辛著。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