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丹 劉嘉茵
1.四川省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四川 內江 641000;2.江蘇省人民醫院婦產科,江蘇 南京 210029
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婦科疾病,臨床中常常采取手術治療,并且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但是術后復發率較高,嚴重地影響患者的臨床治療總體效果[1]。為了有效地降低術后復發率的發生,筆者在患者術后輔以藥物治療,并且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具體分析如下:
本次研究選取四川省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婦產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80例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囊腫患者,研究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入選者知情同意參加研究,并將其隨機分為三組,A組僅給予腹腔鏡手術治療,B組在術后給予米非司酮治療,C組術后給予米非司酮聯合中藥治療。A組60 例,年齡 26~39 歲,平均(33.2±1.3)歲;病程 1.5~7.0 年,平均(3.4±1.2)年。B 組 60 例,年齡 27~38 歲,平均(34.5±1.1)歲;病程 1.5~7.5 年,平均(3.8±1.1)年。C 組 60 例,年齡26~38 歲,平均(34.1±1.8)歲;病程 1~7 年,平均(3.8±1.2)年。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次研究的對象均符合美國生育協會修訂的分類標準(R-AFS)的診斷,且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分期在Ⅲ期或者以上,在術前6個月均未服用激素類藥物,同時,經血、尿和肝腎功能的檢查正常。排除心臟病和高血壓以及糖尿病與其他婦科病[2]。
本次研究中的三組患者均行腹腔鏡手術治療,具體的操作方法[3]:本組的患者均采取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處理,并進行常規的消毒和留置導尿管。并在臍輪下緣行1 cm切口處理,后置入氣腹針。在CO2氣體膨腹之后進行置入10.0 mm的氣腹針。同時,在麥氏點進行切入二切口,置入5.0 mm氣腹針和反麥氏點切口置入10.0 mm氣腹針。并且術中的氣腹壓控制在 13.0 mm Hg(1 mm Hg=0.133 kPa),且行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剝除術治療,而部分患者需要同時進行異位病灶電灼術治療。然后,進行鈍性分離囊壁和卵巢組織,游離于囊壁囊腫,并在囊壁較厚位置進行電切囊腫包膜和剝除囊壁。緊接著進行充分的電凝止血,放置通液器進行輸卵管的通液,從而有效地顯示通暢。最后,采取生理鹽水進行反復沖洗,并在腹腔內放置抗粘連劑,進行傷口縫合處理,術后給予常規的抗感染治療。B組患者術后給予口服12.5 mg的米非司酮(國藥準字H20050395,北京紫竹藥業有限公司生產),1次/d,連續治療半年。而C組患者給予口服12.5 mg的米非司酮,1次/d。并給予自擬中醫治療,藥物成分:黨參、丹參均30 g,黃芪20 g,香附、仙靈脾和赤藥以及丹皮均12 g,雞內金和針灸草均6 g,菟絲子 10 g,川穹 15 g,桃仁 9 g。水煎服,1000 mL/次,1 次/d,連續治療半年。A組患者術后僅常規的抗菌治療,不給予米非司酮和中藥治療。觀察兩組的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
本次研究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主要依據其臨床癥狀與體征的改善情況和盆腔檢查情況進行綜合評估[4],主要分為4個等級:①治愈:臨床盆腔檢查無包塊出現,且體檢也無陽性體征,原來的癥狀也消失;②有效:盆腔檢查無包塊出現,且體檢也無陽性體征,原來的臨床癥狀也明顯減輕;③無效:盆腔檢查有包塊出現,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并不明顯;④復發:B超檢查盆腔檢查有包塊出現,患者的臨床癥狀無任何好轉,甚至加重。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100%。
采取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與處理,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組總有效率為70.0%,B組總有效率為83.3%,C組總有效率為91.7%,三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組復發率明顯低于B組和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三組臨床療效比較[n(%)]
C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1.7%,B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8.3%,并且經過對癥治療已經全部緩解,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B組和C組的藥物不良反應比較[n(%)]
腹腔鏡手術是臨床中常見的手術方法之一,這種手術治療方法具有創傷小、出血量少以及術后恢復快等特點,在臨床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囊腫行腹腔鏡手術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由于病情的復雜性,清除難以徹底,臨床中經常出現較高的復發率[5-6]。而且本組的研究分析,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囊腫行腹腔鏡術后的復發率達到了20.0%。因此,臨床中對于腹腔鏡術后給予藥物治療是很有必要的,能夠有效地減少病灶的惡化,并降低復發率[7]。但是,如何選取有效的治療藥物是醫師們關注的重點。
本組資料顯示,臨床中對于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囊腫行腹腔鏡手術后給予米非司酮治療和米非司酮聯合中藥治療能夠有效提高臨床療效。數據分析,A組總有效率為70.0%,B組為83.3%,C組為91.7%,三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組復發率明顯低于B組和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分析,術后給予米非司酮聯合中藥治療能夠有效提高臨床療效,并降低復發率,主要是由于米非司酮屬于第一個孕酮受體拮抗藥物,這種藥物能夠有效地與孕酮受體以及糖皮質激素受體發生特異性結合,并加強對子宮內膜孕酮受體的親和力,從而有效產生較強的抗孕酮作用[8]。同時,該藥主要是通過多個環節對病灶進行萎縮,并且有效誘發黃體的溶解,抑制排卵和誘發閉經,達到破壞正常子宮內膜完整性的目的[9]。而在中醫的治療中,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囊腫屬于“月經不調”和“痛經”以及“不孕”等疾病的范疇,主要是由于瘀血阻滯和氣血失調以及積久而造成的疾病[10]。在中醫治療中當以活血化瘀為治療原則,術后給予活血化瘀的藥物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改善病灶的血液循環和微循環以及高黏滯血的癥狀,有效預防宮腔粘連[11]。同時,也能夠有效抑制盆腔內的結締組織增生,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本組的臨床治療中,菟絲子和仙靈脾具有較好的溫補腎氣之功效,并且有效地協助丹參的活血化瘀效果;而香附具有較好的理氣調經止痛的效果;丹皮具有較好的清瘀熱功效;中藥黨參和黃芪具有明顯的扶助正氣作用;雞內金具有較強的散結軟堅功效;而甘草具有明顯的止痛緩急的效果。上述諸藥調和,能夠達到標本兼顧的效果[12]。同時,能夠有效調節患者的免疫功能,并且阻斷患者內膜異位的生長。另外,中西結合治療能夠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并達到根治的效果。另外,本組的資料還顯示,C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1.7%,B組為28.3%,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分析,中西聯合治療的不良反應也比較少,對患者的影響也較少。
綜上所述,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囊腫行腹腔鏡手術后采取中西結合治療的方法效果明顯,能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并降低復發率。同時,中西結合治療能夠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提高臨床療效。
[1]李芹,仇姝.子宮內膜異位癥腹腔鏡術后藥物輔助治療的臨床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08,14(23):733-734.
[2]陳英.不同藥物輔助治療腹腔鏡術后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囊腫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23(27):455-456.
[3]秦海霞,陳友國,沈宗姬,等.腹腔鏡手術聯合GnRH-a類藥物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伴不孕的療效觀察[J].醫學信息:手術學分冊,2007,22(10):562-563.
[4]Coccia ME,Rizzello F,Cammilli F,et al.Endometriosis and infertility Surgery and ART: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successful management[J].Eur J Obstet Genecol Reprod Biol,2008,12(12):433-434.
[5]單莉莉,王中海.腹腔鏡聯合藥物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的臨床分析[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2009,11(3):233-234.
[6]邵會敏,王彩芳,高樹生.腹腔鏡聯合不同藥物治療卵巢子宮內膜內異癥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療,2011,22(15):561-562.
[7]黃珍珍.腹腔鏡聯合藥物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23(27):756-757.
[8]Seracchioli R,Mabrouk M,Manuzzi L,et al.Postoperative use of oral contraceptive pills for prevention of anatomicalrelapse or symptomrecurrence after conservative surgery for en-dometriosis [J].Human Reproduction,2009,11(21):662-663.
[9]張立弘,馬玉娟.腹腔鏡術后藥物預防卵巢巧克力囊腫復發探討[J].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13(4):511-512.
[10]王開贏.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藥物輔助治療臨床觀察[J].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8,23(3):667-668.
[11]花懷珍.腹腔鏡聯合藥物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9,22(4):560-561.
[12]袁遠霞,趙紅利,龔鈿.腹腔鏡下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剝除術后卵巢貯備能力的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1,8(35):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