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瑩瑩,劉桂萍
(鄭州大學護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52)
據中國衛生部、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UNAIDS)和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對2011年中國艾滋病疫情進行的報告,截至2011年底,中國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PLHIV)和艾滋病病人有78萬人,其中性傳播者占63.9%[1]。2006年至2011年,報告職業為學生的PLHIV占當年病例報告總數的比例從0.96%上升至1.64%。其中,20~24歲年齡組所占比例從20.3%上升至49.0%[1]。可見我國艾滋病感染人群趨于年輕化,其中通過性傳播感染艾滋病的大學生比例呈上升態勢。
近年來,大學生的性觀念開放,對于發生婚前性行為的態度也趨于寬容,且大學生處于性活躍期,很容易發生高危性行為。有研究表明,大學生對婚前性行為持明確贊成態度者占55.1%[2]。馬瞧勤等[3]對浙江兩所大學進行調查發現,已發生性行為的2841名學生中,63.3%的學生在大學期間開始有性行為,32.0%的學生在高中發生性行為,3.8%和0.9%的學生分別在初中和小學發生。大學生如果缺乏相關的性知識和防護意識,極易導致其成為感染艾滋病的危險人群。
因此,了解大學生對于艾滋病與性傳播知識的認知現狀尤為重要。本研究即從該角度出發,對大學生關于艾滋病與性傳播的知識及態度進行了相關調查。
根據自愿原則,以河南省某高校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308份,收回有效問卷28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3.5%。在288名被調查者中,男生166人(57.6%),女生122人(42.4%);平均年齡為(19.9±1.5)歲;一年級至四年級學生分別有111人(38.5%)、85人(29.5%)、71人(24.7%)、21人(7.3%);醫學類、理工類、人文類專業學生分別有 56人(19.5%),183人(63.5%),49人(17.0%);漢族學生278人(96.5%),其他民族學生10人(3.5%);58人(20.1%)來自城市,47人(16.3%)來自鄉鎮,183人(63.6%)來自農村。
1.2.1 調查工具 采用匿名答卷的形式開展調查。問卷參照國內同類研究的問卷內容,結合大學生特點自行設計,共3個部分:(1)一般資料部分,包括性別、生源地、民族、專業、年齡和年級。(2)AIDS的認知部分,包括艾滋病感染途徑、不同性質和渠道的性行為與感染艾滋病的關系、安全套的使用方法、艾滋病知識的來源。(3)AIDS的態度部分,包括對艾滋病病人的態度、對身邊可能感染的同學的態度、對大學生發生性行為的態度及安全套的使用情況、對在學校開展性教育知識的意愿等。
1.2.2 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在艾滋病宣傳活動現場進行,分為室內和室外兩次活動。室內活動在教室進行,以“因為愛,擁抱艾”為主題,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識講座、相關視頻資料播放、有獎搶答等內容;室外活動在校園舉行,以艾滋病預防宣傳活動為依托,制作了與艾滋病相關的展板、健康教育知識卡片等。參與活動的兩組學生,在活動前和活動后分別到現場填寫問卷。問卷填寫由經過培訓的學生做指導,解答填寫過程中的疑問,并承諾保護個人隱私。問卷填寫后當場回收。
1.2.3 統計分析 采用SPSS17.0軟件將回收的288份有效問卷建立數據庫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錄入過程采用雙人錄入。一般資料采用(±s)、百分比、頻數表示,知識和態度部分均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
大學生對于與艾滋病感染者一般接觸和母嬰傳播是否會感染艾滋病的知曉率分別為92.0%、89.2%;對于蚊蟲叮咬、共用生活用具(馬桶、餐具等)以及共用洗刷用具(牙刷、剃須刀等)是否會感染艾滋病的知曉率分別為61.5%、80.2%、73.6%;76.7%的大學生了解感染HIV尚未檢測出的時間里感染者具有感染性;86.1%的大學生知道HIV感染者不能從外表看出來;80.9%的大學生認為開始抗病毒藥物治療的病人依舊具有傳染性。

表1 大學生對艾滋病性傳播知識的認知
表1顯示,大學生對艾滋病性傳播知識的認知不高,其中對于男、女同性性行為感染艾滋病的認知存在較大誤區;對于性行為前飲酒或服用興奮劑可增加感染幾率的認知率不到50%。
表2顯示,大學生對于安全套的正確使用存在誤區。其中對于在使用安全套前,是否應該吹氣檢測其有無破損的問題認知率偏低。

表2 大學生對安全套正確使用方法的認知情況

表3 大學生對艾滋病與性相關問題的態度[n(%),人]
表3顯示,大學生對艾滋病的關注度不高,但對艾滋病感染者持同情態度者的比例較高,愿意與艾滋病感染者接觸的比例較低,對大學生發生婚前性行為持支持態度者居多,這是艾滋病經性傳播比例增高的主要因素。
大學生獲得艾滋病相關知識的主要途徑有:通過廣播電視(68.4%)、通過書刊報紙(61.5%)、通過互聯網(56.9%),還有校園宣傳(48.3%)和街頭公益廣告(46.2%)。

表4 大學生對性教育和性知識的需求狀況[n(%),人]
表4顯示,90.3%的大學生認為大學有必要設置性教育課程,對性教育內容的需求多集中在性心理、性生理、處理戀愛關系、預防艾滋病等條目上。
在調查現場與參與者溝通的過程中,參與者表示“覺得艾滋病離自己很遙遠”、“自己不會跟艾滋病扯上關系”,被問及其是否知道大學生中有通過高危性行為感染HIV病毒的人,且感染比例呈上升趨勢時,大部分人表示不了解。大學生對艾滋病的主觀關注度不高,只有22.9%的人會主動關注相關信息。
大學生對于艾滋病性傳播知識的認知情況反映出其該方面知識知曉率低。其中對于男、女同性性行為的感染幾率大小的認知情況呈現出較大的反差,對男女在性行為中易感程度的認知存在誤區,說明大學生對與性相關的艾滋病的感染情況沒有正確的認識和概念;對于與患有性病者發生沒有保護措施的性行為是否更易感染艾滋病的問題,回答正確率較余飛穎等[4]的研究結果(58.7%)高;對于女性在性行為中感染艾滋病的幾率大于男性的正確率較陳丹等[5]的研究結果(52.9%)低。
234人(81.3%)同情艾滋病病人,表示應幫助他們;但愿意與之一般接觸者只有182人(63.2%);愿意和感染者住在同一個宿舍的只有47人。這說明大學生在艾滋病的主觀意識和行為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且不能以正確的認知指導行為,并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視。若要從根本上促使行為的改變,需要使其親身感受或經歷艾滋病感染者的生活,真正與艾滋病感染者進行“交流”,才能通過共情達到更好的效果。
大學生對性教育和性相關知識的需求情況說明大學生對性問題的關注度高,這與社會對性話題的傳統保守及大學生生理心理的發展有關。但也有部分參與者口頭反映,在大學校園談論“性問題”過于敏感,不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一方面,大學生處于特殊生理期,對性有懵懂的向往;另一方面,整個社會的觀念不允許公開談論“性問題”,這就導致大學生尋求黃色信息資源,不能正確認識性與艾滋病及性病的關系,導致其容易被黃色信息誤導。同時,大學生對于安全套的正確使用存在誤區,其中對于在使用安全套前,是否應該吹氣檢測其有無破損的問題正確率低。
調查顯示,大學生獲得艾滋病相關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廣播電視(68.4%)、書刊報紙(61.5%)和互聯網(56.9%),與陳遠壽等[6]的研究結果一致。獲得艾滋病知識的途徑來自教師講授、醫院宣講和專題講座以及同伴、同學的比例較少,說明大學校園里艾滋病的知識宣傳還沒有普及,缺乏系統、穩定、新穎、有效的宣傳體系,醫院對于該病的宣傳力度也有待加強。只有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的宣傳,方能擴大艾滋病預防知識的影響力和可信度,從而降低艾滋病感染率。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于有關性行為與艾滋病傳播關系知識的了解相對缺乏或存在誤區。說明艾滋病知識的宣傳處于初級階段,應加強宣傳知識的深度和針對性。
大學生對待艾滋病病人在信念與行為上的差異說明,雖然其對于艾滋病感染者的認識處于高水平,但在行動上還是由于恐懼等原因存在一定的歧視。這可能是由于大學生對于艾滋病的認知停留在文字說教和宣講階段,不能實際感知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的真實情況,對于改變行為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艾滋病知識的需求,只有39.2%的人想了解暴露后如何防護,可能是由于大學生覺得自己不會接觸到艾滋病病人或者感染者,主觀認為艾滋病離自己很遙遠。建議將艾滋病知識的宣傳與每個人的生活和學習緊密結合,例如請公開身份的大學生感染者到學校進行演講,開展定期的知識講座、案例討論、視頻播放等多途徑宣教活動,加入同伴教育[7-8]等有利形式,利用共情改變大學生的態度,促進其行為發生轉變,不要只停留于形式化的一般知識宣傳。
大學生的性觀念開放和對性充滿向往,又不能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以及不能正確使用安全套,這些因素都將增加大學生感染艾滋病的風險。因此,有必要對大學生普及性生理及心理知識。此外,社會對性知識的敏感和回避也會增加大學生對于性的好奇,而又不能通過正確的渠道獲得科學系統的知識,容易導致大學生選擇瀏覽黃色信息。所以,在高校普及系統科學的性知識和艾滋病、性病等知識,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并應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
大學校園相對開放、人群集中,不同院系和專業分層明確,醫學專業和非醫學專業學生對艾滋病的知識了解和認知呈現明顯差異[2,9-10],這就導致艾滋病相關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呈現不同的斷面差距。因此,建議在高校建立樹狀層次分級系統,在各個院系建立主旨明確的艾滋病相關知識宣傳組織,根據不同的需要定期在各院系普及相關知識(包括性知識),通過不同形式在增加艾滋病知識趣味性的同時,收到深入人心的宣傳效果。
艾滋病已成為嚴重危害世界人民的公共衛生疾病。雖然目前在大學校園里,每年都會在艾滋病日舉辦主題活動以宣傳艾滋病相關知識,但由于流于形式和宣傳內容的陳舊以及傳統觀念的約束,大學生對艾滋病的了解仍只限于基本的傳播途徑等常識。本調查從性傳播的角度探討了大學生對艾滋病的認知,以期了解當前大學生對性與艾滋病的認知和態度。但由于本調查的樣本量相對較少,使艾滋病與性傳播知識的普及受到一定限制。建議增加樣本量,聯合校園防艾社團和紅絲帶社團等學生團體組織,征集志愿者,有層次、有組織地開展系統調查,并針對性地采取干預措施,以降低在校大學生的艾滋病感染率。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中國艾滋病疫情估計[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2,18(1):1-5.
[2]陳遠壽,秦偉,羅孝美,等.遵義市大學生艾滋病和性相關行為認知態度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4):661-666.
[3]馬瞧勤,叢黎明,余飛穎,等.浙江省某市大學生艾滋病性病相關性行為描述性研究[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5,6(5):411-414.
[4]余飛穎,許國章,馬瞧勤,等.大學生性知識和性行為調查分析[J].疾病監測,2005,20(12):631.
[5]陳丹,羅春香,王衛紅,等.長沙市大學一年級學生預防艾滋病認知調查與教育需求分析[J].護理研究,2011,25(9):2282.
[6]陳遠壽,羅孝美,秦偉,等.醫學院校大學生性行為及艾滋病認知現狀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10,6(11):1447.
[7]高玉騫,王輝,其其格,等.內蒙古自治區大學生艾滋病知信行調查及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1(7):784.
[8]梁升祿,陸春,龍少康,等.艾滋病預防青年同伴教育及其效果[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20):3920-3924.
[9]厲曉玲,于風江,呂媛,等.長沙市某大學醫學生與非醫學生艾滋病認知情況調查[J].實用預防醫學,2009,16(3):702-705.
[10]黃瑞英.通遼市大學生艾滋病知識現狀及干預效果評價[D].濟南:山東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