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名巧
(安徽工業大學,安徽馬鞍山243000)
安徽省高職院校體育師資隊伍的現狀審視與建設路徑思考
陳名巧
(安徽工業大學,安徽馬鞍山243000)
體育師資水平狀況和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質量及大學生的體質鍛煉狀況息息相關.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和文獻資料法,以安徽省高職院校中的九所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調查安徽省高職院校體育師資隊伍現狀進行了調查與分析,同時提出了相應的建設路徑,冀圖本文能為我國高職院校師培養出一支穩定的、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提供有益的理論參考.
師資隊伍;高職院校;建設路徑:安徽省
高職院校體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師在普通高校體育健康中發揮著主導作用,現有的師資水平狀況直接影響著普通高校體育教學質量和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養成.因為高職院校是培養實用性人才的大后方,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畢業就業和人才市場對某所高職院校大學生素質高低的認可,進而影響到高職院校的未來發展聲譽.在高職院校擴招后的今天,人才的競爭愈演愈烈,帶動高職院校體育改革的態勢越來越迫在眉睫.安徽省位于我國華東腹地,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中部崛起”戰略的推進,安徽省高職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因此繼續加強對貴州普通高職院校體育師資隊伍的研究,探討一個適合我國中東部高職院校特色的體育師資隊伍的對策方案,以確保我國高職類學校體育教學質量的穩定和高職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就凸現出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
本文研究對象是安徽省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樣本隨機取自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冶金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安徽職業技術學院等9所普通高職學校,正式調查于2012年9月實施,調查表回收截止日期為2012年12月.對9所高職院校中的體育系或體藝部的體育教師共發放了調查問卷表120份,回收有效調查問卷表113份,有效回收率94%,經統計學鑒定,信度和效度均符合要求.在安徽省教育廳高教管理處參閱有關文獻及重要數據的基礎上,采用邏輯分析法方法對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
3.1 體育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
表1所示:在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及學緣結構4個方面.當前安徽省高職院校體育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問題比較明顯.年齡結構上,青年教師(40歲以下)比例占70.8%.雖然符合我國高校體育教師需逐步年輕化的發展趨勢.但存在教學經驗不足、穩定性差等缺陷,由此也影響了整個高職體育師資隊伍的穩定性.就學歷結構來看,中老年教師(40歲以上)比例接近于30%.有教學經驗優勢,也有學歷偏低和接受新思想、新理念慢的劣勢.從(表1)中還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高職院校體育師資隊伍的職稱層次結構呈正態分布,但是其中講師人數最多,副教授比例較為合理,但擁有教授職稱人數太少,均未能達到國家教育部高教司規定的基本要求,1:3:4:2的比例.學緣結構還存有“近親繁殖”現象,容易造成在學術方面缺乏爭鳴,在科研領域、思路,方法上出現僵化與單一現象.

表1 安徽省高職院校體育教師隊伍結構情況調查統計表(n=113)
3.2 當前高職院校體育師資缺位
體育學者盧考純的調查統計表明:“隨著高校擴招,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學生規模增長了近1倍,而教師只增加了31%”[1]為了滿足當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需求,安徽省高職院校也面臨同樣問題,導致近年來在校大學生人數激增;從而導致當前體育師資缺位.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本校體育教師師資培養問題,培養并非易事,需要多年的學習積累和多年的實踐積累.另一方面由于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編制增長緩慢問題,在生源激增的情況下,體育師生的比例失衡也就在所難免.導致目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工作量繁重,體育教學質量也頗受影響.
3.3 體育教師隊伍穩定性不容樂觀

表2 貴州省9所高校體育師資隊伍工作意向選擇調查表(n=113)
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筆者所調查問卷中,假若其他就業機會來臨,愿意搞好本職工作僅有35人,占總調查人數的30.9%,遠沒有過半.到高薪企業、當公務員、到沿海經濟發達地方當教師分別占第二位、第三位和第四位,這充分說明薪酬和工作量是他們目前最關注的問題.另一深層的原因是,部分高職院校為了突出辦學特色,在財力、物力投資方面側重于本校就業率高的龍頭學科、重點學科,該學科的教師不僅有一定的豐厚薪金補助,重要的是有一種歸屬感.相比之下,體育等普通常規學科就遭受冷落和邊緣化.導致了當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師隊伍不穩定現象的出現.
3.4 當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科研水平亟待提高

表3 安徽省高職院校體育學科近3年科研量和申報課題統計表
科研水平是一名教師學術功底和科研能力的顯示器.高職院校體育新課改精神要求現代高校體育不僅是大學生身體健康的指導者,更應該成為一名綜合素質全面的體育研究者.從表3中可以看出,近3年來,在體育科研課題方面,多以省級課題和校級課題為主;在論文方面,科研量也集中在普通期刊上.眾所周知,體育教科研是高校體育教學與改革的基本任務之一,也是高職院校長足發展的動力支持和理論支撐.由于課時重、瑣事多,又缺乏系統的體育科研能力培訓與指導工作,因此導致在此方面有落后與其他專業教師的事實,很難形成強有力的體育教科研梯隊,也就難以實現以科研帶動高職體育教學發展的應然愿景.[2]
4.1 提升學歷層次和結構
據有關調查顯示,面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體育師資隊伍是以具有本科學歷的在職研究生為主,目前部分高校具有全日制碩士學位的體育教師中,本科,碩士同專業的還不及30%.為盡快改變此狀況,學校應加大對現有教學體育教師的學歷培養力度,鼓勵他們在搞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設法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同時學校應與有體育碩士點和博士點的地方高校加強聯系,委托它們為其在職教師培養碩士,博士學位研究生,采取脫產與在職學習相結合的模式,在一定范圍內降低一定比例的英語和政治分數,側重于體育高教理論和科研水平.唯此,長期困擾安徽省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學歷達標問題可在短期內的得到有效緩解和解決.[3]
4.2 重視校內學科梯隊建設
針對目前的師資現狀,必須制定方案和措施來對師資隊伍建設進行重構.管理為先,首先要制定遠景規劃,并在制度保障予以保障.先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中年體育教學科研骨干和學術帶頭人.對這部分思想素質成熟,學術造詣高,具有團隊精神和肯于鉆研的中年體育教師,加大培養與扶持力度.在待遇和福利等方面適當傾斜.二是充分發揮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三是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青年教師具有最佳年齡優勢,要本著“精選、培養、重用、厚待”的原則.從教學能力、訓練水平、體科研能力等方面,配合上級實施的我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計劃,重點培養出一批年青的優秀體育骨干教師,加速校內師資的梯隊建設.[4]
4.3 重視體育人才的引進
加大引進高素質體育人才的引進工作,是迅速提高體育師資水平的快捷途徑之一.為此筆者認為,高職院校在注重師資自我培養的同時,還需依靠人才市場的互補優勢和資源共享的原則,高薪聘用校外高水平的體育教授為“客座教授”,退役的高技能運動員做兼職教練員等,多途徑利用“它山之石”以緩解當前高職院校體育師資的缺位.同時還可用以優惠的就業政策,吸引更多的體育專業人才走進高校,來帶動高職院校運動整體水平的提升.加大體育人才的引進工作的同時,應堅持以優化為目標的選聘原則,減少“文憑至上”和高校排名現象,逐步加大外省體育優秀人才選錄和聘任的比例,優化體育師資隊伍.此外,選拔院校要嚴把質量關,堅持專業對口,唯才錄用,杜絕用人唯親,逐步走上選聘過程的法制化軌道.[5]
4.4 加強后備力量的培養,完善職后培訓體系
加強后備力量的培養成為高職院校師資建設的又一重要途徑.從宏觀上要求,提高高職院校師資主要來源的重點高校體育院系的畢業生的要求,在優秀的“體育雙基”基礎上,重視外語水平和計算機操作水平,以便為就業后的研修、出國深造、進行國際間的學術交流等創造基本條件.二是要完善職后培訓體系.為提高體育教師的業務素質和人文修養,對在編人員要定期、到時舉辦高師繼續再教育活動,以本學科為重點,廣泛汲取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社會學、藝術及傳統文化等學科營養,融會貫通.充分利用好職后培訓機會,加快自身的專業成長.因此,加強后備力量的培養和完善職后培訓體系是當前高職院校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的又一重要舉措.
4.5 優化師資環境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具有長效性.因此,營造師資環境非常重要.現階段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師本身正面臨著各種改革的陣痛,各種影響穩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因此,必須要優化師資環境.“硬環境”建設方面要改善教師辦公條件、食宿條件和工作環境;“軟環境”建設方面,從教師的需求、愿望和切身利益出發.例如在高職院校職稱評定上,特別是高級職稱,主管部門要把職稱評定制度落到實處,要公平正義,將“按勞分配”的原則落到實處.對低職高能的體育教師要給予重用,對本校體育工作做出重大貢獻的,要讓他們在經濟上、政治上獲得相應的回報.唯此體育教師才能找到事業上的歸屬感,才會在這種民主、和諧的師資環境中奉獻自己.
師資水平狀況是決定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何建設出一支合格的教學與研究的體育師資隊伍,是保證當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與訓練工作穩定持續發展之要,也是當前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管理層面要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多途徑調動體育教師的積極性,多舉措優化體育師資環境.
〔1〕盧考純,等.高校擴招后體育教學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體育學刊,2003,10(4):82-83.
〔2〕徐金慶,等.黑龍江省高校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0(2).
〔3〕梁有明.廣西地方高校體育師資隊伍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高教論壇,2006(5).
〔4〕陳福昌.高校體育師資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3(6).
〔5〕付革.遼寧省高校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現狀與發展對策[J].現代教育管理,2009(4).
G807.4
A
1673-260X(2013)07-01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