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彬 宮照敏
吉林省前衛醫院,吉林長春 130012
本次實驗主要針對非瓣膜病心房顫動復律后影響竇律維持的因素進行分析。實驗選擇初次被診斷有非瓣膜病心房顫動的患者,通過藥物或電復律的方法回復竇律,半年后對復發者和竇律保持者在臨床癥狀、P波測量值大小、左心房功能進行統計,并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探析,具體實驗報道如下。
實驗人群為醫院于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97例初次被診斷為有非瓣膜病心房顫動且發病時間小于3個月的患者;治療后進行隨訪,發現有47例患者的竇律維持,有50例患者復發。竇律維持組中有竇律復發患者自復發時有心悸癥狀發生,后經醫院心電圖確診為竇律復發。
1.2.1 竇律恢復方法 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可以采用藥物或電復律的方法對患者的竇律進行恢復;藥物復律方法:給予患者0.6 g的普羅帕酮進行服用;電復律方法:使用急流電進行復律,初始電能量設置為200j,之后可根據需要進行電能量的調整。在成功復律后,給予患者一定的華法林進行抗凝治療。
1.2.2 P波的測量方法 非瓣膜病心房顫動復律后,使患者取平臥位,進行十二導聯同步心電圖屏幕采樣,待圖線平穩后對信息進行記錄;由兩位醫師使用放大鏡對Pmax和Pmin進行記錄,并計算P波離散度。
1.2.3 超聲心動圖對左心房的檢查結果 在對患者進行心臟轉復之前,對患者進行經胸和經食管的超聲心動圖檢查,并對患者的左心房直徑、左心室射血分數以及左心房超聲云霧狀影情況進行記錄。
患者成功復律后的6個月內,對其進行隨訪。隨訪時,訪問竇律的維持情況;當發現患者出現非瓣膜心臟病心房顫動復發時,囑患者及時去醫院診治。
治療后進行隨訪,發現有47例患者的竇律維持,有50例患者復發。
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非瓣膜病心房顫動持續的時間、發作類型以及轉復方式
兩組患者的P波測量情況見表2;兩名醫師對P波最大時間、P波最小時間、P波離散度測量結果的變異系數為3.7%、4.6%、4.1%。

表2 兩組患者P波測量結果的比較
兩組患者的左心房直徑(LAD)、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以及左心房超聲云霧狀影情況(SEC)見表3。

表3 左心房檢查情況
具體情況見表4。

表4 多元Logistich回歸分析獨立預測因子
對于非瓣膜病心房顫動患者來說,復律后的復發在不同時期有相異的機制[1]。一般來說,包括以下四種情況[2]:①患者復律治療失敗;②立刻復發:患者在復律后的若干分鐘之內復發;③亞急性復發:患者在復律后的2 d~2周內復發;④晚期復發:患者在復律后的若干月內復發。對于立刻復發的患者來說,這種情況和心房的易受損性有關;對于亞急性復發的患者來說,這和電重構逆轉帶來的暫時復極不均一相關。
Antonielli等人[3]在對左心耳的流速進行研究時,發現當非瓣膜病心房顫動持續的時間小于7 d、左心房直徑小于44 mm、左心房沒有SEC的癥狀對于小于一年病程的復律后患者的竇性維持有一定的預測價值。這個結果和本研究的結果相一致,但本研究對Pd和竇律復性后維持進行了一定的探討,發現P波離散程度也是復律治療后維持竇律分析的重要因素。
本次實驗旨在對97例非瓣膜心臟病心房顫動實施復律治療后影響竇律維持的因素進行通過對復發者和竇律保持者在臨床癥狀、P波測量值大小、左心房功能進行統計,并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探析可以發現:對于非瓣膜心臟病心房顫動的患者,復律前非瓣膜心臟病心房顫動的發生時間、左心房的大小以及P波離散程度是實施復律治療后維持竇律分析的重要因素。
[1]Crijns H JGM,Noord TV,Von Gelder IC.Recu rrence of atrial fibrillat ion:Success of serial card iovers ion therapy and safety of oral anti-coagulation[J].Arch InternMed,1996,2585.
[2]曹 海,游潔蕓,楊承健.非瓣膜心臟病心房顫動復律后維持竇律的觀察[J].心電與臨床,2009,18(6):429-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