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丁
摘 要:精心預設與精彩生成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理念,把握精心預設與精彩生成的“度”,是最能彰顯課堂教學境界和教學藝術的。預設應根據課堂的變化而變化,只有預設與生成的有機融合,課堂才能鮮活,教學才有活力。
關鍵詞:預設;生成;創新
在新課程進行中,精心預設和動態生成都是數學課堂有效的發動力?!邦A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提高,數學課堂應在預設中生成,生成中創造。本文就如何把握好預設與生成的“度”,與同行們交流。
一、在預設中預約生成,在生成中完善預設
預設體現教學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生成是對教學過程生動可變性的概括。且對以往強調過程的預約性、計劃性、規定性的一個重要補充和修正。
如:在教學“完全平方公式”這一節時,我先讓學生通過計算邊長為(a+b)的正方形面積,引出公式(a+b)2=a2+2ab+b2,這時,學生們對這個公式的認識還只停留在對幾何圖形的了解上,學生對“完全平方公式”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對于“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和應用,由于抽象程度較高,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于是,我并不急于要求學生運用公式做題,而是引導學生對“完全平方公式”的結構特點進行剖析,幫助學生對“完全平方公式”作更進一步的理解,因此,我給出下面幾個式子讓學生仿照“完全平方公式”填空:(式子中的“○”“△”“☆”可以表示具體的數,也可以表示單項式或多項式)
(1)(○+△)2=
(2)(△-○)2=
(3)( )2=△2-2△☆+☆2
(4)( )2=○2+2○☆+☆2
通過以上填空,學生明白了“完全平方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表示具體的數,也可以表示單項式或多項式。最后,要求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把“完全平方公式”描述出來:左邊是兩個相同的二項式相乘,右邊是三項式,是左邊兩項式中兩項的平方和,加上或減去這兩項乘積的兩倍。至此,學生已完全理解并掌握了“完全平方公式”,對于“完全平方公式”的應用,自然就會得心應手,書本的知識已轉化成了自己的能力。
二、預設與生成共舞,課堂閃現智慧的火花
對教師而言,課堂教學絕不是課前設計和教案的展示過程,而是不斷思考、不斷調節、不斷更新的生成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如:有一次,我到農村學校進行支教講課活動,我的課題是講授初中數學中的《圓》,由于路上遇到大雨,到了學校后才發現我制作好的圖被雨水淋濕了,情急之下,我從地上撿了圓圓的石子和學?;@球、足球等,在課堂教學中,我就用這些教學資源進行講課,由于教學實例來自學生身邊,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效果比較好。
因此,我認為數學教學的預設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預定的軌道運作。只有開放的預設,才有精彩的生成。
三、關注課堂生成,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為了有效地促進和把握生成,教師要不斷地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從學生那里涌現出來的各種各樣信息,把有價值的新信息和新問題納入教學過程,使之成為教學的亮點,成為學生智慧的火種;對價值不大的信息和問題,要及時地排除和處理,使課堂教學回到預設和有效的軌道上來,以保證教學的正確方向,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
如:在教學“一元一次不等式”時,我是這樣來進行教學的:
提出問題:解不等式4(1+x) 解:第一步,去括號,得4+4x -4;第三步,合并同類項,得3x<9第四步,系數化為1,得x<3. “無問題”教學可以是照本宣科,學生很快便會“依葫蘆畫瓢”,導致他們不知“所以然”,當然就難以有應變思維了?!皠撛O問題”教學,教師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不等式的結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樣的?結果(解集)的形式與原題的形式有哪些差異?如何消除這些差異?學生有了問題,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 綜上所述,數學課堂教學中,預設與生成作為一對矛盾統一體,預設中有生成,生成離不開預設。預設應力行簡約,生成應機智把握,這樣,我們的數學課堂才能真正發揮師生的雙主體作用,我們的數學課堂才能充滿激情與智慧,充滿生命的氣息與情趣,充滿挑戰與創新。 (作者單位 青海省格爾木市第十三中學)