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蘭蘭,楊伯原,李建華
(1.河南科技大學 機電工程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3;2.洛陽軸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 洛陽 471039)
陀螺儀是制導系統的關鍵設備之一,框架靈敏軸承是陀螺儀中十分重要的零部件。該類軸承對摩擦性能要求較高,但制造中存在的種種缺陷對其運轉穩定性、動態力矩的均勻性產生較大的影響?,F對軸承外、內圈圓度和外、內圈溝道形狀超差4種缺陷的動態摩擦力矩信號進行研究,期望能提取出靈敏軸承的制造缺陷特征,以便挑出不良品,同時也能為生產廠家提供參考,提高軸承的生產加工質量及使用壽命,確保靈敏軸承良好的運行狀態。
常見的軸承缺陷提取方法有時域、頻域分析及小波變換等。小波分析方法具有多分辨率分析等特點,但一旦選擇了小波基函數和變換尺度,分辨率的大小也就隨之確定,只能實現恒定的多分辨率分析。而經驗模態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1-2]是近年來研究的新方向,其本質上是對一個非平穩信號進行平穩化處理,依據信號本身的局部特征信息進行自適應的分解,得到一系列具有不同特征尺度的數據序列內稟模態函數(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分量和殘差項。每個IMF分量包含不同的頻率成分,代表原始數據不同周期的波動情況。由于在分解過程中,基函數是自適應產生的,所以能夠進行自適應的多分辨率分析,從理論上講效果要好于小波分析。
試驗軸承型號為HKD1095M,軸承外徑13 mm,內徑5 mm,寬度4 mm,鋼球數8個。被測靈敏軸承的制造缺陷分別為外、內圈圓度超差和外、內圈溝道形狀超差。計算得外圈故障特征頻率fe=0.051 9 Hz,內圈故障特征頻率fi=0.081 5 Hz[3]。軸承的故障量級為1.5~2.5 μm。在實際分析過程中,由于鋼球在運動過程中并非純滾動,軸承存在安裝誤差,采集數據的試驗儀器也有誤差等原因,頻譜圖上實測的頻率值并不精確地等于理論計算值。因此,在分析軸承缺陷特征時,需在理論計算值附近尋找其近似值,故障頻率的倍頻值也是如此。
試驗設備為LSD-I型動態摩擦力矩測試儀,由穩定電源、電控箱、電動機、試驗裝置、力傳感器、信號采集器、計算機等組成。試驗溫度為(20±3)℃,濕度保持在30%~60%,整個試驗裝置在無振動條件下進行。軸承軸向載荷為1 N,轉速為1 r/min,采樣時間為2 min,采集點數為12 000。試驗操作中,應先把軸承及其相關附件進行退磁處理,再把軸承放在過濾油中用針管沖洗,自然晾干后,滴入特5減摩油并輕輕地旋轉幾下,使減摩油均勻分布在軸承上。每種缺陷軸承樣品10套,每套軸承測試4次,正反轉各2次,將每一次動態摩擦力矩結果作為一個樣本進行統計分析。
與正常軸承摩擦力矩信號(圖1)相比,當外圈圓度超差時[4](圖2),摩擦力矩波動性很大,范圍在-1~30 μN·m,出現很多“大點”,典型軸承方差為76.6(μN·g·m)2,摩擦力矩均值為12.9 μN·m。功率譜峰值大,約為600 W,靠近0點附近。因波動性大,概率密度函數比較分散,峰值僅為0.043 4。摩擦力矩樣本中,87.5%方差大于10,75%均值大于13。重心頻率和頻率方差都小于1,功率譜均值60%都大于10,功率譜方差為87.5%大于1 000,這是與另外3種缺陷特征不同之處。若直接對外圈圓度超差時的摩擦力矩信號進行Hilbert包絡譜分析,不能明顯地提取出缺陷軸承的故障頻率。

圖1 正常軸承的摩擦力矩與功率譜、概率密度函數

圖2 外圈圓度超差時軸承的動態摩擦力矩與功率譜、概率密度函數
首先,利用小波變換對原始信號進行小波降噪[5],盡可能減少背景噪聲的成分,以提高信號的信噪比,再利用EMD方法分解消噪后信號,得到包含了從高到低的不同頻率成分的10個IMF分量和1個殘余分量,前6個IMF分量的波形如圖3所示,每一個分量都在小幅值內發生了變化。經分析,滾動軸承故障特征頻率及其倍頻可能分布在高頻部分,對前3個IMF高頻分量分析,得到Hilbert包絡譜分析,IMF2分量的Hilbert包絡譜如圖4所示,可以看到外圈缺陷故障頻率出現在0.061 04附近,與外圈故障頻率理論計算值(0.051 9 Hz)較接近,初步判斷缺陷類型為外圈故障。進一步對圖4進行0~3 Hz頻率段細化,結果如圖5所示。從圖中可以發現,當軸承外圈出現故障時,譜峰值會呈現周期性變化,近似為故障頻率的倍數。圖中7個倍頻值與理論計算值的相對誤差分別為17.61%,5.92%,1.93%,5.83%,3.51%,1.99%和2.56%。由于試驗設備等因素的影響,原則上誤差在15%~20%都是允許的。與小波方法[6]10%~15%的誤差相比,誤差明顯降低,效果比較理想。

圖3 外圈圓度超差時EMD結果

圖4 IMF2分量的Hilbert包絡譜

圖5 IMF2分量的Hilbert包絡譜細化(頻率段0~3 Hz)
當軸承內圈圓度超差時,從圖6可知,摩擦力矩在5~20 μN·m波動,典型軸承均值為11.431 μN·m,方差為0.89(μN·g·m)2,峭度為6.27。由功率譜圖可知,譜峰值約為500 W,在0點附近,功率譜方差為127.1,功率譜均值為0.84。概率密度較集中,峰值為0.444。據統計,摩擦力矩方差90%均大于1。功率譜方差相對較小,65%都小于1 000,67.5%功率譜均值小于10。因波動性小,樣本中80%概率密度小于0.4。對去噪后信號進行EMD處理,得到12個IMF分量和1個殘余量,前6個分量如圖7所示,舍去低階且能量小的IMF分量,分析前3個高頻IMF分量。IMF1分量的包絡譜如圖8所示,可以看出軸承缺陷頻率在0.073 24 Hz附近,與內圈故障頻率理論計算值(0.081 5 Hz)較接近,可以判斷為內圈故障。細化圖8得到頻率段0~2 Hz的頻譜如圖9所示。圖中7個倍頻值與理論計算值的相對誤差分別為10.13%,17.61%,0.16%,1.1%,4.15%,2.35%和2.70%,均在允許范圍之內。

圖6 內圈圓度超差時的動態摩擦力矩與功率譜、概率密度函數

圖7 內圈圓度超差時的EMD結果

圖8 IMF1分量Hilbert譜

圖9 內圈圓度超差時IMF1的Hilbert譜頻率段(0~2 Hz)
當外圈溝道形狀超差時,由圖10可知,其摩擦力矩為5~12 μN·m,比前兩種的波動性小,均值為8.18,樣本方差為0.323,峭度為3.796。功率譜圖“大點”多,峰值也在0附近,約為133.2 W,功率譜方差為13.9,功率譜均值為0.333。概率密度函數較集中,峰值為0.793。經對摩擦力矩樣本統計,外圈形狀超差的峭度高,90%峭度值大于4,但均值小,87.5%均值小于9。頻率方差和重心頻率都大于1。80%功率譜方差約為200,概率密度函數峰值80%都在0.5左右。同樣對摩擦力矩信號進行EMD處理,得到12個IMF分量和1個殘余分量,前 7個分量如圖11所示,其中IMF5分量的Hilbert包絡譜如圖12所示。提取軸承故障特征,發現故障頻率出現在0.061 04 Hz附近,與外圈故障頻率理論計算值(0.051 9 Hz)較接近,而且包絡譜峰值為0.097 66 Hz,約為外圈故障頻率的2倍,可以判定為外圈故障。進一步細化的IMF5頻譜如圖13所示,從圖中的倍頻值發現,外圈故障頻率也呈現周期性變化,7個倍頻值與理論計算值的相對誤差分別為17.61%,5.92%,1.93%,5.92%,1.23%,1.93%和2.56%,均在誤差允許范圍之內。

圖10 外圈溝道形狀超差時的動態摩擦力矩與功率譜、概率密度函數

圖11 外圈溝道形狀超差時的EMD結果

圖12 IMF5的Hilbert譜

圖13 外圈溝道形狀超差時的IMF5包絡譜細化(0~1.2 Hz)
當內圈溝道形狀超差時如圖14所示,其摩擦力矩周期性很顯著,“大點”也較多,波動范圍為5~15 μN·m,方差為0.338。峭度值為13.8;功率譜峰值為108,位于0點附近,功率譜均值為0.35,功率譜方差為9.46。摩擦力矩除“大點”外,其余點都較集中,概率密度峰值為0.855。經統計得,90%的峭度在3~14,75%的功率譜峰值大于100。重心頻率和頻率方差90%以上都大于1。同樣進行EMD處理,得到13個IMF分量和1個殘余分量,前7個分量如圖15所示,其中IMF1分量的包絡譜如圖16所示。發現軸承故障頻率出現在0.073 24 Hz附近,與內圈故障頻率理論計算值(0.081 5 Hz)較接近,可以判斷為內圈故障。進一步細化的包絡譜如圖17所示,從圖中的倍頻值可以發現內圈故障頻率呈周期性變化。EMD方法可以有效提取出內圈形狀超差時的頻譜特征。圖17中7個倍頻值相對理論計算值的誤差分別為10.13%,4.85%,5.15%,4.85%,1.15%,2.64%和0.56%,亦均在誤差允許范圍之內。

圖14 內圈溝道形狀超差時的動態摩擦力矩與功率譜、概率密度函數

圖15 內圈溝道形狀超差時的EMD結果

圖17 內圈溝道形狀超差時的IMF1的包絡譜細化
利用EMD方法對滾動軸承摩擦力矩信號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當外、內圈圓度或外、內圈溝道形狀超差時,故障特征提取的可靠度分別為90%,90%,87.5%和90%,EMD方法能通過提取軸承的故障特征頻率來判別軸承內、外圈故障。
(2)當外圈圓度超差時,其功率譜方差87.5%超過1 000;而外圈溝道形狀超差時,峭度90%都超過4;內圈圓度超差的功率譜峰值大,75%大于400,80%概率密度峰值小于0.4。這些不同之處可作為缺陷軸承進一步的判據。
(3)與小波分析等方法相比,此方法相對誤差較小,提取故障特征效果較好,可作為通過摩擦力矩進行軸承故障診斷的基本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